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非,马 悦,邱均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
1665年,期刊JournaldesSçavans和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分别在巴黎和伦敦问世后,期刊逐渐成为报告科学发现、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科研学者将新的科学发现或科学观点投稿至学术期刊,在通过同行评议和修改后被录用,期刊则将录用的论文发表并出版发行,其他学者则可以订阅并阅读这些期刊以了解最新的科学发现或科学观点。自17世纪以来,这个科学知识传播的循环已经稳定地运行了300多年,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场不期而至的“期刊危机”(Serials Crisis)让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弊病暴露无疑。虽然科研学者负责参与了学术期刊从征稿、审稿到编辑的前期出版流程,但期刊的控制权却落在负责发行、征订的出版商手里;后者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订阅价格,最后让学术机构无法支付不断上涨的订阅费用。科研学者作为科研论文的创作者,却陷入无法阅读他们自己作品的尴尬[1]。
在学术界与学术出版商的争执与博弈中,“开放获取”(Open Access)、“版面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引文公开”(Open Citation)等新名词先后出现,而学术出版则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抵制出版商[2-3]、取消期刊订阅[4-6]、编委会辞职[7- 8]、开放获取的发表要求[9-10]……本文将从经济学的新视角,回顾过去几十年学术出版的发展,揭示垄断学术出版市场的商业出版集团在数字时代是如何通过压榨用户获得暴利,从而导致“期刊危机”,并据此对学术出版的未来进行展望。
虽然前人创办学术期刊的初衷是为了学术交流的方便,但其出版发行带来的利润空间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像爱思维尔(Elsevier-Reed),施普林格(Springer-Nature)这些学术出版巨头的利润率都在40%上下,这让学术出版业成为世界上盈利率最高的行业之一[11]。学术出版的高盈利率既源自学术出版市场的垄断性,也源自学术期刊独特的商品属性,所以必须以经济学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与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紧密相关的产业,才能揭示学术出版活动的内在原因和联系。
商品的生产与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12]。在学术期刊市场,出版商是显而易见的生产者,但学术图书馆却不是学术期刊的最终消费者,尽管他们的订阅为出版商贡献了四分之三的收入[13]。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学术图书馆是一个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14],他们根据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需要订阅期刊,而后者们才是学术期刊的最终消费者。教师和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科研需要订阅相关期刊,同时因为他们不用直接订阅期刊,所以根本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调整自己所要求的期刊名单;而以服务为宗旨的学术图书馆为了满足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需要只能订阅尽可能多的期刊,很难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订阅的期刊种类,因为任何退订期刊的决定都可能引来教师和学生的抱怨。这种尴尬的角色定位令作为买家的学术图书馆在市场中必然处于被动,而作为卖家的出版社则可以利用学术期刊的这一独特性而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取得优势,从而形成卖方市场。
在科研人员眼里,学术期刊就是科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术期刊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工具,更是科研人员展示自己科研成果、获得同行认可的平台。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Merton的科学社会学理论,科学是一个有着规范、价值和奖励的社会制度[15-16],而科研人员需要发表学术成果以获得同行的认可,而这种认可被视作对科研人员的一种奖励[17]。作为发表学术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科研人员既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也要阅读学术期刊以了解科研的最新成果。对科研人员而言学术期刊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学术资源[18-19],所以他们心里可能希望图书馆订阅所有的相关学术期刊[19],而这种需求是根本不考虑价格因素的。
实际上,学术期刊的发展正是来源于科研人员的这种需求。世界各国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从而带来科研人数和科研成果数的增长,从而需要更多的学术期刊以发表这些成果。美国科学计量学家Price研究发现,科学文献是按指数曲线增长的[20],这必然导致对学术期刊的需求有相似的迅速增长。在一个消费者需求不断增长的市场里,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科研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
