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呼唤艺术可视化。可视化研究在信息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科学和文化科学领域均有所体现,但是,具体研究进展不均衡,问题也较为突出:信息科学鲜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教育科学重技术轻艺术交叉,艺术科学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可视化缺位。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路径,一是立足5G影像传输优势,逐步拓展创新以图影为核心的信息科技理论;二是强化现代知识可视化理论创新,建设以网络图影资源为核心的虚拟仿真教学理论;三是推进信息与艺术的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以可视化技术为核心的艺术可视化创作理论;四是建设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重点基地,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艺术可视化研究;问题;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1-0186-007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线上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网络课程资源成为网络线上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传输技术已经进入5G商用时代,具有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传输特征的5G产业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形态新的增长点。信息与艺术的科技创新融合已经进入文化科技发展的快车道,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也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亮点。但是,以图形图像为核心的图像处理技术似乎还没有做好迎接和发挥5G影像传输发展优势的理论准备,影像数据库技术、全景技术、虚拟影像建模技术等可视化技术还没有融合成为有机的信息科技理论,利用建模仿真、影视动画、全景展示等可视化技术制作网络教学资源的教育技术学理论还没有进入广大教师的理论视野,利用可视化技术开展艺术创作仍然处于初步的实践阶段,其实践经验还没有被提炼和升华为艺术科技理论,艺术可视化理论将是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期待突破的研究领域。
一、艺术可视化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艺术可视化“就是借助可视化设计与技术创造出的直观清晰的内容文本能够被观众直观认知其深刻信息意义的一种艺术传播手段”[1],是艺术在科学与技术层面的学科交叉综合体,主要涉及信息、教育、艺术、文化等学科。纵观有关可视化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信息科学、教育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可视化研究均有所体现,但是,具体研究进展不均衡,文化科学还没有涉及,艺术可视化研究有待引起高度重视。
(一)信息科学领域的可视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不仅最早关注Visual C/C++的三维可视化编程,而且还研究了可视化与虚拟现实及其关系,系统推进Microsoft Access2.0的可视化使用,开启了可视化理论的序幕。国内学者最早是从FoxPro 开始关注可视化技术的,重点在可视化语言及其编程。他们研究Visual FoxPro的可视化界面设计,阐述用C语言创建高级可视化图形程序,介绍VisuaI C++可视化编程的入门知识,论述VBScript的可视化程序设计。21世纪初,可视化编程、设计及应用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学者不仅探索了Delphi、UML等程序的可视化设计,还深入阐述了Visual
C++、C#.NET等面向对象语言在可视化领域的发展与优化;Visual FoxPro、OpenGL、Visual Basic等程序不仅成为可视化编程研究的关注焦点,而且ASP、IDL等程序也受到可视化应用研究的重点关注。21世纪第二个10年,IDL、Visual Basic、 OpenGL、Visual FoxPro、Visual C++、MATLAB、Processing等可視化程序的编程、设计及应用研究进一步深入。美国学者从编程技术入手最早研究三维可视化,探讨可视化对象建模技术。21世纪初期,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可视化技术,阐释了并行与分布式、仿真、游戏编程、三维视景仿真、模型技术、基于Rattle的数据技术、图形数据、纹影与阴影等的可视化技术及应用;不仅对三维空间数据的实时获取、建模与可视化技术开展基础研究,而且还对网络安全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另外,国内学者也关注Dreamweaver的可视化扩充软件、FoxPro 的项目案例和可视化计算的应用开发,而且还聚焦OpenGL三维可视化的系统开发和制作、视窗软件设计和开发自动化等。
(二)教育科学领域的可视化
21世纪初,肖金芳等具体介绍了新型可视化网络教学平台WebVEP的设计思想,给出了WebVEP涉及的关键技术;沈奎林讨论了高等院校可视化网络教学系统的不足之处,简述了博客和播客的优势,阐述了现有系统整体改造升级的方法和过程。[2]徐超等则研究了虚拟实验教学可视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分析其场景优化和X3D动态交互过程的两个关键技术,并证明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时空随意性、教学交互性、学习环境真实性等特点及其应用前景。[3]郑世珏论述了对外汉语可视化教学的教育技术、数字化资源、视频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思路。陈瑜林构建了我国教育技术主要学者的共被引矩阵,构建分析了其学术群体可视化知识图谱。杜颖不仅介绍了VR技术及其教学理论和教学数据,而且还探讨其给教育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另外,知识可视化和思维可视化也被运用到可视化教学研究之中。