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1-03-17 09:42张小辉时晓清王静杰杜思霖李咏梅
重庆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颗粒细胞实性卵泡

张小辉,时晓清,曾 春,王静杰,杜思霖,李咏梅△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400016;2.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重庆市江北区人民医院 400020)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ovarian sex cord-stromal tumors,OSCSTs)起源于胚胎时期原始性腺中性索组织或间叶组织的肿瘤,是卵巢最常见的激素分泌性肿瘤,一般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一些生物学指标如血清抑制素B等可能有助于其诊断,但灵敏度不高。由于其形态多变且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资料不足,使得术前影像诊断较为困难。本文通过收集32例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的OSCSTs,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2例OSCSTs患者的术前CT和磁共振(MRI)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77岁,平均(55.07±11.96)岁,26例已绝经。临床表现:腹胀12例,腹痛4例,绝经后阴道流血12例,体检发现4例。伴随症状:子宫内膜息肉8例,子宫内膜增生期改变8例,子宫平滑肌瘤8例,对侧卵巢畸胎瘤2例,对侧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srate antigen 125,CA125)升高(>35 U/mL)14例,雌激素升高10例,且均为颗粒细胞瘤。

1.2 方法

1.2.1CT检查

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140 kV,管电流120~28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扫描范围为髂骨嵴水平至耻骨联合下缘。检查前膀胱适度充盈,6例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为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优维显(300 mgI/mL)90 mL,注射速度4 mL/s,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25~30、60~90、120~150 s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1.2.2MRI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成像系统,8通道相控阵腹部体线圈。检查前膀胱适度充盈,阴道放置纱布使其扩张(未婚者不放置纱布)。扫描范围为膈顶至盆腔底部,26例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参数如下,轴位T1WI:TR 235 ms,TE 1.7 ms,矩阵320×180,视野38 cm×26 cm,层厚6 mm,层间距2 mm;轴位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R 3 800 ms,TE 105.5 ms,矩阵320×224,视野、层厚、层间距与平扫相同;扩散加权成像:TR 4 400 ms,TE 64.7 ms,矩阵128×130,视野38 cm×30 cm,层厚6 mm,层间距2 mm,b值取0、800 s/mm2。增强扫描为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1 mmol/kg,注射速度2 mL/s,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扫描。

1.2.3图像分析

所有CT和MRI图像由1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和1名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当2人诊断意见不同时,经协商结果达成一致后纳入回顾分析。观察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实性成分及其形态、囊液的密度/信号,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是否合并胸腔积液、腹水。

1.2.4手术与病理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块,其中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24例,患侧附件切除术8例。术中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术后所有肿块经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细胞组成,经病理证实纤维瘤10例、卵泡膜细胞瘤8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4例、颗粒细胞瘤10例,其中合并子宫内膜息肉8例、子宫内膜增生期改变8例、子宫平滑肌瘤8例、对侧卵巢畸胎瘤2例、对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OSCSTs患者一般特性

32例OSCSTs患者肿瘤均为单侧,其中右侧22例,左侧10例;26例形态比较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9例肿瘤最短径大于6 cm,30例肿瘤边界清晰,见表1。

表1 OSCSTs患者一般特性

2.2 OSCSTs患者CT表现

6例OSCSTs患者行CT检查,包括2例纤维瘤、2例卵泡膜细胞瘤及2例颗粒细胞瘤。6例肿瘤均为单侧实性肿块,其中纤维瘤最大直径约10.0 cm,形态规则呈类圆形,下界与子宫分界欠清,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无胸腔积液、腹水及盆腔积液;卵泡膜细胞瘤最大径约12 cm,形态规则呈类圆形,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轻度持续性强化,合并少量盆腔积液,无胸腔积液及腹水。颗粒细胞瘤最大直径为9.9 cm,形态不规则可见分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中度强化,未见胸腹腔及盆腔积液。典型病例见图1。

A:平扫期,CT值为45 HU;B:动脉期,CT值为46 HU;C:静脉期,CT值为50 HU;D:延迟期,CT值为56 HU,呈轻度持续性强化。

2.3 OSCSTs患者MRI表现

26例行MRI检查,包括8例纤维瘤、6例卵泡膜细胞瘤、4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8例颗粒细胞瘤;所有肿块均为单侧,包括右侧18例、左侧8例,实性18例、囊实性8例,其中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其内可见多分隔,实性成分位于分隔处;肿块最大径3.5~19.0 cm,平均(9.38±5.51)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实性成分在MRI T1WI等信号为主,囊性成分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复杂,包括低信号6例、等高混杂信号10例、高信号10例,DWI高信号22例、等高混杂信号4例,增强后轻度强化24例、明显强化2例;2例卵泡膜细胞瘤可见大量胸腔积液、腹水及盆腔积液。典型病例见图2。

