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的网络社会支持研究

2021-03-16 21:37龙晓旭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社会支持

龙晓旭

摘 要 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寻求社会支持。本研究聚焦于豆瓣小组“保护内向者联盟”,通过参与式观察来探求虚拟社区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的特征。研究发现,该小组为内向者提供了情感性支持、认同性支持、信息性支持与陪伴性支持,以精神层面的社会支持为主。同时,小组内的社会支持网络以组长为中心,组员作为寻求社会支持与提供社会支持的双向节点,但缺少外部的专业性社会支持。

关键词 社会支持;虚拟社区;内向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0-0096-04

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线上的交往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寻求社会支持。虚拟在线空间具有的强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为人们打开了寻求社会支持的新场域。本研究聚焦于豆瓣小组这一线上的虚拟社区,以豆瓣小组“保护内向者联盟”为具体研究对象,探求虚拟社区社会支持的类型与相关特征。

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来源于精神病学研究,用于解释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后来被其他学科所引用。库伯(Cobb)最早将社会支持定义为社会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助力改善个体身心健康[1]。一般来说,社会支持是来自他人的对个体所提供的稳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

已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隶属的稳定与不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另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是个体的主观感受[2]。

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线下的社会支持行为,并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社会网络”的引入是社会支持研究的一大进展[3]。而这种对社会网络的关注则自然而然地将个体与他人的传播和互动纳入到了研究之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在线上与人进行传播与互动,组成各种各样的支持群体,建立起虚拟的社会支持社区。互联网的社会支持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它为社会支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域。梁晓燕将网络社会支持定义为基于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

互联网的特性使得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再限制在个体所属的社会结构之中,社会支持能够通过互联网跨越线下的时空与阶层距离,得到更快速、更广泛的传递。

2.1 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着眼于虚拟社区的网络社会支持,选取豆瓣小组“保护内向者联盟”为研究对象。故此,本文先对研究对象涉及的内容做简单介绍。

2.1.1 豆瓣小组:半开放的虚拟社区

豆瓣小组在建立之初,是為了聚合对某一事物怀有相同志趣的网民,而随着小组规模和种类的不断发展,目前的豆瓣小组已经多种多样。有的是基于共同爱好,有的则是基于娱乐目的,有的则是聚合了同一职业或者相似性格的人群,为同类人群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公共区域。事实上,豆瓣小组是一种半开放性的虚拟社区,用户可以通过主动搜索或是首页推荐来观看该小组的内容,但它又保持着参与的私密性,只有提交入组申请并验证通过的用户,才能够在社区中发帖及评论。

“保护内向者联盟”小组于2020年2月创建,设有一名组长,目前小组成员近2万名。除了常规发帖页面之外,小组还设有四个板块,分别为“组规”“经历&感悟”“困扰&解答”“科普&鸡汤”,每天保持着一定的活跃度。

2.1.2 内向者:建构视角下的“弱势群体”

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根据人的心态是指向主观内部世界还是客观外在世界把人分为两种类型:内向与外向。外向的人寻求与外部世界的紧密接触,而内向的人则把精神力量转向内部,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自省和思考[5]。事实上,心理学上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时拥有这两种特质,只是人的思维倾向总体会表现出一种整体的趋向,并没有优劣之分。

然而,内向者在社会中却容易遭受偏见与指责。心理学家马蒂·O.兰尼谈到了对内向者常见的两种指责——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孤僻而不爱交际的。在这种指责下,内向者也总会感觉自己是如此格格不入,感受到罪恶感和羞耻感[6]。以外向人群为主导的社会以及内向者内心的自我怀疑共同建构了内向者的“弱势身份”,他们在日常交往中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寻求社会支持。

2.2 研究方法及问题

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组内交流与互动,观察该小组的在线社会支持行为。在观察中,意在解决两个问题:这一豆瓣小组为内向者提供了怎样的社会支持?这种社会支持网络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有何特殊之处?

