以建筑典籍翻译为局限性补偿路径的近五年典籍英译现状分析

2021-03-17 11:59李家坤
关键词:可读性典籍英译

李家坤,李 硕,任 淼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一、典籍英译研究的时代背景及本次研究的文献来源

典籍在《辞海》中被定义为“国家重要的文献,亦统称各种典册及书籍”[1]。典籍英译是指将中国的文化瑰宝译为英语,主要涉及文学典籍和科技典籍。优秀的典籍作品凝聚了中国悠久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不同年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水平。

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为了能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深入开展典籍英译研究、推动典籍英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然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多是针对典籍英译的总体研究,研究范围较广。王宏[2]总结了国内以往的文学典籍和科技典籍英译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刘性峰等[3]单独对科技典籍英译研究进行了分析,基于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对以往研究情况的总体把握有助于下一阶段的研究顺利开展。近五年典籍英译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但鲜有提及,因此,笔者认为对近五年典籍英译研究进行回溯分析极为必要。

笔者选取了以下5本核心期刊作为文献来源:《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外语》《外语教学》《中国科技翻译》。《中国翻译》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是我国翻译界最具权威性的期刊。《上海翻译》由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主办,主要探讨翻译理论,侧重翻译应用。《中国外语》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是综合型外语学术期刊,内容包括翻译研究。《外语教学》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栏目。《中国科技翻译》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并由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主要刊登科技翻译研究成果。这五大期刊均在翻译界有着重要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均关注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

二、近五年典籍英译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局限

1.研究成果

(1)量化分析

为了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近五年典籍英译的研究情况,笔者采用了网络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网络文献分析法是指借助网络手段搜集、鉴别和整理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从而对内容予以客观量化的分析并最终得出科学认识的方法[4]。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CNKI)中分别以“典籍英译”、“典籍翻译”作为检索的主题和关键词,对2016—2020年(截至2020年8月)发表在上述五大期刊中的文献进行检索搜集,再对检索内容加以鉴别,排除大会通知这类非研究性内容,选出相关学术论文并下载。

在近五年五大期刊的总体发文情况方面,有关典籍英译研究的文献共计44篇,发文数量呈波动发展趋势(见图1),2017年达到峰值,共计15篇。这与2017年初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密不可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应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2017年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以及第十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因此,有很多学者从2017年开始聚焦典籍翻译领域的研究,这一年的发文数量也就更为突出。2018—2020年8月这五大期刊典籍英译研究发文走向较为平稳,但仍有上升趋势。

图1 近五年五大期刊典籍英译研究的总体发文情况

在近五年五大期刊典籍英译研究的各自发文情况(见图2)方面,《上海翻译》发表的典籍英译研究论文所占比例最大,成果显著,数量为17篇,占比约为39%。该期刊于2018年末升为CSSCI 期刊,2019年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842,位列这五大期刊榜首。该期刊来稿数量众多,投稿作者多为外语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稿件质量上乘,发文主题与国家大政方针紧密贴合,反映时代内涵。该期刊主要关注翻译应用和理论思考,但在近五年尤为关注典籍翻译的发展,研究话题丰富,发文数量可观,体现出学术发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特点。其次是《中国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二者的发文数量分别为11篇和9篇,占比分别约为25%和20%。

图2 近五年五大期刊典籍英译研究的各自发文情况

在近五年五大期刊典籍英译研究的译本类别方面,共有21篇论文对具体译本展开了研究,主要分为文学典籍和科技典籍这两大类别。文学典籍译本的研究共计15篇,占比约为71%,远远多于科技典籍译本的研究。文学典籍共涉及文艺思想和小说两类。文艺思想类的典籍英译研究最具热度,共计11篇,在文学典籍类别中比重更大,约占73%。文艺思想类典籍流传广泛,研究起步较早,因而成果更为显著。科技典籍译本的研究仅有6篇,占比约为29%。科技典籍外延领域广,类别众多,但近五年五大期刊典籍英译的译本研究仅涉及了医学、航海、建筑、手工业领域。

在近五年五大期刊典籍英译研究的学科交叉情况方面,共计5篇论文与不同学科相结合,在44篇论文中占比约为11%。其中,3篇论文在翻译研究中融入了比较哲学、修辞学和符号学的理论知识,2篇论文在现状分析中结合了传播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结合在近几年的典籍英译研究中更加深入,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典籍英译研究的内容。很多典籍英译研究学者都有海外学习经历,具备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因此对于典籍英译研究的论述更为深刻。

在近五年五大期刊典籍英译研究的议题类别分布情况方面,笔者根据关键词和研究主题,将每篇论文进行了议题的划分与归纳,共分为可读性研究、总述与人才培养研究以及文化自信研究三大方面。可读性研究共计17篇,占比约为39%。总述与人才培养研究共计14篇,占比约为31%。文化自信研究共计13篇,占比约为30%。

(2)议题分析

①可读性。可读性的相关研究在近五年以来的典籍英译研究中热度最高。学者们就实现可读性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语境观。针对语境缺失现象,韩孟奇[5]和姜倩[6]分别选取明晰化的翻译策略,运用增补、释义、转换、归化等技巧构设语境,化解语境缺失的难题。明晰化的翻译策略也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李晶[7]以《习近平用典》为例,探讨了典故的再语境化翻译思想。合理分析语境,有助于实现翻译的可读性。

