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品格涵育;德育融通;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2-0025-03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导中心主任。
江苏省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以下简称“高新二小”)的“学校德育融通构建的校本实践”项目,是江苏省第四批品格提升工程项目,项目以“水喻德育”“百川汇海”的中华水文化精神意象,建构起“浸润与融汇”“至善与包容”“坚韧与自奋”的品格涵育体系。
一、“百川”德育的文化内涵
高新二小90%的学生非太仓籍,“百川”德育隐喻了汇聚精神、合作精神、融通精神。学校在入学礼上有一个重要环节“汇水仪式”,学生将桶里的水缓缓倒入刻有“百川”两字的大水缸中,让学生意会每个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一滴水”,来到高新二小汇聚成“大海”。在这里,我们将“融汇竞流”“浪遏飞舟”,我们将“浸润”“碰撞”,激起“浪花朵朵”。
“百川”德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儒家的哲学思考中,水表现为对伦理道德的参悟,因而儒家的“儒”,也即“濡”,德性需要像水一样浸润和渗透;“儒”又含有水之特性中的“柔”之义,以水比德,认为君子就应该像水那样,加强道德修养。在儒家伦理中,水也是“智慧、灵动和快乐”的化身,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故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便是其理。水也有“时光流逝、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不懈奋斗”之义,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便是其意。孟子将“水的顺势”比作“君子善性”,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就表达了“善”是人内在的美德。道家则明确表达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水在所有物质中最为柔弱却又是最坚强的,无论水与何者相遇,总是显示出屈从不争的品格,且最具穿透力。因此,高新二小的“百川”德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百川”德育的实践创新
高新二小着力培养学生“专注、友善、快乐”的三大核心品格,以“五大行动”支持“百川”德育体系的融通式建构,即国家德育课程与校本德育课程融通、学科课程育知和育德的融通、儿童校内外生活的融通、学校家庭社区育人的融通、德育评价过程和结果的融通。
1.国家课程与校本德育课程的融通,创设“百川”课堂样态。
高新二小注重“百川”课堂样态的创设和实践,主要从“灵动表达、友善合作、快乐合作和专注实践”四个维度进行全学科融浸实践,例如:在“灵动表达”环节,低年级关注“能说完整话、能认真听同伴的回答”,中年级关注“有条理地表达、对同伴的回答能加以补充和分析”,高年级培养“有条理且简洁地表达、有理有据地分析同伴的回答”等;在“专注实践”环节,低中高年级分别渗透“品格涵育”,“学会与同伴合作,拥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参与探索,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尊重实践结果,理智分析结论,有质疑精神”。
2.完善校本德育课程系统,建设“百川”特色德育系列。
高新二小联系生活实际,创编“108个生活情境”,形成生活德育系列。学校自主研发指向家国情怀的“寻根课程”,指向健康成长的“防疫课程”,指向文明素养培養的“百川园的365个晨会故事”等。支持学科课程的育德融通,每个学科在育人目标上既有共性的要求,也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学校分年级挖掘各学科的育人要素,学科教研组逐一梳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统整,形成资源包,并在各自的课堂上进行创新实践。例如:以“端午”为主题的资源包。道法课中设计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历史故事的学术微报告活动”,语文课中设计了“端午诗词朗读者活动和端午节见闻发布会”,音乐课中有“《赛龙舟》《划龙舟》《龙船调》吟赏会”,体育课中有“划龙舟动作与健身达人分享会”等。
3.校内外生活与家校社育人的融通,建立“百川”德育聚智润品场域。
高新二小以校内外互通的方式提升学生品格。在校内,主要以“1+2+3工程”“百川节”整合校内各类活动,例如:“百川节”,是发挥家长的专长,精心组织的“亲子”风采展示的综合类活动,主要涉及板块有个性展示、美食品尝、共享游戏、校歌比赛、球技比拼等。在校外,学校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参与志愿者服务、学习家务劳动等加强学生体验,见证学生成长。例如:“自理小达人”活动,学校设计了自理行为作为考核项目。“学习礼仪”板块设计了“学习用品齐备否、课前用品齐整否、课桌肚里整洁否、学习资料分类否”;“生活习惯”板块设计了“小书包自主整理否、书包用具自己背否、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否”。
4.德育评价的“百川”样态,建构自强、自省和自证的评价文化。
高新二小通过加强过程性评价,使评价结果更趋合理。一是建立了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手册,通过“五色花分类法”实施。例如:“红色花——感恩向善的心灵之花”,主要包括“家风家训家规、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互动、少先队活动、个人优秀事迹、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还有“蓝色花——勤奋努力的好学之花”“绿色花——蓬勃向上的成长之花”“紫色花——绽放自我的博雅之花”“黄色花——活力阳光的健美之花”。二是建立班级成长档案,留下班级成长的痕迹,见证集体的进步。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始终坚持“儿童自省式”评价和“伙伴点赞式”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唤醒“自强”,增强“自律”,升华对“美德”是要靠自己去实践的理解,“让儿童自己看见自己行动的正直和善良”,从而实现品格的“自证”。
三、新时代融通德育的发展性建构
高新二小的“百川”德育实践,本质上是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课堂育德实践和深化课程思政的范例。因此,后续实践中,需要深度研究三个问题。
1.新时代融通德育需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发力。
“百川”德育是水文化的延伸,可以在两个方面做深入挖掘。一是“水的善性”,即《道德经》中所说的“水之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学校应将“水之七善”进行适当转化,转化为“百川”德育的主要元素,比如“居善地”,就是要建设好“美好家园”,从“小书桌”到“小书架”,从“小书房”到“班级文化”,从“学校环境”到“家国大环境”等,让学生深刻理解“善地”的新时代表达,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性价值。二是“水的善下”,即“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一个人的成长,“谦逊”和“坚毅”是重要品格要素,尤其在当下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大环境中,容易滋生“傲物和自大”。因此,强调“谦逊”,有助于沉其心、笃其志;重视“坚毅”,有助于涵育阳光心理,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2.需要加强课堂育德的实践创新。
当前品格提升工作的最大難题在于“如何落地于全学科的课堂主阵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德性理解和品格提升实践能力”。首先,提升教师的“德性理解”需要通过阅读与思考,启动教师的“德性阅读”和建构“教师阅读共同体”是当前重中之重。其次,提升教师“涵育学生品格的实践力”,必须让每位教师成为“班主任”,强化“育人站位和育人本位”,在金文中“班”就是分瑞玉,“主”就是“一盏明灯”,“任”就是“肩挑重担”,因此“每位教师都是班主任”,就是要求全科育德、全科育人、全科养品。教师要有厚实的学养、丰实的教学修养,做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一代德性之师。
3.需要凸显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的要义在于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因此,课程思政不能变成空洞说教,需要所有学科教师进行生动活泼的讲授,且与学科深度关联,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培养学生“高品质独立思考”和“有价值独立行动”的能力。教师要在两大修养(人文修养,哲学修养)、两大能力(反思能力,实践能力)、两大主张(学习主张,育人主张)、两大情绪(工作激情,为人温情)上用力。教师首先做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实践,成为有高尚品格的人。
德育融通,融通的是智慧,融通的是实践,融通的是品格,最终融通的是一个个自由生长的鲜活生命。
368050190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