3.1 以精神支持为主的多元社会支持

在以往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会同时关注物质的或是精神上两个方面的社会支持。即使是针对线上平台的社会支持研究,有学者也注意到线上的连接能够带来经济支持和治疗援助,补充传统社会支持里不足或缺位的物质性支持[7]。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内向者的“弱势”更多偏向于心理层面,在寻求社会支持时,并不关注物质性的社会支持,而是更加关注精神上的支持,强调主观感受。

3.1.1 情感性支持:情感的披露、共鸣与关怀

社会支持的概念在早期更为关注家庭及亲密关系的研究,那时候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被社会结构所控制,故而社会支持多来源于父母、配偶或情人、其他亲戚、朋友、社交团体(如教堂或俱乐部)等[8]。但正如前文所言,内向者在现实社会中容易受到指责,而这种指责大多却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与个人具有较为亲密的社会关系的人,使得内向者难以开口披露自己的苦恼。

家庭、职场等近距离社交圈所带来的社会支持的不足让内向者逐渐陷入自我怀疑之中,加重了心理压力。虚拟社区的交往带有匿名性,内向者可以毫无负担地披露内心深处的担忧与苦闷,以匿名的身份寻求情感性的社会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共鸣”,这也是大多数组员选择加入该小组的原因。除此之外,组员也会在相关帖子下主动表达“共鸣”。

这种在虚拟社区的情感披露也带来了持续的关怀反馈,为内向者提供了有效的情感支持。如组员在发帖叙述自己面试学生组织的无力时,就得到了积极的回复:“有勇气去参加已经很棒了,以后会有更多的尝试机会的”,也有组员在关于对未来的担忧的帖文中对发帖人表示安慰,“我们的性格想要改变是很痛苦的,不如先试着接受,以后经历多一点可能会慢慢改变”。

虽然小组内的帖文大多充满了担忧、焦虑和自卑情绪,但在这个虚拟社区中,相似的内向者们抱团取暖,在回帖互动中采用共情式、鼓励式的话语表达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迷茫的内向者们提供情感支持。

3.1.2 认同性支持:自我的接纳与认同

对于内向者而言,因外界的看法及自我社交关系的困扰,会对自我价值及身份认同产生怀疑,外界强加的“不合群”的标签也会让内向者不愿意接纳自我的性格,产生焦虑感。小组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进行自我接纳。小组发起了一个话题“#作为内向者,你是如何一步步开始接受自我的”,话题中有许多人发表了长文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大多从内向性格的养成、认知过程、苦恼阶段、接受过程等详细地讲述了作为内向者的人生经历,为内向者的自我接纳提供参照。

同时,内向者常常因未能满足社会期望而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评价与效能感低下,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得到对内向性格的认同和尊重。而在这个内向人群集聚的虚拟社区中,内向者能够获得被尊重、被接纳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小组内会分享心理学知识,在互动和分享中加深对内向性格的认知,鼓励陷入迷茫的内向者认识到这是一种普遍并正常的心理特质。另一方面,小組也会在讨论互动中纠正个人的自我否定,并表达尊重和接纳,比如有的组员对于自身在大学独来独往十分忧虑,组员们会认为这种忧虑是没有必要的。

小组内对于自我接纳和认同的氛围能够为内向者提供认同性支持,认识到内向性格的普遍性和优势,并推动内向者走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认同怪圈。

3.1.3 信息性支持:困惑解答与咨询参考

由于内向者更为关注内心世界,习惯从内部获取能量,过多的外部社交关系往往会消耗他们的精力。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社交活动时避免不了的,内向者也会遇到社交上的困扰,需要寻求参考及建议,即需要信息性支持。小组内专设了“困扰&解答”这一板块来讨论相关的问题,为组员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

一方面,对于内向者怎么在大学交朋友的问题,组员们积极提供建议,认为可以“多去其他宿舍转转”或是“找个感兴趣的社团”;对于“内向怎么才能在大学过得舒服点”这一疑问,有网友建议“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做起,做心理咨询,多读相关的书籍,学会区分他人和自己”。

另一方面,有的内向者会因长期的自我怀疑产生心理问题,或是犹豫是否要去咨询心理医生,小组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参考意见。如《心理咨询是去咨询工作室还是医院好》这一帖文下,不同的组员根据个人经历提供了自己的意见,有的组员表示“更信任医院”“医院有临床经验”,也有的组员认为“医院的态度不好”“咨询室态度好但咨询师资质良莠不齐”。这些意见的表达为有咨询需求的内向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也能从中获取关于心理咨询的有效信息。

