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芳
(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发病隐匿、病程迁延、病情发展缓慢,可引起不同程度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并最终可进展为肾功能不全的肾小球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多以控制血压、利尿消肿、抗凝等综合治疗为主,以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延缓肾功能损害,但仍有部分患者达不到理想治疗效果。中医认为,尽管慢性肾小球肾炎多为脾肾虚损,但多兼夹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之证,因此临床治疗应以清热祛湿、疏利气机为先,以阻止病情恶化,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冀赞群[1]报道,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助于减少尿蛋白。黄连温胆汤是清热燥湿、理气化痰之良方,有助于使湿热得清,气机得通,瘀浊得化。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黄连温胆汤方辅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疗效,并探讨了其可能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符合《内科学·肾脏内科分册》[2]中的诊断标准,且结合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等相关检查及临床表现确诊;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是湿热内阻、气机阻滞证,症见腰脊酸痛、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肢体困重、口干口苦、口中黏腻、小便黄赤或不利、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或厚腻,脉细滑;③处于肾功能代偿期,血肌酐(SCr)<177 μmol/L,24 h蛋白尿≤3.0 g/24 h,伴或不伴少量血尿(+~),有高血压病史;④年龄30~79岁;⑤病程6~25个月;⑥患者均对本次临床试验知情同意。
1.2排除标准 ①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障碍及主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②近期接受免疫治疗及激素类药物、雷公藤制剂治疗者;③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或遗传性肾小球疾病者;④需接受肾脏替代治疗者;⑤近3个月内有全身或局部感染病史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⑦严重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者;⑧治疗依从性差及不能配合完成各观察随访评判者;⑨临床资料不全及随访资料丢失者。
1.3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30~79(48.9±2.3)岁;病程6~21(18.6±2.5)个月;原发病:膜性肾病7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10例,系膜增生肾炎24例,其他4例。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2~75(45.8±2.5)岁;病程6~25(16.3±2.7)个月;原发病:膜性肾病8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11例,系膜增生肾炎23例,其他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学要求。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少脂、低盐、低蛋白饮食指导下,予以利尿剂消肿、ACEI或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在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以内、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生素控制感染、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西医综合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黄连温胆汤治疗,组方:竹茹12 g,茯苓10 g,黄连、枳实、半夏、橘红、生姜各6 g,甘草3 g。随症加减:水肿甚者加车前子、猪苓各10 g,潮热者加地骨皮、知母各10 g,湿热甚者加薏苡仁、石韦各15 g,兼热毒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20 g,口干口苦者加黄芩15 g,纳差、腹胀者加厚朴、炒麦芽、炒谷芽各10 g,腰脊酸痛者加杜仲、怀牛膝各15 g,恶心、呕吐甚者加代赭石、姜半夏各8 g,血压偏高者加地龙、钩藤各10 g,血尿者加白及、茜草根各8 g。1剂/d,水煎分早晚餐后温服。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5观察指标
1.5.1肾功能指标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罗氏Cobas Integra 8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肾功能指标,包括SCr、尿素氮(BUN),并按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收集2组治疗前后晨尿10 mL,采用HT-2000型尿液化学分析仪检测24 h尿蛋白(24hUP)水平。
1.5.2免疫功能指标 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免疫法检测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
1.5.3炎性因子水平 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1.5.4临床疗效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肾内科学》[5]评定临床疗效。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24hUP正常,肾功能正常,无蛋白尿、血尿,尿沉渣正常,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0%;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24hUP减少≥40%,肾功能恢复正常或与正常值相差<15%,尿沉渣接近正常,中医症状积分减少60%~<90%;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24hUP减少<40%,肾功能有所改善,尿红细胞数≤5个/HP,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6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数据,计数资料比较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的SCr、BUN、24hU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的GFR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续表
2.22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血清IgA、IgG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IgA、Ig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2.32组治疗前后炎性细胞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血清IL-2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IL-17、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17、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前后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2.42组临床疗效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4。
表4 2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免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和/或血尿,并伴有高血压病史,随着病情进展,可持续缓慢地破坏肾单位,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始发机制,免疫反应可激活补体系统,使肾小球内产生免疫炎症反应,在此基础上由免疫介导的炎症细胞因子如IL-2、IL-17、TNF-α等参与其中,致使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肾小球局部异常的微炎症反应会加重肾小球损害,随着病情进展,可引起肾小球硬化,若病情长期迁延往往会引起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6-7]。临床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多采用降压、利尿消肿、抗凝等综合对症治疗,但对调节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等效果欠佳,且长期用药毒副作用较大,会进一步增加肾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控制。
中医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指导,在治疗肾病方面取得满意疗效。中医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水肿”“腰痛”“血尿”等范畴,病机错综复杂,该病呈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兼有邪实,脾肾亏虚是本,兼有湿热等标实病理因素,标实会进一步加重脾肾气虚,故此,临床治疗应以清热祛湿在先,温肾补脾在后[8-9]。另有学者认为,脏腑虚弱,湿热瘀阻,久郁成毒,壅滞三焦气机不畅,并下注于肾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主要病理机制之一,且湿热难去,胶着于内,使病情反复缠绵,并加重脾阳被困,脾气虚弱不能助水化精和传输,形成恶性循环[10-11]。由此可见,湿热贯穿于整个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过程中,湿热留恋也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12-13]。因此,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临床若一味补益,而未清热祛湿,是为害病。
本研究采用黄连温胆汤辅助治疗,该方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具有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等功效,该方中的黄连为君药,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为臣药,可理气温中,化痰和胃,消痞散结,降逆止呕;竹茹可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枳实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茯苓可利水渗湿;橘红可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生姜可辛温和胃,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上述诸药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可清热燥湿,清升浊降,三焦通利,使正气旺,气机调畅,固可使湿去热散脾健运,以恢复运化功能,继而有助于通腑泄浊,促进毒素排泄,恢复脏腑功能,病机始获转机,为下一步后续治疗提供机会。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方剂可激活巨噬细胞功能,提高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并具有较强抗炎杀菌的作用[14-16];且具有降低尿蛋白、利尿降压、减轻残存肾单位负荷的功效[17-19];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自分泌纤维连接蛋白活性,并可上调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进而减少蛋白尿排泄,改善肾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减轻系膜基质积聚,防止肾间质纤维化,保护肾功能[20-2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SCr、BUN、24 h尿蛋白、IL-17、TNF-α均低于对照组,GFR及IgA、IgG、IL-2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加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疗效确切,肾功能改善更明显,分析与上调免疫球蛋白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有关,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