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互联网社群文化中语言隐喻与转喻成因

2021-03-15 21:09毛晓敏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转喻隐喻

摘要: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社群文化中语言隐喻与转喻现象的思考,挖掘出其符号本质的暧昧性与多义性、现代社会意义空间的多元性、人类社会永不枯竭的创造冲动、商业力量强大作用等方面的成因,并以此通过提出对互联网社群文化中语言隐喻与转喻应用研究所能带来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社群;网络用语;隐喻;转喻

互联网社群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信息交互技术前提下的人类信息交换文化,它区别于日常现实生活中以信息交换为目的的使用语言符号为媒介的群体传播,它具备鲜明的网络传播特征,是各类型传统传播模式的叠加融合体。而互联网社群中的语言隐喻与转喻则是以这样的叠加融合体为特点为基础,产生出的一种传播现象。

关于语言隐喻与转喻的研究,重点分布从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中,而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工具在语言文字发展应用、文学艺术创作、哲学美学讨论中大量实际运用,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独特的交互之功。

一、符号本质的暧昧性与多义性

互联网社群文化中的语言其本身具有符号属性,而符号本质具有暧昧性与多义性双重特征。符号的暧昧性是指其所指部分含混,它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抽象模糊的、非标准化的形态。与此同时,这种形态也不是唯一的,是多样的、繁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的暧昧性与多义性甚至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的研究系统。而互联网社群文化中的语言隐喻与转喻就是一种在暧昧与多义的意图表达思路中形成的技巧。

二、现代社会意义空间的多元性

互联网社群文化中的隐喻与转喻还与现代社会意义空间的多元性有关。符号的所指部分的界定需要与社会系统中的意义空间发生关联。而这种意义空间需要与语言文字发生的共通理解和接近的生活场景、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

其中,在媒介层面会形成以媒介为主导的意义空间。若是围绕某个游戏主播的讨论社群中,基于游戏平台媒介的隱喻与转喻现象,就要受制于游戏平台的社交功能、规则。如在游戏《部落冲突:皇室战争》(Clash Royale)中。开发商未在游戏竞技过程中设置文字输入功能,只用了特定图像表情的方式做简单的交流。这样的设计对于爱好者出于展示与社交的二度创作视频中,图像表情所涵盖的意义就变得丰富起来,而运用文字的隐喻、转喻的应用就少了很多。

另外,尽管讨论的是互联网文化,但线上与线下依然存在不可割裂的关联。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阶层、圈属也会在互联网中形成相似的社群。如2020年大学生群体创造的“内卷”。“内卷”原属于细胞生物学下细胞分化与发育学科的一个专有名词,是动物胚胎原肠作用时的一种特殊状态。之后,被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中扩展为社会学范畴。而近期,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热论的“内卷”则是对前两者意义的进一步扩展,它用一种具体的生物学定义隐喻现实大学生状态,是对现实中大学生群体内部竞争的现实的感慨,它被大学生群体应用在微信朋友圈中,亦是对这份感慨的一种无奈情绪抒发并产生社群内共鸣。

三、人类社会永不枯竭的创造冲动

互联网社群文化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人类社会文化形态。在互联网社群中人类将互联网信息符号通过各类型的社交平台技术进行传播。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产业不断扩大,数字技术鸿沟逐渐消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社群积极地参与到互联网文化的创造中。互联网语言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着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中释放具有社交属性的个体意见。个体和较小群体的兴趣、爱好拥有了讨论平台,得到了充分交流的可能性。人类永不枯竭的创造性冲动与人类语言的发展碰擦出了火花,这股不可遏制的创造性冲动在互联网社群文化中如鱼得水。

四、商业力量强大作用

互联网在市场化中受到商业力量影响较大,有大量的商业资本影响着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进一步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具有商业牟利属性的社群。在这样的社群中,部分商业行主体通过在互联网社群中设置议程,并通过控制媒介资源侵入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而受众或将拟态环境中的“热门”理解为“重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少数媒体素养水平高的受众,可以将信息进行有效分类,有意识地去除无效信息,而大多数人依然处于对传统媒介、传统传播手法的依赖,他们更多地服从于拟态环境中所制造出来的媒介虚拟形象。而互联网语言的隐喻转喻就有效的将两者进行区分开,并且甄别目标用户群体,更高效地促发群体功力的产生,加强用户对商业性社群的归属感和对商品的依赖性。

五、研究意义

1、舆情分析中的分析对象

从互联网信息应用角度来看,当前对互联网社群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其要素的分析,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掌握与控制,而运用于互联网社群中的语言隐喻与转喻是人们在互联网交流过程中的语言交互行为,是一种可用于定量分析方法中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互联网社群语言发生隐喻、转喻的行为,以及对其发生的变化、扩展、逆向等特征作为研究变量数据,加以分析,从而服务于舆情分析。

2、是社群文化研究的重要元素

从互联网社群文化研究角度来看,在社群内部信息的传播模式和路径都大致相似,然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社群文化则仰赖于参考主体本身和语言符号的不断创造,在传播学研究现实社会形态时,常把群体划分为首属群体、参考群体和偶发群体,而在互联网社群中受到其影响,呈现出各类型传统传播的叠加形态,从参考主体入手的研究思路必然受到局限,而从语言的隐喻、转喻现象或是一种打开社群文化研究思路的新钥匙。

从语言隐喻与转喻的共性看来,它们皆为人类语言发展过程时,符号结构中所指部分的积极扩展,是语言符号在伴随人类精神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外部表征。

参考文献

[1]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约翰逊.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4:76-77.

[2]王丽.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4):76+87.

[3]刘伟,王新新.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07):41-48+65.

[4]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05):96-110.

项目:本文为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类项目“基于互联网社群文化的语言隐喻与转喻现象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XSK2016B01

作者简介:毛晓敏(1988.2-)男,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影视传媒学院 安徽 合肥 231200)

猜你喜欢
转喻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