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之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面对重大疫情,大学生既要关注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本文针对疫情之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应的教育行动策略进行了探析,为高校在特殊时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疫情之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2019年12月,肺炎疫情爆发,短时间内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快速传播,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1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2月3日发布《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告诫大学生要做好自身防护,减少外出,停课不停学。
疫情来临,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是,正常生活被打乱,精心策划的旅行不能如约而至,春节各种聚会取消,人际交往受阻,无法释放大学生“天性”;二是,大学生在浏览新闻媒体、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时,面对各种各样疫情相关信息的爆炸式流通,对心理产生冲击;三是,大学生需要适应线上教学状态,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其自制力与惰性思维相互制约,学习压力巨大。在这样的情境之下,长时间在疫情阴影中,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大学生将处于有压力的情绪之中,紧张、恐慌、烦躁、焦虑、沮丧等负性情绪状态就会出现,如果不及时关注并进行调适,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和障碍。因此,无论大学生人在家中还是学校,在关注疫情防控和学业认知的同时,也应当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返校复学、回归正常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二、疫情之下大学生的心理表现
(一)认知上,此次疫情传播广泛,发生突然,春季学期延迟开学,高校纷纷采用在线授课的方式让大学生“停课不停学”,居家在线课程学习,许多大学生首次体验网络授课,不适应远程教学模式,管不住自己使用网络开展其他休闲活动,加之假期作息时间无规律,导致学生精神状态涣散、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压力大,对身体的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肺炎症状联系起来,过度紧张、害怕甚至导致出现失眠情况,形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的恶性循环。同时,网速、软件成熟度等影响上课效果,课上常出现卡顿、闪退、掉线等状况,影响学生情绪,大学生身心疲惫,产生了厌学、退学的想法,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不愿学习,没有目标与计划。
(二)情绪上,官方发布的疫情确诊人数激增,城市街道逐渐空无一人,新年的节日喜气被冲淡,全国人民也“人心惶惶”。各地相继出台交通管制,社区村道实行封闭式管理。假期对于大学生来讲原本是放松的机会,尤其是在寒假,大家相互拜年,可以好友相聚,但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响应政府号召长时间居家隔离大学生只能“宅在家中”,有人会出现孤独、焦虑、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带着这些负性情况,大学生在与仅能交流的父母相处时,由于与父母的代际关系,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加强负性情绪的滋长,在“全民抗疫”“全民口罩”的形势之下,也容易產生对“疫情”感到焦虑、紧张、心烦等情绪。
(三)行为上,虽然大学生隔离在家,但在互联网时代,疫情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异常容易,他们能够依靠网络和电视接收外界信息,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真假难辨的消息、夺人眼球的标题无一不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很难从眼花缭乱的信息中分别出哪些信息时可信的、哪些是谣言?封闭的居家隔离状态、不间断的疫情报道,都使得大学生过度关注疫情新闻,但又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于是,容易出现灾难化的想法,特别是受到个别特殊的“无症状感染者”新闻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更是对抗击疫情失去信心,出现消极、无助的行为,逃避、回避、减少社交场景,行为冲动,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
三、疫情之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打破了大学生原本寒假在家休息、开学返校的模式,面对疫情,大学生要积极主动采取行动,化解心理矛盾与障碍,保持自我心理健康。
(一)自我调适,增强抗击疫情信心
疫情期间,不要沉迷手机游戏、网络信息,在居家隔离期间,要控制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等网络用品的时间,只关注必要的信息和官方的消息。当出现生理与心理的不适时,应立即远离疫情信息,并留意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面对疫情,要学会自我观察与省察,出现负性情绪时,进行自我修正,用理性的言行去改变认知。虽然疫情期间不便外出,但可以在家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帮厨、做饭等,缓解压力,降低焦虑感和抑郁情绪。
(二)加强锻炼,维持正常生活作息
居家隔离期间,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健身运动,给自己制订一份有规律的时间表,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尽可能把生活作息维持在以前的水平。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是减压神器,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白天适当运动,坚持锻炼身体,有助于减少精神上的紧张,保持身体机能,提升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降低沮丧感,通过运动来转移自身注意力,提高免疫力。
(三)倾诉沟通,同心聚力抗击疫情
如果感到沮丧、孤独、烦躁等负性情绪,要加强朋辈间正向性影响的引导,利用网络和手机等,和朋友同学聊聊天,相互鼓励、增强信心;也可以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自我效能感,比如组织一些互助群、捐赠物资群等;还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疫”等活动,把对一线的祝福和关怀化作申请的音符、画作、书法、剪纸等,以防疫、战疫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催人奋进的文艺作品,同心聚力, 以“艺”抗“疫”,坚定了打赢防疫阻击战的信心。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时期,大学生要通过自我调适、加强锻炼、倾诉沟通等方式,积极调整好心态,筑牢疫情防控的堤坝,要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责任,积极培养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严格听从国家、学校的号令,不聚会串门,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荣敬.浅谈新冠肺炎防控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跟踪教育[J].思想政治,2020(04):38-39
[2]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呈现与调适—基于自我关怀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0(04):49-54
[3]郑曦.抗新冠研究 哗众取宠要不得[N].健康报,2020-2-12(3)
作者简介:袁娇1987年03月 女 四川省眉山市 硕士研究生讲师,单位名称: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眉山 6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