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合理把握情感与教材理论的元素,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情感体验中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对课文文本的深入分析中,实现情感与理论的相融相通。在掌握文本人理的基础上,让情感更加饱满丰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打造智慧的语文课堂。文章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情理香润,瑞纳共生”的课堂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一、情理融合,引导关注生活
在《祝福》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篇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特点,教师应该同时注重课文的情感与理论。尽可能从文本内容中指导学生寻找线索连接情感线,这篇课文中的人物祥林嫂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和时代的人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学生也很难融入到人物角色中,体会到祥林嫂的悲剧。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从感情上走进祥林嫂。
教师可以从人物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上解读人物在封建社会的关系,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探索,从而逐步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从文本的艺术构思上出发进行解析,会发现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祥林嫂的一生都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在他人生的几个重要转折点都是在春天的季节发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现代社会与封建社会形成对比,从而感受文本所描述的人物在当时社会的行为所形成的原因,从自己所熟知的时代与社会出发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与价值观。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切身观察与回想,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概念化和抽象化的语文教学方式,而应该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情感体验中把握生活的细节,实现情理融合。
二、理论引导文本,让情感契合心智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也应该适当迎合高中生的语言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思考文章的主要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例如在一些诗歌类型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布置朗读或背诵的任务,或者根据教学的诗歌类型举行相关的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诗歌参与活动,并利用平时的早读或晚读的时间,努力让自己感受到诗歌想要传达的情感,从而实现有感情的朗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的用自己生活中常见的方式展开自由的诵读,并利用教师的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示范的朗读视频或音频,让学生能够跟着一起诵读,从而掌握更多诗歌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更加深入理解文本传达的情感和情绪。大部分课文的情感都能通过文本传达出来,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年龄心智选择更加合适的阅读理解方式。根据具体的课本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情景素材,并合理应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通过生活情景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对知识展开深入的理解。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的事物或人物带到课堂上,进行生活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教学情境展开学习活动,体会课文文本想要传达的情感。
三、构建生态课堂,开展有效教学
课堂是主要的教学场所,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语文课堂应该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课堂上会存在许多传统的教学弊端,课堂出现的这些教学问题都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展开情理结合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态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规律构建课堂。教师可以分别从文本知识讲解、教学指导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构造。首先针对文本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整合,从学生容易接受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迎合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为学生的深度理解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在教学指导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给予学生在方法和技巧上的正确指导。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理解,从而实现深度阅读的价值。最后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应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尽可能的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评价,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除了考试成绩,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以及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情况展开评价,通过浏览学生的阅读随笔了解学生的阅读文本质量,从而保障语文课堂的有效开展。
四、师生之间建立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的关系
针对高中学生展开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遵循“高一强基础,高二抓巩固,高三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可以将自己所带的班级当作一个大家庭,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整个班集体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良好相处,适当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关爱,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学生才能踏实地进行学习。无论什么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施以援手帮助学生。尤其是当看到学生近期出现反常的现象或一些坏毛病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提醒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与此同时,在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也应该站在同一战线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信任感,让班级更加团结和谐,逐渐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和学生可以多进行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为信任感的形成奠定基础。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师生信任感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的元素,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逐渐增强语文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实现课堂的情理相润
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充分展现了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应用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例如针对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作者的相关图片,用PPT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深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降低学习的难度和枯燥感。同时还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古诗朗读材料,在欣赏古诗朗诵的过程中增强语文的学习水平和审美能力。
六、课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渲染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但是单纯对课文的文本进行描述很难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在具体的课文中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掌握,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体会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情感渲染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之前学过的有关父爱与母爱的相关课文,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学生主观情感的引导下进入课文的学习。我们所熟知的父爱与母爱都是无私而又伟大的,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父母对自己细致入微的爱,所以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很难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强烈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交流的环节,与学生展开互动,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自由的谈论自己对父亲母亲的印象,并叙述自己和父母一起经历的相关故事,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想要传达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应该是情理结合的,学生既能够通过文本的内容感知作者传递的情感,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本内容进行深思和深度挖掘。但是为了更好地构建情理相润的语文课堂,教师仍然需要不断关注学生知识与情感的构建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寻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知识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孙艳.情理相润,言意共生——浅谈我的课堂教学主张[J].名师在线,2019,86(13):12-13.
[2]李招娟.情理相润 言意共生——浅谈我的课堂教学主张[J].考试周刊,2019(55):14-14.
[3]陈晓冰.情理相润,让语文课堂走向灵动[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
孙田宇,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