研究者不仅阐述了视听教学的知识可视化倾向,认为它是视听教学螺旋上升式发展的结果,而且还提出了可视化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和可视化教学内容设计的五大原则,介绍了教学“活动图”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可视化设计支持工具的功能要素,阐述了教学活动图的具体设计步骤,展望了后续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研究专家不仅提出了知识地图辅助评量系统的考试出题新方法,分析了可视化知识地图所呈现的学习概念比重及概念间的关联权重,还研究了思维可视化内涵、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介绍了思维图示、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三类思维可视化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和应用情境,阐释了中学化学可视化策略的内涵和意义,并探讨其可视化教学设计。
(三)艺术科学领域的可视化
21世纪初,美国学者欧文和哈斯布鲁克开始关注景观可视化的数字技术,探讨了景观建模问题。[4]随后,英国学者雷曼等聚焦产品可视化的技术理论,探讨了产品建模问题。[5]第二个10年里,国内学者则研究了周秦青铜器的数字化艺术、艺术类专业网络学习平台设计、可视化编程软件和Lumion 3D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等。21世纪,信息可视化设计成为艺术可视化研究的焦点。颜晓华最早关注信息可视化问题,论述了分形信息的可视化及其在纺织艺术中的表达。[6]第二个10年中期,国内学者论证了信息可视化设计、量化信息可视化的图像艺术和信息可视化运用等问题。另外,国内学者也关注艺术专业实验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信息可视化插图的应用和可视化设计的多样呈现特征。21世纪,建筑景观可视化设计也较为受到关注。陈晓彬等最早关注3ds Max设计软件,探讨了建筑效果的可视化设计[7];赵阳(2007)等则介绍了Autodesk系列软件,阐述了建筑可视化的设计师培训问题。[8]韩焘和李一飞则论述了建筑可视化效果图的表现技法。[9]水晶石教育机构立足建筑可视化实训教材建设,阐述了建筑可视化基础、室内表现的可视化设计问题等,国内学者则研究了景观艺术可视化生成过程,探讨了高职动漫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阐述了用GIF动画形态表达景观设计的教学方法问题。在艺术可视化分析方法上,国内学者研究了勘察设计投标文件的交互可视化、艺术展览信息发布的动态可视化等。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后期,可视化技术开始进入艺术教育教学领域,动画、展示空间信息、室内空间、视觉传达等方面的可视化教学改革受到关注。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教学研究也成为艺术可视化教学的研究焦点,李谦升等人探索研究了信息可视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及教学应用。[10]
(四)文化科学领域的可视化
进入21世纪,文化科技创新融合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视野,文化学者开始从科技融合创新的角度思考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问题。[11]21世纪第二个10年初,在国家政策的促动下,各级政府及其文化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开始大声疾呼重视文化科技创新,目标在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随后,思考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意义与目标[12],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规律[13],分析科技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路径[14],这些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基础理论研究逐渐如火如荼。柳执一认为,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和文化的不断繁荣,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大势;未来,协调文化消费与文化价值关系、改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完善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应该成为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要着力点。[15]另外,文化学者也开始聚焦地方区域的文化科技创新融合,以具体案例研究其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创新机制、战略路径选择、驱动战略等问题,深入阐释其实践理性。在文化产业的行业细分上,演艺娱乐业、文化金融业、文化旅游业、传统手工艺业等产业也受到文化学者的重点关注。于立芝和张芳就分析了烟台葡萄酒文化旅游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路径,不仅阐述了葡萄种植过程与农业高新技术的融合,而且还剖析了酒庄旅游全过程与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的融合。[16]理論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也不鲜见。刘翔和陈伟雄就基于科技创新系统与文化产业耦合机理,利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模型,建立科技创新系统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模型,并通过构建较为科学全面的科技创新系统与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对中国30余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17]
