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纪录片《第三极》的美学呈现

2021-03-15 05:31胡永春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叙事手法第三极视听语言

摘  要:《第三极》自2015年播出以来,至今在人们的记忆里仍余韵无穷,该纪录片在美学呈现方面取得的突破使之成为国产藏地纪录片的典范之作。该片以生动具体的故事化手法讲述“天人合一”的叙事美学,以精美震撼的视听手段呈现藏地人民诗意栖居的生命观,以寻求共性的创作理念,凸显创作者向往自然的普适价值观,对中国藏地纪录片的美学呈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第三极;美学特征;叙事手法;视听语言

西藏以其宏伟壮观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充满魅力的人文风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纪录片导演的目光。《第三极》作为给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的纪录片,将文艺美学和传播美学相结合,以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之美为主旨,在保留民族记忆、树立民族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有关藏地纪录片中的精品之作。纪录片《第三极》在叙事手法、视听语言、创作理念方面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学魅力。

一、“天人合一”的叙事美学

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碰撞,使当下的西藏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纪录片《第三极》极其讲究叙事手法,以一个个寻常却不平凡的小故事为切入口,解读藏地人的生态观和生命观。向观众展现了原汁原味的藏地家庭中亲人之间的相处模式、藏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融洽图景,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震撼。

(一)全知视角和限定性视角交叉融合

全知视角使影片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广阔视野,传达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第三极》运用平稳广阔的全知视角向观眾介绍了藏地高原整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生命之伴”片头讲述了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由此引出“第三极”的概念。同时,镜头展示了巍峨的雪山高原、浩瀚万里的星空、水天一色的圣湖等画面,全面呈现了藏地宏伟壮阔的自然景观。“上善若水”开篇提到藏地高原的雪山冰川为下游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淡水,湖泊和温泉滋养着藏地人,为之后介绍“水”在藏地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铺垫。但全知视角的运用往往让观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影响影片的传播效果。为增强纪录片的贴近性和趣味性,《第三极》合理使用了限定性视角,在叙事过程中从故事发生者的角度出发,真实记录现场影像,以更好地还原事件场景,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视角,展现藏地人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之情。比如,80多岁的措姆和旺姆道出:“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在叙事中从两位老人的视角出发,将藏地人民的生命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青海的牧民阿尼玛玛在迎接小灰獒回家时,严格按照习俗,选日子、赠哈达、用烟灰点鼻头……从小灰獒的拍摄视角和阿尼玛玛的叙事角度出发,表达其对动物的尊重之情。限定性视角结合主人公视角和叙事者视角,极大增强了纪录片的可信度和亲切感,提升了受众的观看体验。

(二)平民化、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第三极》通过一个个鲜活真切的藏地普通人的故事,演绎着藏地万物的生命之美,人们依自然而生,在享受大自然无私给予的同时用真心回报它、热爱它。随着新一代导演所追求的纪录片“故事化”的潮流和观众对藏地纪录片兴趣的提高,《第三极》镜头聚焦藏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讲述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青藏高原之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和藏地人的生态观和生命观,叙事内容极具张力和感染力。《第三极》关注到了普通藏地人,让小人物在影片中有所表现,善良的农妇救助受伤的黑颈鹤;次旺老人和放生羊次仁互相陪伴近十年;一位老艺人为救治一只生病的牛暂搁唐卡制作等故事,让观众在观看时深入真实情景,极大地增添了趣味性。同时在叙事中设置悬念,利用后期剪辑在关键时刻制造戏剧冲突,让受众心情随着情节的推进跌宕起伏。例如,在陈塘河谷夏尔巴人采蜜的故事中,采蜂人脸上的不安让观众迫切想要知晓事件的后续发展,汹涌的江水让人内心紧张,甚至为采蜂人担忧的情绪被营造了出来,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三极》中平民化、故事化叙事策略的使用,将影片所要传达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娓娓道来,展现出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

