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2021-03-16 09:18刘涛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信息公开

刘涛

摘 要: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依靠报纸,广播,而是利用网络,也就是新媒体。新媒体传播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有诸多影响,这其中有利有弊,本文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新媒体传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传播速度,传播广度,传播准确度等;并给出了一些应对新媒体传播的策略,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该如何适应的建议等。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信息公开;传统信息传播

分类号:D630

前言

为了建设一个服务政府和公正法治政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履行信息公开的法定职责(其中不包括法定必须保密的机构和事项)。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媒体传播的时代,信息公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刊,广播等途径。虽然很多政府部门都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但是内容都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够达到一般信息公开的要求,而且公开的信息内容完全由发布方掌控,阅读者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缺少互动的形式。虽然利用了新媒体,但是却还是相当于“新闻报刊”。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实务工作者应该關注新媒体传播方式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应对新媒体传播的策略。

一、什么是新媒体传播以及它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

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传统的广播,报刊,宣传橱窗等传播信息速度慢,短时间内不能将信息完整的准确的普及,而新媒体传播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速度快,例如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等等。现在的社会深受新媒体传播的影响,相较于传统信息传播,新媒体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以将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在已经不是原来信息闭塞的时代了,在世界各个地方只要有通讯信号和网络,任何地方的信息都可以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是根本做不到的,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新媒体传播的这一特点可以让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效率更高。

2.传播的信息准确度高

传统的报刊,广播等传播形式,对于信息传播有一定的限制。报刊由于是纸质介质,字数有限,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导致阅读者出现错误的理解。而广播是声音介质,传播的广度有一定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时会有一定的遗漏。更何况,如果不看报,不听广播,那么就无法接收到信息。而新媒体传播通过群发手机短信就可以实现准确的信息传播。例如,为了扩散征兵的消息,提高征兵新政的知名度,南京市征兵办通过联通,电信,移动三大运营部门,发送征兵的信息,累计达到1461.7万条短信。

3.传播信息的速度快

传统报刊的传播形式,要由记者先了解到新闻,再写稿,印刷,最后发布,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真正的公开信息,各大通讯社还是以分钟为单位进行竞争的,但是还是不能和现在新媒体传播比拟。现在,只要各大媒体人到达现场,打开直播,只要进入直播间,不需要出门买报,在家就能实时收到任何信息,现场情况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即时传播。

4.信息传播可以有更多的形式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已经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广播的形式了。不需要考虑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政府公开信息,可以发一张图片,也可以发一段话甚至可以是一段视频,比传统信息传播简单,又直接。

5.信息太多难把关

虽然新媒体传播形式又快又准,形式又多,但是对发布信息的人却没有了限制,记者不再是一个特定的人群,任何人都可以是记者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这对于政府公开信息来说无疑是一个坏处,任何人都可以冒充政府公开消息,散布一些动摇民心的消息,或者一些法定机密被公开了出去,更有甚者会发布虚假信息,引起社会动乱。这些都是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息太多,无法逐一把关造成的。

6.传播正面的信息容易被忘记

政府公开信息的目的是让群众监督政府,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所以一些好的信息,不好的信息都要公开,但是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太大,导致受众出现了信息疲劳,只会去关注一些不好的消息,而政府部门想真正传播的正面的信息,如典型的经验报道,成就却被大众忽视,就算一时受到关注,也会因为不停被炒作的热点刷下去自此被大众遗忘。

7.政府信息公开不受控制

由于新媒体时代发布信息的门槛变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散布者,政府信息的公开就很难再受到政府的控制,也就会形成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状。而且网络平台上一旦发布信息就会留下痕迹。在传统媒体时代,只要回收报纸,就可以锁住消息,但是现在由于消息一经发出就会受到关注,瞬间扩散,所以政府信息公开越来越不受到政府的控制。

