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建体系

2021-03-16 08:26李雅洁万玉
职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李雅洁 万玉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本文首先面向需求侧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企业人才标准以及个人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的标准人才模型,探讨实现现代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通过深层次、多维度分析,明确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建体系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共建共享 产教融合

职业院校在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在推进改革重组、快速发展、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应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着重分析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供需失衡,关注企业需求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开放、动态的人才共同培养的立体体系,创建标准人才模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供需双方共创、共建、共享、共赢,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建立“双螺旋结构”的人才模型

职业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建立标准的人才模型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明确教育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是否达到标准,也是教育质量评价、评估的重要参照。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而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自我生存、发展和完善的能力,又要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建立“双螺旋结构”的人才模型,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企业需求和个性发展两条线的相互补充,螺旋上升,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调发展应用型人才

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要符合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要求,因此,人才模型应具备动态性和时效性特点。

(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从“技术型”“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发展而来,对其将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有效转化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交叉已成为常态,许多学科不再由单一知识构成,并且一个人要想精通某一专业领域的业务,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的支撑,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将交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因此,职业院校在考虑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跨领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获取、迁移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融合和迁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快速并准确发现和解决各类技术问题。

(三)职业型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重点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主体的构建和完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职业型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符合个性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道德品质、进取精神、坚定意志及面向企业要求的职业操守、求真务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与个人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而,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有系统性、发展性,又具有行业性特征。

(四)创新型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双创”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識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运用既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推进社会、行业、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途径,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大的社会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符合社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

(一)与时俱进

各职业院校对专业的设置必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一方面,根据行业产业结构改革需要,转变观念,淘汰落后专业,扩大优势专业,发展新型专业,确保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互衔接、相互匹配、相互支撑。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人才规划的前瞻性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性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新创造等综合职业能力。

(二)政、校、企、行协作共建

生产领域对新技术有着天然的渴求,学校是各类人才培养的“摇篮”,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产教融合,共育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联合共建职业院校学生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鼓励各类院校瞄准产业领域,加强学科建设,面向社会新增劳动力培养急需人才。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政府和企业作用,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与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推动高端人才、高端项目、高端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化和产业化。

(三)多元渠道,资源共享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校企、校校资源共享,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仿真实验教学等。通过技能竞赛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社会与学校共同参与,创建多主体职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共享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机制,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建体系

(一)创建联动信息交互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人才数据共享平台,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建体系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在关键领域进行数据的高效采集和有效利用,建立涵盖高校、企业、行业的数据分析平台。依据数据分析结果,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产教融合计划、关键领域技术创新科研计划、产业发展人才储备计划,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产教融合战略的精准性,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二)探索建立深化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监督、行业协会引领的作用,增强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及职业院校多主体参与的育人模式,将学校和企业由原来的被动合作关系发展为利益捆绑、相互依托的共建关系。通过 “校企模块化合作课程”“校企交叉教学”等多样化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以及创新链的高效衔接,构建统筹协调、良性互动、共建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以需求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从需求出发,确定培养目标,建立标准人才模型。分析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提炼优化典型工作任务,融合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遵循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相融合的原则,构建“以需求为导向,可持续发展為目标”的课程体系。

兼顾需求侧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核心课程依据不同岗位需求进行模块化,对应不同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的目标,改革传统课程,提炼知识目标和职业素养,逐步形成相应的一体化核心专业课程。一体化核心专业课程融合了传统的专业知识课程、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的内容,更具备实用、精准、高度衔接等特点。同时,落实“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政策,将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以及技能竞赛项目的标准、内容和要求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补充。在培养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开设个性拓展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学习平台,自由选择学习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实践拓展知识。摒弃独立化教学,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贯穿于实践教学。

(四)“互联网+” 立体化教学

当前,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提出要打造“金课”、淘汰 “水课”,这对提升课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实现理论教学、技能实践、岗位培训的一体化,从而形成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模式丰富多样的立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通过立体化教学,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职业院校与培训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模式完成技能实践和职业素养课程;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开展在线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行业标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学时,注重实践教学,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相互依存。

(五)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校作为评价主体,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理论水平、能力要求和个人素养。企业主要通过实训、实习等企业实践课程对学生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与实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的提升以及工作纪律和工作态度等职业素养的提高。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以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供客观、专业、科学和系统的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由专业教师与行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形式等问题。首先是理论知识指标,包含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理论等;其次是能力要素指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方面;最后是综合素质指标,包含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端正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专业创新能力等方面。

形成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体系。人才质量评价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定性评价直观且可操作性强,但存在主观性较强、不够具体等缺陷。所以评价体系应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学习发展档案,评价结果要体现出动态性和过程性,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六)师资队伍建设

共建、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注重校内人才输出和校外人才的引进,职业院校专职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才共同承担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职业院校对内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具有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健全评价体系,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科班出身的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职业院校师资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为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同时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拓宽渠道,将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引进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其具有宝贵实践技术经验的优势,将其对生产、销售、技术操作、人员配备等一线工作流程的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技术力量,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

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建立多方联动共建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结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优化课程建设,实施“互联网+”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满足产业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爱青.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视角[J]. 职教论坛, 2019(3).

[2]刘晓玲,庄西真. 注重基础、选择多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5).

[3]詹丽丽. 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培养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