二、艺术可视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0年3月5日,笔者以可视化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开展篇名跨库检索,共计搜索到文献63,990条;2020年7月25日,以文化科技创新融合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开展篇名跨库检索,共计搜索到文献334条。对这些研究文献分学科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艺术可视化研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信息科学鲜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检索查询结果显示,可视化研究已经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1世纪以前,可视化研究一直平稳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可视化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学术论文来看,可视化分析、三维可视化和可视化技术是可视化研究最受关注的领域;其次是可视化研究、可视化系统、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从学术专著来看,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可视化的工程应用是可视化研究最受关注的领域。随着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作为方法的可视化分析、以三维可视化为核心的可视化技术、以数据和信息为内容的可视化研究已经融合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文献梳理显示,不论学术论文还是学术专著,艺术可视化都还没有成为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信息科学通常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工智能等自身领域为研究对象,不太关注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的渗透和应用,艺术科技还没有成为信息科学研究的聚焦点。我们应该将信息科学与艺术科学交叉融合,以信息系统论和可视化技术思考分析艺术创作问题,探讨艺术业态的信息科技属性。我们还应该立足于影像数据库研究解决影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探讨影像数据库与采集技术、创作技术、演示技术的对接问题。我们更应该以信息系统论阐释艺术可视化的基本内涵,探讨其表现对象、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关键技术、核心元素等,推进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融合。总之,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在信息科学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艺术与信息科技的交叉融合研究还与当今文化和科技的创新融合发展实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还难以支撑信息科技业态的创新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信息科学的不懈探索与努力。
(二)教育科学重技术轻艺术交叉
进入21世纪,可视化研究才开始进入教育科学领域,但是,自2005年以后,可视化研究开始陡然快速增长,成为教育科学领域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研究课题。从学术论文和专著的统计数据来看,可视化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知识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是教育教学可视化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思维导图和思维可视化得到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已经出版学术专著,如赵国庆的《思维可视化》等。可视化技术得到重点关注,VR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展开了系统研究,如杜颖的《VR+教育:可视化学习的未来》等。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概念图、可视化网络教学平台、网上可视化教学管理系统等可视化技术已经成为可视化教学应用的重要议题,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可视化设计已经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吴晓红、刘万毅、黄金莎编的《中学化学可视化教学设计与案例》等。文献梳理显示,艺术可视化尽管已经进入教育学的研究视野,但是,其重要程度仍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展示技术等艺术可视化研究与当今如火如荼的虚拟仿真教学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重技术轻艺术交叉融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基本上还无法有效对接课堂教学的新科技转型和网络线上教学的可视化呈现。从不可视世界的科学说明出发思考运用仿真设计技术虚拟建模动态影像,从文化旅游景观资源的市场营销出发思考运用全景影像技术记录摄制全景影像,从网络资源与线上教学出发思考运用摄影摄像技术拍摄制作直播纪实影像,像这样的教学可视化技术呈现问题还有待教育科学学科的深度介入和理论探索。重视艺术交叉,运用艺术可视化技术,把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把抽象的变成具象的,把难懂的变成可懂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让人民满意的最有效的高质量教育。[18]