8.互动太过频繁

对于当前的政府门户网站来说,大多数的板块都是一些信箱、投诉等反馈意见的版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信息时单向传播的只有大众向政府传递,而政府不能和人民群众互动。但是当前的沟通软件,比如微信、QQ等,这些软件都可以实现实时沟通,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得到快速的传播,甚至只需要几秒的时间。有利亦有弊,坏事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的传播,导致负面信息在大众中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最终可能会形成不好的舆论导向,甚至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将这些负面信息进行放大,使其成为焦点和热点。

二、新媒体传播下政府信息公开的应对策略

1.政府信息公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

既然现在已经进入了新媒体传播的时代,政府不能改变这个时代的现状,那么就要尝试适应和融入这个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这些特点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来说虽然有影响,但也有挑战。只要积极的去准备应对策略,这些问题都是会迎刃而解的。那么该如何去适应新媒体时代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理念,有些领导对新媒体传播嗤之以鼻,不重视,不利用,遇到问题时不处理,甚至因为新媒体传播了负面的消息而排斥新媒体,又或者想像对待传统媒体一样去控制新媒体的传播等等,都是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下不可取的行为。我们应该客观对待新媒体传播,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新媒体传播为我所用,积极抢占制高点。新媒体时代不再有隐秘的部门和机构,任何部门都会暴露在大众的视线内,所以要适应新媒体时代就要有镜头意识,面对镜头就是面对大众,面对监督,任何作为都会被记录下来,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都随时有可能被发布到网上。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这些都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适应的。

2.成立一个专门公开信息的机构

有很多政府部门都会存在信息发布机构上的冲撞。信息公开,新闻宣传,网站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分别归到了不同的部门,这就很容易形成信息发布不统一的情况,虽然主要领导要对发布的信息层层把关,但是这就导致审稿过程耗时太长,许多新闻失去了最佳发布时机,面对突发的情况,突然散步出来的谣言,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回应,辟谣,导致谣言被越放越大,政府部门没有做出及时回应也会被恶意揣测。而且,信息公开工作被分到许多部门,在出现问题时,各个部门不是想去如何处理,而且各个部门之间“踢皮球”推卸责任,导致信息受众对信息公开工作不满意。所以要成立一个专门公开信息的机构是很重要的,这个机构整合信息公开,新闻宣传,网站发布等工作,这样在出现问题时,便于协调以快速解决问题。

3.建立一个健全的工作制度

对于信息公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工作制度,对哪些信息要公开,哪些信息不能公开,要做好一个规划。公开的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途径,都要事先计划好,不要信息已经发布出去了,出现问题之后又立刻“撤回”,现在信息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即使立马编辑,也会传播出去,而且还更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导致大众无端猜测。要建立一个扁平化的工作模式,减少领导的层层把关,让信息能够及时的发布出去。而且,已经发布的消息还要及时跟进,因为很有可能被大众深度解读以至于偏离原本的意思,所以要对信息受众进行引导,这就要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还要准备好突发情况的预案,以快速解决问题。

4.加强信息公开的平台建设

新媒體传播时代不同于传统的信息传播,不是单纯的信息公开,还要给信息受众一个交流沟通的互动空间,当然也不能只局限于领导信箱,举报,咨询等板块。所以要加强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进行升级改造,加入论坛,微博,QQ等互动元素,允许大众对信息进行评论,或者给出建议,这样才会让信息公开工作有进步。还可以尝试和各大运营商进行合作,更大力度的宣传和进行信息公开工作。除此之外,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和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等操作,提升他们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和对新媒体应用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信息公开工作队伍,这样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效进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前进,信息公开也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媒体传播的形式里,还是要跟紧时代的脚步。新媒体时代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有利有弊,但这是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做好应对策略积极面对,不逃避不排斥,就可以化弊为利,让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喻国明,陈端.危机传播的法则与艺术--以央视新台址大火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处理策略为例[J].新闻与写作,2009(5).

[2]陈力丹.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国际新闻界,2002(2).

3715501908201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信息公开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美国高校学术科研信息公开的原则、标准及路径
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论食品信息公开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关于加快建立上海市固体废物全产业链信息化监管机制的措施与建议
新媒体信息筛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