3.1.4 陪伴性支持:远距离的社交陪伴

陪伴性支持能够让人感受到群体的归属感,减少孤独感。内向者享受独处的世界,但这种对独处的偏爱有时又与合群的意愿相矛盾,而线上的虚拟社区能够为内向者提供一个群体性的交往空间,为内向者提供陪伴性支持。同时,每个人出入这一空间是自由的,在想独处时依然可以享受独处的空间。在小组内《作为一个内向者,大家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这一帖文下,组员们积极回复与畅想,有的希望“住在有阳光明亮的郊外”,有的则更偏爱“有网络空调暖气的家”,这种闲聊式的畅想加深了组内的交流,营造了一种轻松的群体聚会氛围。而“聊天帖”这类抛开“内向”标签的帖子更是组员在孤独时寻求组内社交陪伴的表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陪伴性支持是有距离的。由于豆瓣小组的半开放性及内向人群的性格特点,该小组的人大多不热衷于社交,排斥更近距离的互动关系。在早期,也有一小部分人发帖希望建立封闭群组,但获得回应的帖子极少。组长在组规相关的帖子就曾提及,“建群和豆邮等交友方式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想要聊天,完全可以开帖讲出自己的情况和问题”。一方面,虚拟线上团体的封闭性的群聊并不适用于内向人群,另一方面豆瓣小组的半开放性也带来了交友的隐忧。

3.2 虚拟社区社会支持网络的组成分析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实际上是以社会支持网的形式出现的,社会支持是这个网络中的一种资源。网络社会支持群体可以建构起一个线上的社会支持网络,并提供群体需要的社会支持,并在必要的时候连接线下的社会支持。

3.2.1 作为网络中心的组长

作为小组的建立者和管理者,组长也是这个社会支持网络的起始点。与其他大规模的豆瓣小组不同,这一小组并未设置其余的管理员,对于组内的相关规定及发言审核均由组长负责,组长也自觉承担起了引导组内氛围的责任。

一方面,组长主动加强了社区的参与度,发帖鼓励更多组员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主观参与度”指标对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影响相当显著[9],说明了参与度与社会支持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引导了社会支持的方向,例如在交友帖泛滥但却无所回应时及时发布补充组规,对交友帖的相关问题进行补充说明,保证组内氛围的“干净自由温暖”。

3.2.2 作为双向节点的组员

豆瓣小组的准入资格限制使得参与交流和互动的都是小组内的成员,而小组原本的创立目的也是为了聚集同为内向者的一类人。故而在这个社会支持网络中,小组成员既作为寻求支持者,又作为支持者。他们在获取他人的信息与鼓励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与分享自我的经历,成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双向节点”,使得社会支持网络不再是“单向给予”,而是在内向者各自的交流与互动中共同构建的。

3.2.3 缺位的专业性社会支持

如果从传统的社会支持视角来看,这种基于线上的弱关系而建立的社会支持是不稳定的。一方面,豆瓣小组并不是一个全封闭性的平台,即使有准入限制,但私信等仍然是开放的,成员可能会遭受到骚扰。另一方面,由线上建立起的社群本身带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内向者无法保证能够获得长期有效的精神支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内向者面临心理问题时,除了通过与其他内向者的交流互动来自我疏解外,并不能在这一虚拟社区中寻求到专业性的心理援助,在内向者陷入严重的困境时难以提供实质性的援助。

内向者作为被建构的一种心理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社会交往和自我认同的困境,需要寻求社会支持。而对于内向者所需的社会支持来说,线上空间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會支持平台。豆瓣小组“保护内向者联盟”就是为帮助内向者而建立,在这个匿名性的虚拟空间中,内向者们自由吐露心理困扰,在小组中获得以共鸣和关怀为主的情绪性支持、以鼓励自我接纳和认同为主的认同性支持、以参考建议为主的信息性支持与以远距离社交陪伴为主的陪伴性支持。

对内向者的社会支持研究也呈现出与其他研究不同的特点:一是未发现物质性的社会支持,这与内向者的特征有关,以往的研究集中于“生理弱势”的乙肝患者、癌症患者等,“生理弱势”也带来了“心理弱势”,故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会发现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支持。但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弱势”也可能会带来“生理弱势”,这种情况并未在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中体现,但仍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二是缺乏实质性的心理援助,也未有连接线下社会支持的入口,内向者在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依然需要专业性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Cobb,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5):300-314.

[2]陈志霞.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80-282.

[3]Stokes,J.P.Predicting Satisfac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from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141-152.

[4]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5]C·G·荣格.心理类型学[M].吴康,丁传林,赵善华,译.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399-495.

[6]马蒂·O.兰尼.内向者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42.

[7]涂炯,周惠容.移动传播时代社会支持的重构:以抖音平台癌症青年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76-84.

[8]Taylor,S.E.Health Psychology[M].Boston:McGrawHill,2003:235.

[9]潘曙雅,邱月玲.移动端网络健康互助群组的参与度对成员感知社会支持和抑郁程度的影响研究:以癫痫病症QQ群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9,41(2):62-74.

3330501908243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社会支持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影响虚拟社区成功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虚拟社区网络行为与网络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