(三)艺术科学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艺术可视化研究才刚刚进入艺术科学领域,开始蹒跚起步,而且文献数量极少,发展不够稳定,呈波折起伏发展态势。从学术论文和专著的统计数据来看,信息可视化、信息可视化设计、数据可视化和可视化研究是艺术可视化研究最受关注的领域。其中,信息可视化设计和建筑可视化成为艺术设计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出现了诸多系统研究成果,如代福平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李华斌和马萌的《品悟 Alias 2014+Showcase产品可视化造型与渲染》,王艺湘的《信息可视化展示环境与视觉导识系统设计》等。艺术创作实践显示,景观建模、产品建模问题、手势控制交互、VVVV可视化编程技术、Lumion 3D等可视化技术在艺术创作及其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艺术可视化基础理论则鲜有研究论文。如何从非遗的永久保护与文物的即时复原出发思考运用可视化技术记录与复制非遗与文物影像,如何从传统元素的应用开发出发思考探索运用图画和影像技术记录与存储非遗与文物的艺术元素,如何从客户需求与定制设计出发思考运用非遗与文物的艺术元素影像开展智能设计,5G时代的这些艺术设计与创作已经在广泛运用可视化技术,因而也正在迫切呼唤艺术可视化的系统深入研究。尽管已经在信息可视化设计和建筑景观可视化设计等艺术科学的局部领域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艺术设计与创作的基本问题还未涉及,作为艺术科学整体的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还属于有待开垦的沃土,在艺术科学领域还属于牙牙学语阶段,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与艺术可视化技术研究怎样服务艺术创作、文化旅游、文物考古保护、非遗保护、广告会展等行业发展实际,还存在极大的探索空间。
(四)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可视化缺位
自21世纪初文化学者开始关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以来,作为文化科技主要手段的可视化技术理论研究就开始显得极度缺位。从学术论文和专著的统计数据来看,文化科技融合、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等研究领域是文化科学的热词或关注焦点。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大政策已经深入推进,科学技术部等六部门于2012、2013、2019年已经分三批共认定55家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但是,相关的学术理论研究并没有跟上,介绍性的资料多,研究性的成果少,即便是示范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都比较少见。从示范基地的集聚产业来看,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直播电竞内容新业态、数字动漫产业集聚、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文化装备制造升级、文保旅游生态民生协同、创意设计与传统文化业态融合、以数字内容打造文化品牌等集聚产业较为明显的技术特色还没有受到关注。从文化科技的可视化技术手段来看,智能显示与文化视效、音视频技术、媒体融合与场景应用、智慧营销与大数据应用、舞台装备技术集成、海外拓展系统集成、数字文保等技术虽然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但是这些技术问题的理论研究基本上还没有涉及,技术手段研究意识还极为缺乏,與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现实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艺术可视化是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因此,如果没有信息科技学科视野,对地方传统文化如数家珍的文化学者自然也不会运用艺术可视化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正是由于这种既懂科技又懂艺术的文化学者极为稀少,所以,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研究才会呈现出这种偏离艺术可视化关键核心技术的不利局面。
三、艺术可视化研究的路径选择
在信息社会迈入新时代之际,用信息系统论等信息科学理论系统建构艺术可视化的理论体系,运用艺术可视化理论阐述分析艺术教育的可视化技术运用,从信息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角度创新阐释艺术创作的可视化思维和流程,这不仅是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更是艺术学科理论创新拓展的增长点。
(一)立足5G影像传输优势,逐步拓展以图像影像为核心的信息科技理论网络传输
进入5G商用时代,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的5G传输特征将极大地提升和改善影像传输性能。但是,现在的图像处理技术似乎还没有做好迎接和发挥5G影像传输优势的理论准备,影像数据库技术、全景制作技术等可视化技术还没有融合成为有机的信息科技理论。因此,以信息论、系统论、传播论等理论审视可视化技术,构建以图像影像为核心的信息科技理论,这必将拓展传统的图像处理理论,推动图像影像处理技术创新。鹿班智能设计的出现推动广告设计的智能可视化,Lumion Pro的研制推进了建筑设计的图像影像可视化,3D扫描与虚拟建模技术克服了文物保护的信息可视化难题,系统构建的艺术可视化理论必将提升图像影像处理技术的理论自觉,努力推动图像影像处理技术创新,解决艺术图像影像的数字传播问题。我们要立足于图像影像信息处理流程,探讨分析从实物到图像的采集、从收集到信息的存储、从存储到创作的分析和从存储到表现的展示,归纳阐释物质层面的可视化空间、行为层面的可视化影像和观念层面的可视化图表这一系列的艺术可视化成果形态,分类探究实物、图片、影像等的采集、存储、创作和演示技术,重点攻关影像数据库、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及其市场推广。我们应该重视抢抓图像影像处理技术创新研究的领先优势,加快推进艺术可视化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典型示范,加大文化资源的图像影像化,以艺术可视化技术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影像数据库,下好文化旅游与信息科技创新融合的产业发展先手棋,打造文化旅游资源影像产业链。[19]