学术期刊的另一独特属性是其不可替代性。每一本期刊、每一篇论文从知识产品的角度都是唯一的,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同一研究主题上的文章也因研究角度、方法和结果不同而有其独创性,无法为任何一篇论文或期刊找到一个完全的替代品[14]。在经济学中,商品的可替代性决定着它的价格弹性——即商品的需求因价格变化而增减的幅度[12]。学术期刊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缺乏价格弹性[21],即科研人员对学术期刊的需求不会因为价格而变化。这种价格弹性的缺乏给出版商提供了肆意涨价的机会,而学术图书馆面对价格上涨在初期只能被动地增加预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术期刊都缺乏价格弹性。虽然科研人员希望阅读每一篇与其研究内容相近的文献,但巨大的文献量让他们在实践中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性地阅读重要的文献。期刊的质量成为科研人员选择阅读的标准,学科的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成为他们必读的内容,而一般的普通期刊则成为可读可不读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它们仍然缺乏价格弹性;而那些可读可不读的普通期刊则可以互相替代,而拥有比较高的价格弹性[22]。出版商正是利用这一点,对学术期刊进行产品细分,对不同类别的期刊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从而达到销售和利润最大化。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学术期刊由传统的印刷出版模式逐渐过渡到电子出版模式,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学术期刊的生产成本,也让学术出版的市场营销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的印刷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编辑排版、广告营销、人员工资和其它办公成本)和可变成本(纸张、印刷和运输发行成本),而影响供给曲线的边际成本(每多生产一份期刊的成本)就是每多印刷发行一份期刊的可变成本。如图1左图所示,和其它普通商品一样,学术期刊在生产发行到一定数量前其边际成本(MC)在规模效益的影响下会因为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从而降低整个期刊的平均成本(AC);而在生产到一定数量后因为需要投入新的固定成本,其边际成本(MC)增加导致平均成本(AC)增加,导致出版商需要更高的价格才愿意出版发行更多的期刊。在传统的印刷出版时代,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在E点相交,意味着出版商以价格P销售Q份期刊,区域PEQO代表出版商销售收入而区域PEE’P’代表着他们的利润。
然而,在数字时代电子出版发行无需纸张、印刷和运输,学术期刊增加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给出版商提供了低价倾销的机会。如图1右图所示,期刊的边际成本(MC)和平均成本(AC)随着销量增加而不断降低,出版商可以用低价来增加销量,甚至完全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曲线来销售期刊,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区域PEE’P’)。电子出版时代这个重要的变化让出版商改变了其市场销售模式,市场销售的重心由价格转向销量,“大套餐”(Big deal)也随之推出。
图1 学术期刊在印刷出版时代(左)和电子出版时代(右)的供需曲线
学术界将“期刊危机”归罪于商业出版商的贪婪与狡诈[23-25],殊不知正是学术团体拱手将自己的期刊让于商业出版商,才导致了后者对学术期刊市场的垄断进而引发“期刊危机”。过去几十年学术期刊市场发展就是一段由完全竞争市场变为寡头垄断市场的历史,而整个过程后面都可以隐隐看见那只“看不见的手”[26]。
在学术期刊诞生初期,学术团体一直管理着学术期刊的出版,而商业出版社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进入这个市场。虽然商业出版社在出版业务上比学术团体更高效[27],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绝大部分学术期刊仍然掌握在学术团体手里[28]。二战之后,通过购买和兼并,商业出版社不断增加其在学术期刊市场的份额[29],目前五大商业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Reed-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Nature)、威立(Wiley-Blackwell)、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和塞奇(Sage Publishing)已经占有了全世界学术期刊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11],学术出版市场由一个竞争的时代进入寡头垄断时代。
加拿大学者Lariviere等在分析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在1973年至2013年间发表的4 500万篇文章后发现,2013年全年的论文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五大商业出版商旗下的期刊[11]。
当大型商业出版商控制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学术期刊市场便已经进入了寡头垄断时代,这些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的大型商业出版商拥有了控制市场价格的权力,不断提高自己旗下学术期刊的价格,研究显示商业出版商所属的期刊订阅价格是同一学科学术团体所属的期刊的三倍[24,30,31];而北美学术图书馆的期刊订阅费用从1986年到2011年在刨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仍然翻了三倍还多[22]。
在传统印刷出版时代,大型商业出版商主要是利用学术期刊缺乏价格弹性的特点通过涨价获得更多利润,而在数字时代随着其市场份额的增加,他们对产品和市场进行细分,利用其寡头垄断地位以捆绑销售的方式低价倾销普通期刊,从而获得更高利润。Shu等在分析了34所北美大学图书馆1986年至2011年间的期刊订阅数据后,发现了学术期刊销售模式的改变[22]。
