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雨
摘要:公元10一13世纪,剔花瓷器[剔花作为我国古瓷装饰技法的一种,在化妆土、胎体或者釉体三个部分剔除,剔除釉体露出黄褐色或白色胎底与黑色釉体之间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风格迥异。主要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类型的剔除手法。操作过程为在坯体半湿的程度上,将纹饰以外的背景部分剔除的一种装饰技法,有浅浮雕的效果。]在许多民间窑场盛产,剔花瓷器的浅浮雕效果,使装饰纹样更为突出,在众多瓷器种类中脱颖而出。辽金时期北方剔花瓷器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本文主要研究辽金时期大同府所辖地区主要瓷窑所产黑釉剔花瓷器的装饰纹样在题材、位置上的艺术特点及其对西夏灵武窑黑釉剔花瓷器的影响。
关键词:大同府 黑釉剔花瓷器 装饰纹样
分类号:K242.1;K877.42
一、山西黑釉剔花瓷器整体概况
黑釉剔花瓷器在全国各地都有出土,北方瓷胎较厚利于剔刻,南方反之,因此北方出产的瓷器较南方数量多、流行广、使用频繁。剔花瓷器的来源,一种观点支持模仿金银器,制瓷工匠受到金银器上装饰纹样强烈凹凸感的启发加以发展而来。第二种说法是剔花瓷器受雕漆工艺的影响。雕漆也称剔红,漆器装饰工艺的一种技法,剔花瓷器的装饰技法直接受到雕漆的影响。剔花瓷器的出现不是金银器或者雕漆某一方面的影响,木刻、石刻、砖雕等工艺与剔花瓷器之间也相互影响。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山西烧造瓷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据《山西轻工业志》载:“唐代陶瓷窑址分布于河津、乡宁、交城、平定、浑源等县。”《中国陶瓷史》中也有记载。]。辽金时期山西陶瓷业进入成长岑岭期,烧造黑釉的技术日益成熟,烧制的瓷器种类丰富,不乏精品。在瓶、罐、缸等器物上进行剔、刻、划,装饰纹样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这个时期生产的黑瓷数量庞大,质量较高,装饰技法多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代表性的品种有黑釉剔花、划花、印花、铁锈花、窑变、白覆轮、粉杠瓷等等。具有地方风格的黑釉剔花瓷器形以瓶、罐、缸习见,常常以卷草和大朵牡丹等植物为题材,加以剔划,在施釉的坯体表面先划刻出花纹,然后将部分黑釉剔除入窑烧制而成。黑釉剔花瓷器一直到明清仍有延续,作为民间日常用瓷大量出现。
山西省黑釉剔花瓷器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始,水既生[水既生(1928~)书法家,篆刻家,陶瓷高级工程师。]先生曾对山西黑釉剔花瓷器做过专题性的调查与研究,随后冯先铭、李知宴、叶喆民等[冯先铭(1921~1993)陶瓷鉴定专家,主编《中国陶瓷史》并执笔宋代部分。李知宴,(1937~)汉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陶瓷简史》、《中国陶瓷》。叶喆民,字丹枫,(1924~2018)滿族,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对浑源窑、大同青瓷窑和怀仁窑等进行了调查。90年代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对浑源窑等窑址进行挖掘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黑釉剔划花瓷器提供了新的资料。黑釉剔花瓷器窑厂遍布全省50多个县域地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瓷窑体系,产地大致可分为晋北、吕梁、晋南三个片区。辽金时期大同府所辖地区主要有大同县、怀仁县、浑源县、应县山阴县、阳高县、天镇县、朔县、左云县等等。主要窑厂有大同青瓷窑、浑源界庄窑、怀仁窑、朔县大平易窑和下磨石沟窑等,以下为辽金时期大同府所辖部分县域及窑址统计。
