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艳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大,随之带来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日益严重,成长环境的改变,使这些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趋于降低,其课外阅读能力也相对低下。针对此种问题,本文将围绕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能力展开讨论,分析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语文;培养措施
引言
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流动儿童的学习情况堪忧,在进行语文阅读时问题不断,不仅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语文水平也无法得到快速提升,究其本质原因,一部分来自于流动儿童的家长,所形成的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未能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家庭学习环境,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学生自身缺乏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极易出现走神等情况,从而导致课外阅读能力难以进一步提升。针对此种情况,任课教师需要找到问题所在,围绕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兴趣为前提,组织亲子共读活动,制定阅读计划并严格执行,激励流动儿童主动去阅读,并慢慢形成课外阅读习惯,同时,教师应适当传授一些阅读方法,使他们理解的更透彻,从而不断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打开流动儿童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一、激发兴趣,使流动儿童主动阅读
兴趣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动力,学生只有激起阅读兴趣,才能主动去理解和思考,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使他们踊跃地进行课外阅读,透彻地理解文章主旨。流动儿童的年龄普遍较小,对于故事题材的文章很感兴趣,在教师讲述课外作品时,他们能长时间保持专注的态度,伴随着教师有声有色的阐述,被具象化的故事情节,能将学生带入到或有趣、或惊奇的阅读世界中,通过使用此种办法,流动儿童能在兴趣地驱使下,深化理解故事主旨,同时也能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此外,任课教师也可利用留白的方式,巧设悬念,当学生正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时,将故事结局隐藏起来,要求学生进行课后阅读,通过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书籍,利用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理,使学生读完一整本书,以此不断提升课外阅读能力,同时慢慢扩大阅读面,使他们逐步形成语文综合素养。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结合文章主旨表达体会,并引导学生也发表出阅读感想,以此使师生形成情感共鸣,确保学生对课外书籍有浓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搜集名人名言,组织学生进行点评鉴赏,以此使他们提升自身素养。以《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在讲解完文章内容后,提出问题“动物过冬有很多种方式,你還知道那些?”激励学生积极发言,使学生转动大脑联想相关内容,当他们给出相应的答案后,教师可给出表扬评价,使其收获成就感,从而提升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使那些没能给出答案的学生,形成对阅读的向往,也使他们激发起阅读兴趣。
二、组织亲子共读活动,制定阅读计划
流动儿童与父母共同阅读是沟通的纽带,也是亲情的展现,任课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促使流动儿童的家长踊跃参与其中,亲子共读一本书,不仅能使流动儿童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能转变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片面认知,在此过程中,父母与学生之间也能进行有效沟通。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可以成立流动儿童阅读小组,结合他们的实际水平,制定除课堂学习任务之外的每月或者每阶段的阅读计划,依据所设定的阅读目标与内容,阅读小组在每学期开始前,摸索制定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方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将好书推介、内容交流、阅读技巧传授、特色阅读活动、综合评定等内容,纳入到教学方案中。不同学期方案的设计既有经典名著,又能结合流动儿童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有所改进与升级,这样一来,课外阅读课程的实效性将不断提升,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时也将更加顺利,他们也能获得恰到好处的帮助,进而能逐步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积累不同的阅读技巧。
三、激励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任课教师没能进行及时监督,就很容易前功尽弃,使之前的积累付之东流。为了使流动儿童长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的专注度,使其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将课外阅读活动引向深入,按期进行评比,不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或经验分享会,或以展出优秀阅读笔记,公开表扬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的形式,邀请流动儿童的家长参与进来,使他们与学生一同进步与成长。与此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表现给与适当的激励,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从而更加专注于课外阅读,更踊跃地进行课外阅读,在班级中也能形成浓郁的课外阅读氛围。任课教师可为流动儿童搜集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列出清单,要求其每天要读多少书,每学期要读完多少书,并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喜欢的句子作为积累,编写阅读笔记以及体会感想,除常规纸质作品之外,教师可在互联网或多媒体平台,筛选适合流动儿童阅读的素材,使他们收获不同的阅读体验,以此全面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四、传授方法,指导流动儿童进行阅读
要想使流动儿童不断提升课外阅读能力,任课教师就要向他们传授一些阅读方法,使其不仅爱读书,还能更深刻更透彻地读书,具体表现为,在学生有特定写作需求时,可以使其有选择地阅读部分内容,以便提高阅读效率,他们也能取长补短,快速完成阅读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可向学生传授精读法,针对一些重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循序渐进、静思熟虑的阅读,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并调动多种感官,做到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从而慢慢养成认真仔细的阅读习惯,形成抓取重点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依据自身需求将有用的文字与段落摘抄下来,或者对重点部分进行批注,写出评语,并在阅读结束后撰写读书笔记,以此扩大词汇量,为语文写作提供一定帮助,也对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是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流动儿童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教师应对他们给与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使其与其他学生一同进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流动儿童主动阅读、踊跃阅读,并为他们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同时扩展其阅读面,使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心,收获阅读成就感,在阅读理解中不断提升自身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谈应龙.试论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83.
[2]周春霞.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6):21.
(吴江区盛泽小学 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