A:T1WI;B:T2WI;C:DWI;D:增强图像;红色剪头:肿瘤实质;蓝色三角:盆腔大量积液;肿瘤为囊实性,以囊性成分为主,实性成分较少,呈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轻度强化;囊性成分呈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DWI低信号为主,增强后无强化。

3 讨 论

OSCSTs发病率低,占卵巢肿瘤的5%~7%,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和颗粒细胞瘤。

3.1 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临床特征

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是最常见的OSCSTs,占OSCSTs的76.5%[1],占所有卵巢肿瘤的4%[2],主要由卵泡膜细胞、纤维细胞及纤维成分构成,根据组成成分比例不同,分为3个亚型。(1)卵泡膜细胞瘤:几乎均由富含脂质的卵泡膜细胞组成[3];(2)卵泡膜细胞-纤维瘤:由卵泡膜细胞、纤维细胞及纤维成分组成,根据组成成分比例差异,又将其分为卵泡膜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卵泡膜纤维瘤以纤维细胞和纤维成分为主,卵泡膜细胞含量少,纤维卵泡膜细胞瘤以卵泡膜细胞为主,纤维细胞及纤维成分少量;(3)纤维瘤:几乎均由纤维细胞及纤维成分组成。由于卵泡膜细胞和纤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有一定重叠,在病理学中鉴别有一定的难度,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由卵泡膜细胞和纤维细胞组成的肿瘤定义为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1]。

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主要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常以腹胀、腹痛或体检发现腹部肿块而就诊,本组资料共22例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其中腹胀12例、腹痛4例、体检发现腹部包块6例;卵泡膜细胞与卵巢分泌功能有关,部分肿瘤可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导致月经紊乱、绝经后阴道异常流血或子宫内膜增生,部分患者出现子宫肌瘤、卵巢囊腺瘤等,本组资料中合并子宫内膜息肉6例、子宫内膜增生期改变4例,但10例患者术前雌激素检查均正常,可能原因与研究样本量少和肿瘤所含卵泡膜细胞较少有关。

纤维瘤同时出现胸腔积液及腹水,称为Meigs综合征[4],可能与纤维瘤质地坚硬,压迫卵巢淋巴管和血管,导致淋巴液和血液回流障碍有关,也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关,目前其形成机制不明确,本组资料中10纤维瘤均未同时出现胸腔积液及腹水,2例卵泡膜细胞瘤合并胸腔积液及腹水,其最大径为16 cm。

3.2 颗粒细胞瘤临床特征

颗粒细胞瘤是低度恶性的OSCSTs,占卵巢肿瘤的3%~6%[5],多发生于绝经期前后女性,以50~55岁妇女多见。病因不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6]。颗粒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卵巢肿瘤,75%以上具有雌激素活性,表现为女性化症候群[7],25%~50%可合并子宫内膜增生[8]。本组共10例颗粒细胞瘤,发病年龄为52~62岁,均为绝经期女性,血清雌激素水平均高于临界值,合并子宫内膜增生6例(60%)、子宫内膜息肉2例(20%)、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20%),符合文献报道[6-8]。