符际转译观。科技典籍常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表达内容。针对这类情况,张新民[8]采用了符号翻译学理论,运用释疑、移植、加注等翻译方法来探析卦象的翻译。术语是科技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为了实现翻译的可读性,肖娴[9]与许明武等[10]在研究中都提出了对术语先进行归类再具体翻译的策略,同时也均采用了借助图文加深理解的手段。为了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学者们大胆创新,增强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开拓了典籍英译的新视角。

②总述与人才培养。近五年的典籍英译研究成果丰富,因此也有学者对研究情况进行了总体性的评述,评述内容更加有针对性,立足点更具宏观性。如许明武等[11]对1997—2016年这20年间科技典籍的英译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展望。还有学者对典籍英译的历史进程予以了关注。杨静[12]提出,现阶段国内对于典籍英译史的研究还亟待深入,英译史发展不均衡,但近年来一直在弥补有关典籍英译史的空白。此外,典籍英译训练也更加科学化,如吴文安[13]将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策略融入典籍英译实践训练。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更利于学生典籍英译水平的提升。

③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研究是近五年典籍英译研究中的一个新议题。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典籍英译的目标是树立文化自信并加强对外传播。如何实现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自觉是现阶段典籍英译研究的重点,译者的英译观及译者的身份等主题也随之出现,文化自信和对外传播议题的研究与时代发展更加契合。在探讨译本的海外接受情况时,许多[14-15]从译者的身份、译本的译介层面展开了分析。另外,他还提出建立健康的译出批评生态,令目标语读者更易接受译介的文本。

文化自觉也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译者应该坚守的立场。赵彦春教授和费孝通先生都坚持文化自觉原则[16-17]。当今时代,中国典籍英译不应一味迎合,而是应该坚守自我、不忘初心。译者应该肩负起文化使命感,传达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

2.发展局限

近五年典籍英译研究成果突出,但仍存有局限,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典籍英译的译本类别有限。虽然现阶段的实证研究所选译本的覆盖范围有扩大趋势,科技类典籍的译本研究数量也有所增多,如医学类典籍《金匮要略》、工程类典籍《天工开物》、《考工记》等,但从总体上看,文学类典籍的研究热度仍远大于应用型的科技典籍。而不同领域的科技典籍研究情况也有所不同,建筑典籍研究虽有2篇,但就我国悠久深厚的建筑文明而言,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极为不足。

三、以建筑典籍翻译为局限性补偿路径

建筑典籍作为科技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加强建筑典籍翻译既有助于实现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去”的目标,又可以弥补科技典籍英译研究的不足。

1.以《营造法式》为代表推进建筑典籍翻译

近五年来,虽有学者肖娴[9]选取了建筑典籍《园冶》作为英译研究对象,但除此之外的建筑典籍英译研究几近空白。我国还有很多介绍古代建筑工艺和成就的优秀典籍未能列入研究的焦点,如《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学典籍,由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而成。书中内容详实,介绍了古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了解和学习古代建筑技术的瑰宝。同时,《营造法式》的国际影响力也极其深远。曾获得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丹麦建筑师约翰·伍重就高度认可这本中国古代建筑典籍。约翰·伍重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而《营造法式》中的建筑理念给他的设计构想带来了启发,所以这位建筑大师评价它为“通灵宝典”。由此可见,建筑典籍在当代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用型的典籍著作应该走入大众的视野。典籍英译研究者应努力开拓翻译研究的新方向,既要深化现有译本的研究,还要兼顾其他领域典籍英译的协同发展,最终促进典籍英译在不同领域百花齐放。

2.以语境观指导建筑典籍翻译

建筑典籍属于科技典籍范畴,与文学典籍有较大的区别,更侧重于反映信息内容。同时,这一类典籍的专业性较强,翻译和理解的难度较大,选取适宜的手段化解困难十分必要。纽马克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其中包括表达型文本、号召型文本以及信息型文本。建筑典籍文本反映的内容客观真实,面向读者,是信息型文本。针对建筑典籍的文本特点,可以采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结合的策略来提升文本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其中,交际翻译策略能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含义,实现译文的可读性。语义翻译策略能保证原文的准确性,防止出现内容上的纰漏。具体翻译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手段来灵活处理,对于《营造法式》这样的建筑典籍,还可以适当增加注释来补充原文信息,以此构设缺失的语境,帮助读者理解译文。

3.进一步健全建筑典籍翻译工具

术语库建设对于典籍翻译研究的帮助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帮助译者查证文中出现的专业术语。我国正在开展典籍术语库的建设工作,创建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内容涵盖大量文学典籍术语以及中医典籍术语,但并未涉及科技典籍领域。下一阶段的典籍英译研究应该有针对性地建立建筑典籍术语库,使术语更加规范和统一。平行语料库也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又一重要辅助工具。现阶段已有许多学者组织构建了如医学典籍、茶典籍和壮族典籍的多语平行语料库,另外,也有高等院校建立了建筑平行语料库,如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自建的建筑双语平行语料库。未来应该借鉴已有学科的语料库建设,推动典籍翻译语料库的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 语

典籍英译是翻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实桥梁。借助量化分析的研究手段,从可读性、总述与人才培养、文化自信等方面对近五年典籍英译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现阶段的局限,提出以建筑典籍翻译为局限性补偿路径。当然,建筑典籍翻译只是多种补偿路径之一,还应大力开展多领域的科技典籍翻译研究以推动典籍翻译向好发展。

猜你喜欢
可读性典籍英译
可读性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