二、大同府黑釉剔花瓷器的纹饰特点
大同府黑釉剔花瓷器纹饰依靠胎体与釉体反衬出浅浮雕的效果,胎重釉厚,用刀粗狂犀利,纹饰简洁豪放,带有雕塑上的立体感。大同府出土的黑釉剔花瓷器以大同青瓷窑,浑源窑,怀仁窑居多,大致呈现出大同青瓷窑[《大同府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大同知府吴辅宏主持纂修,《大同府志》中提及的青瓷窑。]的剔花风格粗犷豪放、划花线条较细,以复线水波纹多见,亦划花水波游鱼者,艺术水平较高。在青瓷窑中发现的大量黑釉剔花瓷器极富地方特色,按胎质分粗细两大类,胎细者洁白细腻,位居山西同类产品之首。雁北黑釉剔花瓷器之最精者当属浑源界庄窑[《大明一统志》中便有浑源产瓷器的记载。在今浑源境内,故名。]所生产的牙白釉剔花瓷器,尤为珍贵。目前浑源窑发现窑址3处,其中烧造年代最早的是古磁窑[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唐代始烧。大同府有名的黑釉剔花瓷器窑址还有怀仁窑[《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的记载。怀仁窑在今怀仁境内,故名。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其黑釉划花瓷器最具装饰特色,出土标本数量丰富。这三个主要瓷窑在装饰纹样共性中带有个性,又在各自风格上有着统一的特性。下面以纹饰的题材、位置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同地区剔花瓷器的装饰纹样的艺术特点。
1、纹饰题材
大同府所辖地区黑釉剔花瓷器主要以留花剔地为主,将背景部分剔除,留出装饰植物或花卉。
主体部分装饰题材
主体部分装饰主要以植物纹样为主,也有其他以弧形状水波纹、鱼纹划花等纹样装饰,如日本收藏的黑釉划花毯形开光鱼纹梅瓶。大同府黑釉剔花瓷器植物纹样主要是以卷草纹为主,分为大叶卷草纹和三角形卷草纹。
(1)、大叶卷草纹
大叶卷草纹代表器物有1955年天镇县永嘉堡乡夏家沟发现窖藏瓷器[《山西天镇县夏家沟发现辽金时代居住遗址一处》,《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9期]。其中黑釉剔花卷草纹罐、黑釉剔划花毯形开光花卉纹罐和黑釉剔花卷草纹梅瓶三件瓷器是典型的大同青瓷窑产品[参见李勇的《大同青瓷窑古窑址调查》,《山西文物》1986年1期]。梅瓶为小方唇口,瓶身修长,肩部和瓶身有两圈剔花装饰带,中间剔除背景露出发白的沙质瓷胎。两罐均为圆形小口,腹部凸出,肩部和瓶身都有环形装饰带分隔,中间部分把背景剔除,留下主体图形露出白色或褐色的底子,瓶口部分以花瓣作为装饰。间以细线刻画细节,黑色的花纹与白色或褐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剔法粗狂不精细,这与北方民族豪迈的性格分不开的。
(2)、三角形卷草纹
三角形卷草纹主要集中在浑源窑,大量运用流行风格粗放的卷草纹,流行划花三角形连弧花叶装饰带,剔除手法仍然粗糙不注重细节,装饰主体部分为两层,上层为连续的回旋折带纹,下层剔划出连续的呈三角状的卷草纹或其他花卉、植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浑源窑还流行着一种朵花装饰,即有的在黑釉上剔一个小圈,中间留一朵小花,将圆圈内的背景剔除或将花蕊剔除,花瓣用细线刻划,稚拙但清新。
其他部分装饰题材
装饰带装饰纹样呈现回旋折带纹和环形装饰带两种题材,回旋折带纹有左右两个方向,不同器物装饰上有疏密、粗细、大小的变化;环形装饰带,有一层,双层或多层三个类型。无论大同青瓷窑还是浑源窑、怀仁窑基本以这两种装饰带为主。
口颈处装饰纹样有菊瓣纹和圆圈环形纹样两种题材,如大同窑出土的嘟噜瓶以及浑源窑出土的折肩罐等都是菊瓣纹装饰口颈部,以口为中心,四周剔除背景留出菊花瓣的形状,十分漂亮。而圆圈环形装饰是在口颈部直接剔除一圈黑釉,这种几何形的剔除简单大方,又不失审美。