3.3 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回顾性分析本组22例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影像征象如下:(1)肿瘤多为单侧实性肿块,较大者可出现囊性变而呈囊实性,当肿块直径大于6 cm时更易囊变、坏死。本组22例卵泡膜瘤-纤维瘤组肿瘤包括18例实性、4例囊实性,其中2例囊实性肿瘤直径为7.5 cm,以实性成分为主,符合文献报道[3]。(2)肿块形态多规则,为圆形或类圆形,偶尔可为分叶状。本组22例肿瘤中18例为类圆形、4例为分叶状;有研究报道肿瘤直径在5~10 cm更易呈分叶状[9],本组资料中直径在5~10 cm的肿瘤共有14例,其中分叶状4例(4/14,28.57%),可能由于肿瘤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分化程度不一致造成。(3)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多清楚,包膜多完整。本组22例肿瘤中20例(90.91%)分界清楚,符合文献报道[10]。(4)CT平扫密度多均匀。CT值的高低与肿瘤所含成分有关,由于卵泡膜细胞细胞质含有丰富脂质,其含量越高,CT值越低;增强后呈轻度强化,CT值升高幅度多低于20 HU,延迟后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可能原因与肿瘤缺乏血供、卵泡膜细胞含量多有关[11],本组资料中2例纤维瘤和2例卵泡膜细胞瘤行CT检查,平扫密度均匀,呈轻度渐进性强化,符合文献报道[11]。(5)肿瘤在MRI T1WI以等或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复杂,且与卵泡膜细胞含量有关。卵泡膜细胞含量越高,T2WI信号越高;纤维瘤以纤维细胞和纤维成分为主,卵泡膜细胞含量极少,T2WI多呈明显低信号[12];卵泡膜细胞-纤维瘤T2WI信号取决于卵泡膜细胞和纤维细胞的比例,多呈混杂信号;单纯卵泡膜细胞瘤以卵泡膜细胞为主,其细胞质含丰富脂质,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多为轻度强化。本组18例肿瘤行MRI检查,T1WI等信号10例(55.56%)、低信号8例(44.44%),其中纤维瘤在T2WI低信号6例(33.33%)、等高混杂信号2例(11.11%),卵泡膜细胞瘤在T2WI等高混杂信号4例(22.22%)、高信号2例(11.11%),4例(22.22%)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均为高信号,符合文献报道[12]。(6)轻度强化。由于血供较少因此强化程度较轻,这与以前报道一致[13]。(7)腹水。2例有中等或大量腹水(11.11%),由于肿瘤产生的雌激素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这一征象常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8)钙化。有研究报道30岁以前患者在影像图片上可见钙化,但本研究未观察到,提示钙化可能是不典型的征象。

3.4 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回顾性分析本组10例颗粒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其影像征象:(1)肿瘤多为单侧肿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本组研究10例颗粒细胞瘤边界均清楚,8例形态规则,符合文献报道[6]。(2)肿块较小时以实性为主,较大可出现囊变。本组10例颗粒细胞瘤,其中6例为实性,最大径为9.9 cm,4例为囊实性,最大径为19.0 cm,符合文献报道[6]。(3)CT平扫实性成分CT值与子宫肌层类似,增强后各期均有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本组2例颗粒细胞瘤行CT检查,增强扫描轻度强化。(4)在MRI T1WI囊性成分以低信号为主,实性成分以等信号为主,在T2WI囊性成分以高信号为主,实性成分常常表现为低信号,表明为富含纤维基质的性索间质肿瘤组。MRI典型表现为海绵状多囊腔肿块伴血凝块形成[14]。增强后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囊壁及分隔有强化。

3.5 鉴别诊断

OSCSTs主要为实性或囊实性肿瘤,并可出现胸腔积液及腹水,主要与盆腔实性肿瘤及囊腺癌、转移瘤鉴别;表现为囊性时,与囊腺瘤鉴别。(1)囊腺瘤:囊腺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实性成分较少,患者无激素改变及女性化症候群表现;OSCSTs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明显,女性化症候群明显。(2)子宫肌瘤:肌瘤的发病年龄较轻,肿瘤与子宫关系密切,平扫CT值及MRI信号与子宫肌层相似,增强后强化程度及强化形式与子宫肌层类似,供血动脉为子宫动脉;OSCSTs强化程度轻,低于子宫肌层,供血动脉为卵巢动脉。(3)无性细胞瘤:是生殖细胞来源恶性肿瘤,患者多为儿童、青少年,OSCSTs多见于围绝经期女性。(4)间质瘤:间质瘤以实性成分为主,与肠道关系密切,主要由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增强后强化明显,OSCSTs主要由卵巢动脉供血,增强后强化不明显。(5)囊腺癌:囊腺癌是卵巢常见的恶性肿瘤,形态可不规则,实性成分表现为壁结节,增强后实性成分及囊壁强化明显,可以侵犯周围组织或伴有淋巴结转移,CA125增高明显,但激素改变不明显,OSCSTs主要以实性成分为主,增强后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多合并雌激素改变,患者可出现女性化症候群表现。(6)转移瘤:以胃肠道来源多见,常可见原发病灶,无特异性影像表现。

综上所述,OSCSTs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影像征象、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对其做出正确诊断,对于不典型OSCSTs,注意与其他盆腔肿瘤进行鉴别。

猜你喜欢
颗粒细胞实性卵泡
体外诱导猪颗粒细胞黄体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促排卵会加速 卵巢衰老吗?
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大腿肌内颗粒细胞瘤1例
补肾活血方对卵巢早衰小鼠颗粒细胞TGF-β1TGF-βRⅡ、Smad2/3表达的影响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卵泡的生长发育及其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