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于情境,感神话之内涵

2021-03-17 21:19蒋杰英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单元整合情境

蒋杰英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编排了神话主题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古代神话的神奇,感受古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以《精卫填海》为例,从文言文阅读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单元主题,品读文本细节,走进神话情境,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神话教学,单元整合,情境,组合阅读

神话对于世界上各个民族来说,都是重要的文学题材,是每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神话,是充满神奇想象的艺术瑰宝。其丰富的想象对学生的精神审美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幻想的空间为学生文化和思维的建构创造了场域。除此之外,神话的语言特质又与其他类型的课文有所不同——既通俗易懂,又回味无穷,弥漫着想象的张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编排了神话主题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感受神话神奇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学这一单元时,应将教材内容放置于神话主题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展开教学实践。

站在统编教材的整体视角,纵向看,四年级上册的神话主题单元是对三年级童话主题单元的延续,进而为五年级民间故事主题单元的学习作铺垫。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形成对民间文学阶梯性的整体认知。横向看,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自然之美”单元、观察主题单元,掌握了“想象画面”等阅读方法,“推测”“提问”等阅读策略。这些都会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提供助力。

一、关注单元主题,在故事讲述中把握主要内容

《精卫填海》是一则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课文选自古代典籍《山海经·北山经》,是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身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韧、有坚定信念的精卫形象。本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不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作精准的文白对译,更不需要讲文言文语法的相关知识。应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讲述故事,为进一步感知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作铺垫。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单元第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的学习中,学生已试着从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角度提取信息,梳理、歸纳,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精卫填海》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迁移之前的阅读方法,去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学生能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语句的大体含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通过讲述的方式,进一步走进课文,关注故事的关键情节。学生在讲述过程中,不断根据文本及注释,把故事讲清楚;同时,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把握《精卫填海》,把故事讲丰富。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思考、准备讲故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结合着书上的注释,理解文言文语句大体含义的过程。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讲述着“精卫填海”的神奇故事时,就逐渐走进了神话故事的情境之中。学生对于文言文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学生“读”与“思”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就会将自己的认识与课文的情境交叉重叠,产生迁移,进行讲述,使得神话的情境性、易复述的特征,得以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不断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构架的核心内容,神话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关注文本细节,在情境建构中发展想象能力

神话故事的教学,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关注文本的细节,帮助学生还原并走进神话故事中的真实情境。这里所谓的“真实”,并不是说神话故事的内容是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而是站在神话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故事中所叙述的内容,所描绘的世界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认知,反映了我们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想真正走进、深入理解神话故事,就要试着还原神话故事的真实情境,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体会神话故事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当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细节,想象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走进神话故事的真实情境体会情感。当学生读到“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时,通过想象画面,会为这位“炎帝之少女”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痛;读到“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时,通过走进故事情境,会为精卫的坚韧、执着精神而赞叹。在神话教学中,教师可以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激活其内隐想象。

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出示《山海经》原文,引导学生想象精卫的人物形象、想象画面、联系已有阅读经验还原精卫填海时的“真实”景象等,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建构情境。

教学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学习活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节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1)学生自读,在原有课文情境的基础上继续想象画面。

(2)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师:读了上述文字,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对课文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生:精卫鸟很漂亮;精卫鸟像乌鸦一样小巧可爱。

(3)回读课题,教师引发质疑。

师:我们再读课题的时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小小的精卫鸟,怎么能填平这大东海呢?

师:好问题,这个问题来自文章的内容。能解答吗?答案就在文中,谁找着了?一起来读!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抓住“常衔”,感受形象。

师:你能想象这小小的精卫鸟会是怎样“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那大东海吗?

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衔来西山的石头填大大的东海。

师:那会是怎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狂风骤雨中,精卫继续衔着西山的石头填塞东海。

生:寒冬中,寒风冻伤了精卫的翅膀,她仍然衔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

师:你能把你想到的情景读出来吗?

(生有情感地朗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一句)

师:若此时东海和精卫对话,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大海说:“你还是放弃吧,你怎么可能把我填平呢,别自不量力了!”精卫坚定地说:“你又不会增高,只要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填,总有一天会把你填平。”

生:大海说:“别开玩笑了,就凭你自己怎么可能把我填平呢?”精卫说:“我可以让我的子孙后代来填平你,世世代代,总有一天能把你填平。”

师:了不起,不仅想到了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填,更想到了长长久久、世世代代地填下去。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我在课外阅读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其中讲到了精卫与海燕结婚了,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他们的子孙到现在还在填着东海。

师:阅读带给他智慧,阅读的文字此时已经转变成他头脑中的情境了,真会读书!

师:此时的精卫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呢?

生:坚定。

生:坚韧。

生:有信念。

…………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综上不难发现,越是语言凝练的文言文,越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关注文本中的重要细节,通过想象、关联等思维方式去还原、走进神话故事中的“真实情境”。如此,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学习才能有温度、有深度。

文言文受限于文体特征及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存在一定的障碍,更难以真正融入其中展开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细节,抓住“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等关键词句,并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帮助学生打破文言文與现实生活在时空上的阻隔,真正融入文言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只有入情入境,学生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受到这则文言神话穿越千年经久不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先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从而在不断的阅读和感受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三、关注组合阅读,在深入阅读中体会文化内涵

流传性是神话故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一则神话故事能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流传至今,一定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这是其能得以传承的原因与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在神话故事单元的教学中,还应聚焦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关注其中的精神内核,使得神话故事的学习有厚度。

站在统编教材的视角来看,《精卫填海》承载了中华民族坚韧、执着的民族精神,意在引导学生感受神话的力量,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课堂教学应有的育人方向。

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来看,他们通过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透过课文短短的35个字,感受精卫坚韧、执着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会有困难。此时,将课外阅读资源引入课堂,帮助学生丰富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感受精卫的形象,进而体会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就显得尤为必要。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借助“组合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阅读中组合《山海经》原文的节选“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展开想象,感受精卫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组合阅读的学习方式,将课文与“历代具有精卫精神的名人诗句”关联起来,展开阅读,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进对课文理解的深刻性。

教学片段:

师:是啊!精卫坚定的信念,怎能不令我们心生崇敬?正因如此,这个神话故事历经几千年,一直被中华儿女所传诵。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表达守卫家国的决心——

生(读):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师:宋代文学家张耒也曾这样表达——

生(读):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

师: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更是把自己比作精卫,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师:结合刚刚我们交流的所有内容,再来想想,此时精卫在你心中还仅仅是一只小鸟吗?

生:是精神的化身。

生:是中国人志气的象征。

…………

通过这个环节的交流,学生组合阅读历代有关精卫填海的名人诗句,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产生情感共鸣。从精卫填海中感受精卫坚守信念、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

神话淳朴自然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古朴的格调,体现了早期人类最瑰丽的想象,是民族原初精神气质的结晶。神话人物具有崇高的精神力量,往往化身为一系列审美符号和精神丰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聚焦精卫的人物形象,进而通过“组合阅读”的学习方式,将《山海经》原文与历代有关精卫填海的名人诗句关联起来,进行组合阅读,在深入理解、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达到语文学习的育人目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单元整合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研读教材 合理整合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单元整合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