另外怀仁窑出土的大口罐、鸡腿瓶的中腹以下,有多重突起弦纹。此类装饰手法主要流行于怀仁窑,当地火葬盛行[北宋李清臣《韩忠献公琦行状》:“河东俗杂羌夷,用火葬。”北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云:晋俗尚焚尸,虽孝子慈孙,习以为安。],该罐系用来承装骨灰,如怀仁出土的黑釉划花骨灰大口罐。大口罐多为广口、厚口,与大同窑的口沿削平不同。胎体厚重,圈足露胎,以圆腹罐、折肩罐居多。装饰有黑釉细线划花及剔花两种,划花装饰较多,线条简练。
2、纹饰位置
口颈部装饰有菊瓣纹或圆圈环形纹。肩部装饰以环形装饰带或回旋折带纹为主。装饰部位主要在肩腹部,沿口部不施釉。肩腹部装饰,主体部分有单层纹饰,植物花卉纹饰占满肩腹部大部分面积;双层纹饰以回旋折带纹和卷草纹共同组成,中间以环形装饰带隔开。腰部以环形装饰带结尾,整个器物的装饰规整有序,主体突出。
腹部装饰主要以剔除背景为主,突出装饰主体,主体的黑色和背景的白色或浅黄色形成强烈对比,有浅浮雕的效果,视觉感强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下腹部和胫足部在装饰上不被重视,出土的大部分黑釉剔花瓷器下腹部和圈足不加装饰,甚至有些瓷器脛足部不施釉色,多为露胎涩圈。而有的器物肩部有一周露胎涩圈,这是山西北部流行的装烧方式留下的工艺痕迹,水既生先生称这种装烧方式为“扣口垛烧”[ 水既生《山西古代窑具及装烧方法 》,河北陶瓷,1984-08-28,p52]。大同青瓷窑出土的梅瓶以及浑源窑出土的大口罐等口沿及罐下半部无釉,或罐下部刮釉一周,是叠烧、套烧、垛烧留下的工艺痕迹。
三、大同黑釉剔花与西夏灵武窑瓷器
西夏灵武窑瓷器与大同青瓷窑关系密切。两者均以烧造黑釉剔划花瓷器为主,两者的装饰手法风格相似。其次,灵武窑一期中出现大量的肩部带涩圈的梅瓶、罐类等瓷器,这是“扣口垛烧”装烧方式的工艺痕迹,这种支烧方法在大同青瓷窑最为流行,灵武窑的烧造工艺受了大同青瓷窑的影响。
西夏灵武窑受大同青瓷窑的影响与大同窑的地理位置有关。辽统治的北方与宋统治的南方形成对峙,南北交流并不通畅,北方地区相互交流繁密,公元1141年(夏大庆二年,金皇统元年),金熙总应夏仁宗李仁孝的请求,设置榷场[ 宋、辽、金、西夏各国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金史.食货志五》记载:“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以通互市。首先开放的为云中[ 云中,即指今大同]西北的过腰带、上石愣坡、天德、云内、银瓮口等地榷场。上述榷场均设在西夏灵武相邻的地区,与西京路府治所在大同府相距较近(图6)。灵武与大同物资交流中少不了瓷器买卖,两地的文化、经济相互影响,灵武黑釉剔花瓷器明显受到大同地区瓷器工艺的影响。
结语:
大同府黑釉剔花瓷大多是胎重釉厚,用刀粗狂犀利,纹饰简洁豪放,纹饰依靠胎体与釉体的反衬表现出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具有立体感,剔花纹饰主要是以花卉为主,整体风格粗放犷豪放、用笔简练。 运用剔花工艺的器物有瓷、罐、碗、壶、瓷枕等,剔花瓷器从现实中取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的是一种新鲜的、充满活力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主编、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09-01
[2.]李知宴著.中国陶瓷.[M].文物出版社.1985
[3.]刘涛著.宋辽金纪年瓷器.[M]. 文物出版社.2004
[4.]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M].东方出版中心.2010-04-01
[5.]孔广培的增刻本.浑源州志.[M].清同治九年(1870年)
[6.]山西天镇县夏家沟发现辽金时代居住遗址一处.[J].《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9期
[7.]郭学雷编著.玄色之美:中国历代黑釉瓷器珍品.[M].文物出版社.第1版.2012-02-01
[8.]张燕.从国家博物馆藏品看宋辽金北方剔花瓷器.[J].《中国历史文物》2006
225250051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