(三)并列叙事串联总体的叙事结构

《第三极》中的每一个小故事时长都限定在8分钟左右,每一集都有相对应的主题,单元内部由几个小故事并列展开,每个单元主题之间的并列叙述共同串联起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中心主题,集中反映了藏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叙事结构相当于影像的骨架和经脉,决定着影片最终的呈现方式和主旨意义的表达,这种“短平快”的叙事节奏极大增加了叙事的广泛度,叙事内容也更加全面完整。其中,极具特色的“高原相遇”篇是我国纪录片幕后制作的成功代表,在补充影片情节、丰富文化内涵、拉近受众距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牧民们开汽车参加安多赛马节;藏医次成的工作室在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洞穴内,但他用全套的互联网电子产品研究药材;敏珠林寺佛学院僧人遵循古老的佛教仪式进行日常修行,而对着镜头吹泡泡糖、扮鬼脸的记录让他们变得可触可感……总之,幕后记录拉近了观众和片中人物的距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相互补充却并不冲突的对比也吸引了观众的兴趣,增添了整部纪录片的魅力。

二、诗意栖居的视听表达

影像是视听语言和思想意义的统一呈现,是形式美和内涵美的有机结合。视听语言作为影像的重要元素之一,包括镜头、声音、音乐、色彩、场景等内容,视听元素的良好呈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丰富的情感共鸣。《第三极》借助视听语言的力量,通过灵活多变的镜头展现叙事,诗情画意的解说引导观众,寓情于景的音乐渲染情绪,以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的拍摄视角,将纪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镜头语言极具冲击力,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一)视觉因素

正如马尔丹所言:“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1]镜头是视觉语言的最小单元,多个镜头的串联可以完成影像的叙事功能,通过后期剪辑赋予了影片戏剧化的意义。《第三极》使用诸多特殊的摄影技术,对时间进行“变形”,从而产生自然流动的视觉效果。例如,《第三极》使用延时摄影技术将雪山高原的巍峨、日月星辰的变幻、滚滚白云的流动、布达拉宫的辉煌等宏伟景象展现出来,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藏地高原的魅力。其次,推、拉、摇、移、跟是运动镜头的五种基本形式,《第三极》使用大量的移镜头建立宏观的全景画面,给观众带来舒展流畅的延伸感。而固定镜头的特性带有一种时间暂停的韵味,使整体节奏变得缓慢,凸显影片的纪实性特征。例如,在“一方热土”中,多次使用固定镜头来拍摄面向纯净圣湖的双胞胎老人的背影,此时相对静止的镜头画面展现的是毫无欲望的坚定心境,这样虔诚的信仰是用一生的修行来践行的。《第三极》在动静结合的镜头中形成视觉对比,展现了藏地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镜头固定的情况下,取景距离的变化会形成范围不同的画面。《第三极》中对于大远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的运用较为典型,在每集片头都使用大远景镜头呈现广阔视野,营造出藏地特有的磅礴包容的气势。在“高原之歌”的开篇镜头中,使用大远景固定镜头展现参加安多赛马节的大量车队向草原驶来的壮观场面,交代了安多赛马节所处的空间环境和青藏高原的自然人文风貌。同时,航拍作为辅助拍摄大远景镜头的方式,以更加开阔和全面的直观视角带来极强的视觉震撼。而《第三极》中大量特写镜头的使用,细腻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情绪,或是展示某个物体和动作的细节。在“上善若水”篇中,来自恒河平原的印度人到众水之源冈仁波齐,面部特写镜头和双手合并进行祈祷的特写镜头将人们虔诚的内心刻画得细致入微;在制作牛皮筏的过程中,藏族工匠用剪刀把牛皮裁剪成细条的特写表现了其手法技艺的高超。《第三极》的每一帧画面都追求卓越,用巧妙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带来了极佳的视觉盛宴。