(二)强化现代知识可视化理论创新,建设以图像影像资源为核心的虚拟仿真教学理论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网络线上教学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影像图像课程资源成为支撑网络线上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是,利用可视化技术制作线上教学课程资源的教育技术学理论还没有进入广大教师的理论视野。因此,以建模仿真、全景展示等可视化技术审视现代教育教学,构建以图像影像课程资源为核心的虚拟仿真教学理论,必将革新既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不可见世界通过虚拟影像予以形象展示,海量数据通过信息图表予以简化表达,文化资源通过全景影像予以具体呈现,系统构建的艺术可视化理论必将改变现代教育的技术格局,有效推动虚拟仿真教学的技术创新,切实解决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问题。我们要立足于艺术与科技创新融合的专业建设,系统构建艺术科技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艺术可视化理论体系为支撑点加大专业教材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我们还要立足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发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设备、系统软件和实验平台,借助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和虚拟仿真影像资源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完善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条件。我们应该重视抓住图像影像课程资源建设研究的发展先机,加快推进艺术可视化技术在精品示范课程建设的创新利用和优质示范,加大专业课程资源的虚拟仿真化,以艺术可视化技术建设虚拟仿真教学服务平台和虚拟仿真网络课程,下好现代教育与虚拟仿真创新融合的教学改革先手棋,塑造虚拟仿真线上金课的教学改革品牌。
(三)推进信息与艺术的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以可视化技术为核心的艺术可视化创作理论
最近几年,信息科技与艺术创作的创新融合已经进入快车道,建筑可视化设计正在走入营销市场,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成为国家文旅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利用可视化技术开展艺术创作仍然处于初步的实践阶段,其实践经验还没有被提炼和升华为艺术科技理论。因此,以传播流程论、信息技术论等信息传播理论审视艺术创作活动,构建以可视化技术为核心的艺术可视化理论,必将推动正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科技理论走向成熟,推动艺术业态的技术创新。虚拟建模震撼制作影视动画特效,虚拟动画提升建筑设计效果,全景制作增强文旅数字营销,系统构建的艺术可视化理论必将孵化虚拟技术产业的成熟发展和数字经济形态,推动艺术业态的技术创新,解决建筑景观设计、文化旅游营销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问题。我们要立足于艺术设计实现理论创新,在如何模仿风格与化用材质上有机统一,在如何提取元素与组合设计上开拓创新,在如何提取特征与创新设计上另辟蹊径,努力探索与建构虚拟仿真设计理论。我们还要立足于数字特效实现技术创新,纪录片如何快捷借用旧有影像,动画片如何化用传统造型,影视剧如何虚拟特效宏大场景,不断加大影视动漫虚拟仿真制作理论的研究力度。我们应该重视抢攻5G时代艺术可视化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加快推进艺术可视化技术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当中的创新融合和学科交叉,加大虚拟仿真设计理论和制作理论的信息科技化,以艺术可视化技术思维建设新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好艺术创作与可视化技术创新融合的理论建构先手棋,构建适应5G时代艺术创作需要的艺术可视化理论。[20]
(四)建设艺术可视化理论重点研究基地,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支撑体系
依托具有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基础的高等院校创建艺术科技本科专业,依托具有艺术学理论学科硕士点的高等院校创建艺术科技理论研究方向,构建信息科技与艺术创作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本科和硕士层次专业人才,不仅直接服务数字经济产业人才需求,而且还夯实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基础。在自然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遴选当中,扶持具有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建设重点基地,强化重点基地的资金配套、实验室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艺术可视化领军人才,组建学术创新科研团队,不断完善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力争产出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学术前瞻性的系统性理论成果。[21]我们要在立足于数字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分行业推进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针对文化旅游业建设文化旅游市场营销重点研究基地,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业建设文化遗产(包含非遗和文物)数字化保护重点研究基地,针对影视动漫业建设影视动漫虚拟建模重点研究基地,针对现代广告业建设现代广告智能化设计重点研究基地。我们应该重视瞄准5G时代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的特殊机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健全科研创新体制,加强校政企协同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艺术可视化理论重点研究基地支撑产业集聚,促进文化科技特色小镇建设,按照艺术可视化技术设备、内容制作、技术服务、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和文化旅游资源影像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的技术环节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艺术可视化人才集聚和艺术可视化理论创新支持文化科技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打赢文化科技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国际科技战。