Shu等的研究发现,如图2所示,在1986年至2000年间,这34所大学图书馆的平均期刊订阅数在18 000种左右,但期刊的平均价格在刨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由90美元翻了一番涨到183美元(1986年等值美元),显示出这段时间期刊订阅成本的上升主要来自于期刊平均价格的上涨[22]。如上述,学术期刊是一种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大学图书馆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期刊的订阅,只能被动地提高期刊订阅的预算。Shu等的研究同时发现在同一时期期刊订阅在图书馆预算的比例大幅增加,而图书馆书籍订阅的费用在刨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反而减少了[22]。
然而在2000年后,随着电子期刊的流行,学术期刊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如同前面所分析的,商业出版商希望通过增加销售来获得最多利润。在对产品进行了细分后,商业出版商将销售的重点放在那些学术图书馆很少订阅、但具有价格弹性的普通期刊上,他们希望通过低价来倾销这些期刊,从而按图一右图那样实现利润最大化。于是,一些所谓的“大套餐”(Big Deal)开始出现在市场中[19],商业出版商让学术图书馆在原有的期刊订阅费用的基础上加价10%到15%,从而可以订阅其旗下的所有期刊[30,32]。从表面上看,如图2所示,期刊的平均价格是降低了,2011年这34所大学图书馆的平均期刊价格在刨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不到64美元(1986年等值美元),甚至低于1986年的水平;然而平均价格的降低是建立在这些大学图书馆低价订阅了大量普通期刊的基础上的。2000年后这34所大学图书馆的平均期刊订阅数如火箭式增长,从2000年的17 000多种增加到2011年的70 000多种,期刊平均价格降了但其订阅总费用却仍然保持着与2000年前相同的增长速度[22],最后“大套餐”终于成为大学图书馆无法承受之重,直接导致了“期刊危机”的爆发[33-34]。
图2 北美34所大学图书馆的期刊订阅数据(1986年至2011年)
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的大型商业出版商在细分产品推销“大套餐”的同时也在细分用户,同样的“大套餐”他们针对不同用户给出不同的订价,如图一右图所示,其定价依据不是其产品的价值而是用户所能支付的价格[30,32]。更有甚者,商业出版商在“大套餐”里包括价格每年增幅的条款,这让预算受限的学术图书馆不堪重负;与此同时,出版商将单种权威或核心期刊的订阅价格提得很高,防止学术图书馆退出“大套餐”,这也成为压垮学术图书馆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大套餐”推出之初,虽然有少数人对此提出置疑,但大多数学术图书馆都对此欣然接受,毕竟多支付10%到15%的费用就可以订阅所有的学术期刊还是十分诱人的,这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19],完全符合学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然而问题是,科研人员是否真地使用了这些增订的普通期刊呢?相关研究给出的答案是“No”[22]。
Shu等将引用作为衡量是否使用期刊的标准,在分析了1986年至2011年间34所北美大学发表的并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所有论文的参考文献后,他们发现在1986年这些大学图书馆订阅的期刊中有三分之一被大学的科研人员、教师或学生引用;而这一比例在2000年增至46%,说明当时大学图书馆的期刊订阅是十分高效的。然而,自2000年起,这些大学图书馆通过“大套餐”增订了许多新期刊,被引用期刊的比例逐年下降,在2011年只有不到18%的订阅期刊被引用,而这些被引用的期刊大多是2000年就已经订阅的权威或核心期刊。换而言之,学术图书馆通过“大套餐”增订了一批没有多大用处的期刊,却因此掉入商业出版商的“陷阱”中[22]。
“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这个概念最早是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提出的,要求所有的学术论文都能在网上公开阅读[35]。开放获取的提出得到了学术界(尤其是学术图书馆)的热烈响应,一批开放获取的期刊应运而生,而许多科研基金会也要求受其资助的学者将他们的论文开放获取,Larivière和Sugimoto的研究显示,目前全世界已经有超过64个基金会和500多个科研机构对其资助的科研论文有开放获取的具体要求[36]。开放获取被认为是学术出版破除垄断的解决方案,也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37-39]。
开放获取的科研论文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读,但开放获取却不是完全免费的。开放获取分为免费开放获取(Green Open Access)、收费开放获取(Gold Open Access)和混合开放获取(Hybrid Open Access)三个模式,其中后两者需要作者支付论文版面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才能让论文在网上开放获取;而在现有的开放获取期刊中,有近一半的期刊收取论文版面费[40]。在开放获取的环境里,虽然用户(主要是学术图书馆)无需再为订阅期刊支付费用,但这些费用却被学术出版商通过论文版面费转嫁到科研人员(科研经费)身上,学术界在创造知识的同时仍然成为商业学术出版商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更为甚者,在传统的期刊订阅模式下,订阅费用是在商品(学术期刊)流通的环节产生的,作为用户的学术图书馆还可以在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取消订阅;而在开放获取的环境里,论文版面费是在商品生产制造的环节(论文发表)收取的,这让学术出版商可以利用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刚需获得收入,还可以减少传统学术出版市场营销成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论文版面费算是对知识的创造征收一种“知识税”,虽然税收权是只有政府(而不是任何商业组织)才能拥有的。
