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东
摘要
科研能力是教师反思能力、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江苏省南京市伯乐中学践行“适性教育”理念,深耕内涵,融合创新,以“一个中心,五架引擎”为教育科研主张,借力“微项目”研修模式,以“根基铺垫、机制创新、特色打造”的“生态科研观”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
生态科研 适性教育 “微项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质量和效益。这要求我们以质量为本,建立标准,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推动教育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轨道。南京市伯乐中学正处于变革转型期,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对标找差”,更要深耕内涵、融合创新。
一、根基铺垫——让教育科研生态系统“土壤肥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靠的是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从关系哲学的逻辑层面看,教师可以创造学校。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探索意识、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路径。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获得对教育科研的新的反思、新的探索和再次创新,从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肩泉先生认为,教师专业成长别无他路,唯有自律性的教师研修,才是引领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反思性实践家的方法。教师的发展与教育科水平的提升依托于校长的教育科研领导力,这要求校长必须率先垂范,成为教育改革的理论探索者和实践先行者。校长应侧重引导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改实践中深化教育科研认识,增强科研责任感,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实践,并建成常“研”不懈、常“研”兴教的机制。
南京市伯乐中学作为南京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和“四有”好教师团队培育学校,多年来秉承“行知”思想,践行“适性教育”理念,秉承“发展伯乐,优先发展‘伯乐”的科研理念和“通其意,策其道,尽其才”的管理理念,始终坚持“科研促发展,科研创特色,科研铸品质”的原则,提出并践行“一个中心,五架引擎”的教育科研主张。所谓“一个中心”,即以“适性教育科研”为中心;“五架引擎”是指管理生态体系、研训生态体系、校本课程生态体系、课堂新生态与多元特色体系。它们相互着力、互为因果,为构建完备的教育科研生态系统,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機制创新——让教育科研生态系统“风调雨顺”
1.名师引领:走进科研的“丛林”。
(1)挖掘内部资源,让“引领”落地生根。我们进行了“党员干部引领课”“名优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五课”展示;构建高层次名优教师培养平台,完善“种子教师”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千里马工程”“大雁工程”,以及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骐骥联盟”建设;积极参与市、区先进教研组和“名特优”教师评选活动,让优质团队和优秀教师引领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快速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状态。学校借此优化内部教师队伍结构,打造有活力的高效课堂,培育有风格的特色教师,创设有亮点的伯乐品牌。
(2)把名师请进来,让“引领”更具前瞻性。我们注重“智库”建设,依托“名师工作室”“我与伯乐有约”和项目教育发展共同体平台,邀请知名学者、名师来学校传经送宝,指点迷津。学校教师可以与名师近距离交流学习,让教师把握教育科研的前沿成果。“名师讲坛”“思享会”等活动为我校教师带来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3)让教师走出去,获得更开阔的教育视野。我校支持教师外出学习,鼓励其走到更广阔的教育“丛林”,接受先进的教育科研思想,提升理论素养,增长教育才干,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科研范式:挖掘智慧的力量
我们持之以恒地把“小教研”当作“大学问”,以省级重点规划课题“以‘微项目为载体的初中师本研修实践研究”为引领,积极构建颇具特色的教育科研范式——“微项目·微研究·微成长”项目,深入打造学校教育科研四大品牌——“智贤论坛”“思享会”“骐骥联盟”和“师本研修”。
受《百家讲坛》节日的启发,伯乐中学“智贤论坛”“思享会”应运而生,它们与定期举行的“读书沙龙”活动相得益彰,成为教师谈经论道的平台。根据每期特定的话题,教师按照“个人准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论坛展示”的流程进行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理念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丰盟。上述活动已成为伯乐中学乃至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和升华教学经验的科研平台。
“骐骥联盟”是南京市教师专题培训优秀项曰,是为我校24位职初教师精心打造的学习发展平台。该项目配置“名师指导团”,采取“1+1+N”的导师制,通过名师有约、科研讲座、课例观察、教学反思、案例分享、影视赏析、基本功大赛等活动,确立全方位、高密度的“打磨式”培养机制,激励职初教师站稳讲台,创造奇迹。
“师本研修”是基于我校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的实践研究项目,立足校本教研,建立“研训一体、多维融合”的生态研修体系,其核心是“以师为本”。“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专家,工作即研究。教师研究自己,反思成长,努力成为课程和课堂教学研究真正的主人,力求实现“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再逐步实现向“品质课堂”的嬗变。
3.聚焦课堂:探寻提升的通道。
为了寻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想境界,我们引领教师聚焦质量,聚焦课堂,提出践行“315教学范式”“345高效课堂”“一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等教育模式,让教师在磨课中寻规律,在对比中找差距,在疑惑中解迷津,在同伴互助的研究中提升专业水准,以此追求达到课堂生态的“四重境界”:让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成长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舒适田园,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庄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4.课题研究:助力内涵的发展。
课题研究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体现。我们按照“专家引路——骨干参与——部分参与——全员参与”的策略,由点及面,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整合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为真正做到资源互借、信息互通、人才互用,我们定期开展课题论证和推介会,以期共享成果,推广经验,使每个学科的每位教师都能获益。近两年,我校在研的市级以上规划课题有18项,市、区级个人课题19项,专任教师参与率达100%。“小”课题为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发挥了“大”作用。
三、特色打造——让教育科研生态系统“互生共长”
伯乐中学教育科研创意丰富。我们通过价值引领、文化奠基、制度守护、榜样示范等理念,逐步唤醒和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潜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进而促使品牌项目脱颖而出,增加特色成果。
“微项目研修”是整合专家和团队资源,将“教学研训”四合一。其创意是基于问题,基于学情,以“微项目”为切口,以典型课例为主要载体,把“小研修”当作“大学问”。其方向是鼓励教师在研讨中练,在反思中悟,在实践中学,逐步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化的教育科研道路。基于此,我校组织开展了“教育微创新案例征集活动”,鼓励教师立足于日常教学,寻找教育教学中的“微问题”;指导教师开展“微研究”,形成“微成果”案例与大家分享。学校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研讨,强化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的研究,科研联盟,内外联动,优化“研训”资源。
我校依托“微项日研修”项目,不仅教学成效显著,而且“伯乐先锋微行动”党建品牌熠熠生辉,学生优质社团也硕果累累。
身在教育科研一线的我始终相信,没有研究能力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学校只有优化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教师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科研作为日常工作,乃至生活的组成部分,由此势必能营造出朝气蓬勃的科研氛围。人人都是教育科研能手,处处都是教育科研平台,事事都是教育科研窗口,时时都是教育科研风景。为此,我们将强化使命担当,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让生态科研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伯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