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强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足,反映在劳动意识薄弱,劳动实践能力薄弱上。劳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制度全面改革的重点,是促进新时期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根据研究实践,本文提出尝试以劳动教育模式,探索简单的生产劳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融合;创新校务劳动,丰富大学生校园实践形式;鼓励公益性劳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水平。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志愿服务
一、劳动教育研究的背景
德智体美劳教育是社会教育基本素质的普遍定位和社会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政策。随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新中国的教育定下了教育方针,然而“五育并举”的目标常常转变为“三好学生”评选,弱化了“劳育”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整体成长的社会需要。我们急需改变劳动教育的现状,增强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重塑劳动教育的地位。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建议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综合培养体系,形成高等教育人才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 新时期的教育体制,对引导学生继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促进新时代的全面发展。
二、志愿服务的发展对劳动教育的启示
志愿服务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的培养。志愿者服务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现实体现。核心是继承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它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党和政府到全体公民,我们尊重志愿服务活动,并继承了志愿服务的精神。我们已经实现了以精神为本和以活动为基础的健康积极的发展目标。劳动教育不仅强调劳动的活动和形式,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培养,劳动的精神观,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和锻炼。
三、劳动育人理念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
(一)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目的的创新志愿服务体系。
一是可充分利用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理清“劳动”知识概念的社会历史变迁,重点讲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做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理解;通过典型事迹和人物榜样的挖掘,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从而奠定大学生对从事志愿服务劳动的思想认知基础。第二,以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课堂劳动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建立劳动体验情景,建立以扶贫,环境为主题的课程项目志愿服务团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确保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以课程学分的形式联系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利用志愿服務在劳动中带来的收获感和自我意识,最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第三是运用这一概念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以专业实践的形式扩展校园志愿者服务的平台,扭转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的单一认知。通过课程教学,可以建立“指导劳动价值+培养精神需求+支持志愿者服务实践”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二)革新志愿服务供给机制,以提升大学生劳动知识技能为目的创新志愿服务体系。
当前,许多大学,志愿服务机构和社区无法获得最佳的互补优势,并且服务仅限于校园和周边社区。由于大学之间缺乏主动研究的主动性,忽视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进行一些简单的服务项目,难以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因此,大学应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以此作为更新志愿服务机制的起点。
首先,需要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业务培训,以帮助他们确定其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增强其职业道德和服务守则,并赋予他们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通过加强他们的社交互动,团队合作等能力。第二,积极收集社会资源,以发展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考虑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反映实际情况,增加项目吸引力。第三,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特长的分类,以专业对口为导向分配志愿者资源,从而使志愿者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奉献社会中得到来自精神和能力的双重回馈,得到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心理满足和对劳动知识技能的锻炼和提升。
(三)完善志愿服务奖惩机制,以培养大学生劳动习惯为目的创新志愿服务体系。
由于传统教育质量观唯分数至上,家庭和学校劳动教育的作用受到限制,这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劳动意识减弱,对劳动没有情感和责任感,因此难以养成劳动习惯。这也是部分同学将志愿服务与自身发展对立的原因所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劳动实践,以增加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力。
在保障措施方面,志愿服务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必修科目纳入培训中,并且可以与学位直接关联,以测试和评估志愿服务的过程。关于奖励制度,一是对志愿服务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表彰,成为其综合素质的一种证明材料;第二,在学校网络文化范围内,在社区和学校中培养公众良好做法和志愿者的积极认识;体现在奋斗,拼搏和奉献精神中,以证明在志愿服务方面的成就,从而营造了一种志愿服务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大学生参与其中,更好的体会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了解劳动的能量,参与社会实践,充实自己,促进自我发展,体会奉献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3]毛泽东论教育: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91.
[4]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9.
[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2).
[6]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7]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8]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9]王祥全.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10]施旭英.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