四、结束语
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后,科学技术部就联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正式启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科技领域技术装备水平。2019年8月,科学技术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再次制定《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着力增强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文件精神为作为文化科技主要手段的艺术可视化技术进入学术研究视野提供了现实的政策基础,艺术可视化研究也就从纸上谈兵的理论务虚落地到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之中。
放眼新时代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视化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艺术创新的主要动力,艺术可视化思维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实践探索之中,艺术可视化研究正逢其时。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呼唤推动数字经济产业的艺术可视化,数字经济产业的艺术可视化期盼艺术科技的专业人才培养,艺术科技的专业人才培养急需艺术可视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建设。推进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可视化转型,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魏国彬,许心宏.啥是佩奇:信息鸿沟的艺术可视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2):115-119.
[2]沈奎林.用Web2.0技术改造高校可视化网络教学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7):46-49.
[3]徐超,葛红美,钱俊.虚拟实验教学可视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363-366.
[4][美]欧文,[美]哈斯布鲁克.景观建模:景观可视化的数字技术[M]. 杜鹏飞,孙傅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阎秀天,[英]雷曼,[英]佩斯.产品建模与可视化(英文版)[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颜晓华.分形信息的可视化及其在纺织艺术中的表达[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
[7]陈晓彬,黄心渊,郭峰.3ds max6 标准教程——建筑效果可视化设计[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8]赵阳,颜博,王琦.Autodesk建筑可视化设计师标准培训教材[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9]韩焘,李一飞.建筑可视化效果图表现技法(附光盘)[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0]李谦升.挖掘数据之美——信息可视化课程在艺术院校中的教学实践[J].装饰,2017,(1):112-114.
[11]熊澄宇.科技融合创新拓展文化产业空间[J].瞭望新闻周刊,2005,(Z1):74-75.
[12]姜念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內涵、意义与目标[N].中国文化报,2012-02-14(3).
[13]施晶晶.新媒体产业的盛大文学模式——兼谈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规律[J].文化艺术研究,2012,(2):10-18.
[14]李嘉欣,李鸿.科技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路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4):350-353.
[15]柳执一.“文化+科技”的破壁创新及融合发展[J].人民论坛,2019,(35):138-139.
[16]于立芝,张芳.烟台葡萄酒文化旅游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研究[J].酿酒科技,2019,(4):120-123.
[17]刘翔,陈伟雄.中国省域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机理及耦合协调度分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33-42.
[18]黄潇,罗俊超.劳动力迁移对教育回报率阶层差异及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9,(2):36-45.
[19]曾玲玲,胡波,王娜,陈文仪.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比较分析——以北京和重庆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40-47.
[20]黄华新,洪峥怡. 探索语言逻辑与信息处理结合的新路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逻辑语义学研究》评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4):13-16.
[21]马玄,刘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学术研究状况、趋势与对策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9,(1):82-95.
(责任编辑 张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