其实,自开放获取被提出之初,大型商业出版商就已经设计好了以论文出版费为主要收入源的开放获取出版商业模式[41],他们利用自己的出版资源创办了大量开放获取期刊,以占领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他们为了迎合科研基金对开放获取的要求,在传统订阅的期刊中推出混合开放获取模式——即作者通过支付高额版面费单独将自己的论文开放获取——从而获得额外收入。与传统学术出版市场一样,大型商业出版商凭借自己的出版资源和资本投入在开放获取出版市场也取得了寡头垄断地位。根据Crossref的数据,全球2017年共发表论文3 496 852篇,其中开放获取的论文631 328篇(18.1%),而有43.8%的开放获取论文是来源于五大商业学术出版商,其中爱思维尔独占21.9%的市场份额,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开放获取出版商。
获得了寡头垄断地位的大型商业出版商也就获得了市场订价权,其开放获取期刊的论文版面费也较其它开放获取期刊要高。Morrison等的研究显示,2014年全球开放获取期刊(不包括混合开放获取)的平均论文版面费是964美元[40],而同一年五大商业学术出版商旗下开放获取期刊的平均论文版面费为1 444美元,而这一平均价格在2018年已经增加至1 920美元。论文版面费给商业出版商带来的收入并不少于传统期刊订阅费的收入,利用Shu等研究的数据,提取这34所北美大学在2011年发表的所有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章,根据当年的平均论文版面费计算出在完全开放获取环境下这34所大学科研人员所需要支付的论文版面费,结果发现有7所大学的论文版面费支出甚至要高于它们图书馆的期刊订阅费用,这意味着在完全开放获取的环境下这些大学可能还要向出版商支付比传统订阅方式更多的费用,只不过费用经手由大学图书馆变成了大学科研人员个人。
开放获取虽然为学术出版带来了新的出版模式,但并没有改变学术出版市场买方与卖方的力量对比,也无法打破大型商业出版商的寡头垄断地位,因此它虽然是学术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它本身并不是学术界重新夺回学术出版控制权的解决方案。由于大型商业出版商对出版资源的垄断,目前学术出版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单个的学术机构根本无力与这些出版寡头抗衡,必须联合起来占有足够的市场购买份额才能有与大型商业出版商讨价还价的实力[42-44]。
作为开放获取倡议的发起地,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科研学术机构联合起来与大型商业学术出版商谈判,要求它们以合理的收费支持开放获取。比如代表14个荷兰科研机构的荷兰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therlands)为了争取以合理的费用令其科研成果开放获取而与学术出版商谈判,并成功与几乎所有的大型学术出版商达成协议[45];而德国700多个科研机构也联合起来要求学术出版商支持其开放获取要求,最终与除爱思唯尔之外的主要学术出版商(包括施普林格、威立等)达成协议[46]。即使在与学术出版商谈判出现僵局的时候,形成团队的大学或科研学术机构可以一起说“不”,既可以对学术出版商形成更大的压力,也避免被他们各个击破。比如美国加州大学所有分校在与爱思唯尔谈判失败后,一起停止订阅所有爱思唯尔所属的期刊[47]。而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德国、瑞典、挪威、秘鲁和中国台湾[48]。
与此同时,部分仍然拥有期刊所有权的学术协会或团体也通过更换合作出版商的方法获得更优惠的出版条件,通常是由学术协会或团体支付一部分费用给出版商从而实现协会期刊的免费开放获取。自2016年以来,共有262个开放获取期刊以这种方式中止与爱思唯尔的合作[42]。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大型商业学术出版商通过收购和兼并取得了学术出版市场的寡头垄断地位,从而掌控了期刊市场的定价权。他们利用学术期刊独特的商品属性,对不同市场、产品和用户进行细分并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使得学术期刊的订阅成本飞涨从而导致“期刊危机”[49]。而在电子出版时代,大型商业学术出版商则利用其手中的出版资源,同样实现了对开放获取期刊市场的垄断,试图建立以高额论文版面费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
很难想象,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分享却因为学术出版的垄断而受限,而各国科研主管部门乃至政府的介入可能能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学术界必须拥有自己的高质量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而政府、科研基金或学术团体都应该参与到学术期刊建设中来,通过补贴免除论文版面费,将这些期刊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并给予足够的权重[50]。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真正免费公开,把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主动权掌握在学术界自己手中。出版商可以帮助学术界进行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但他们不应该是学术出版市场的主导者,一个由学术界自己主导的学术出版市场才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学术出版市场。在此,针对开放获取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及相关学术团体应该介入学术出版市场,创建属于不受商业出版社控制的开放获取期刊,通过财政或经费补贴的方式支付期刊相关费用,免除论文版面费使其成为完全免费的开放获取期刊;
2.政府及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应制订相应的科研评价政策,将这些完全免费的开放获取期刊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中,并通过科研评价政策鼓励论文发表在免费的开放获取期刊上;
3.政府必须介入学术出版市场管理,对于论文版面费报销予以限制,防止科研经费在学术出版过程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