(二)听觉因素

影像语言中的听觉元素主要包括解说、音乐、音响、同期声等内容,声音作为辅助画面表达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影像的重要表现手段。《第三极》中的听觉因素通过节奏、韵律、语言内容的变化配合镜头画面的展示,在渲染气氛、推动叙事、强化主题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极》中略带主观色彩又诗情画意的解说在衔接影片逻辑、解释补充画面、抒发主观情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命之伴”篇中,藏地牧民用被狼咬死的羊来喂养失散的小狼崽,“在他们心里,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的解说词延伸了画面意义,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藏地人民的宽容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在“上善若水”篇中萨嘎达瓦节中“坛城”的制作,从寻找白沙、混合着色、划线布沙到坛城瞬间被抹去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具体展现僧侣的个人情感和语言表达,解说词道:“可以轻易地被抹去,因而一次次建立,可以辛苦地建起,也可以轻松地放下”,充分体现了藏地人民虔诚的信仰和豁达悠远的心态。带有文学色彩的解说是对藏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解读,提升了镜头画面之外的传播效果和美学魅力。

音乐是纪录片扩展画面、渲染情绪、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第三极》中的背景音乐纯净自然,给观众带来跳跃流动之感。在影片开篇,极具藏地民族特色的原生态长调令人神往,将观众自然而然地引向拥有独特韵味的藏地高原。片中将生活中的人为声音与大自然的天然声音相互融合并完整展现,更具真实性。多布杰呼唤猕猴的声音与猕猴的叫声,达娃织布的声音和黑颈鹤的叫声,夏尔巴人采蜜时悬崖下的江流声和蜜蜂的叫声等互相交融,展现出藏地人民热爱自然、勇敢无畏的精神。在“一方热土”中打阿嘎的音乐让观众觉得轻松愉快,传统音乐的曲调和近似“舞蹈”的劳作相融合,表现出人们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流行歌手许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第三极》,带给观众极高的听觉享受,增强人们对纪录片《第三极》的期待和喜爱。音乐的运用将纪录片传达给观众的情感同声音和画面相叠加,营造出一种意境无穷的深邃感。

三、寻求心灵共性的创作理念

《第三极》采用了田野考察的记录方法,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讲好藏地高原上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理念和信仰原则,能够让国内外观众产生高度共鸣,从而在内心中更加明确地解读藏地文化,构建起对藏地的真实印象。农妇达娃怀有一颗热爱动物的善良之心,全力救助受傷的黑颈鹤;足智多谋的治沙人索朗在与沙决斗的过程中探索出多个治沙方法,在劳作中把沙丘变为一幅画;年轻大学生斯塔多吉在表演格萨尔说唱的过程中,展示了古老艺术与现代气息在绵延不断的吟唱中相交汇的场景……一个个真实故事的讲述,让受众看到了虔诚和充满善念的藏地,看到了自然壮观、文化瑰丽的藏地,看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碰撞的藏地。

一部好的纪录片应该超越单纯信息的叙述和传输,而在其创作过程中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更多的心理认同。《第三极》总导演曾海若说:“在拍摄中,我们不仅展现西藏神秘的一面,更多的是想讲述人类心灵共性相同的美好品质,找到人类善良乐观、追求理想的共性。”《第三极》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涉及了原汁原味的藏地人的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引起国内外观众普遍的情感共鸣,对该片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西藏工布江达,多布杰所在村子的村民把家园让给一群藏猕猴生活,他们在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后坚信这正是当年把土地让给猕猴获得的福报,传递了爱护动物、尊重自然的生态观;藏地人民通过泡温泉来治疗疾病,认为环境是最重要的治疗,在自然中生长和康复,传递了藏族群众向往自然、随心所欲的生命观。《第三极》通过影像表象之下的创作理念,让国内外受众对西藏形象和人类共通的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触和认知。

四、结语

近年来,藏地纪录片的发展更加多样而繁荣,导演们在创作时大都持有独特的温度和态度,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第三极》作为国产藏地纪录片的佳作,在国际传播中获得了广泛认可。该片将藏地高原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动情地讲述了这片土地上的多个藏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故事,通过唯美诗意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展现出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坚守,极大促进了藏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国产藏地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和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伍菡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胡永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叙事手法第三极视听语言
保护“第三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当代舞蹈作品的叙事类型和手法研究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解读纪录片《第三极》的人文理念
浅析日本银行题材类职场剧中的叙事手法与风格差异
第三极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