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进一步分化重组,世界进入动荡、变革与深度调整期。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需要精准把握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总体特征与基本逻辑,进一步找准自身的时代定位与发展方向,科学回答“今天的世界怎么了”“未来又将走向何处”的时代之问;另一方面,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呼应人民期待,自主自為自强,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实现思想突破与学术超越,切实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关键词: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主自强;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1-0005-00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个别大国的排外主义、单边主义、内顾倾向等霸权行为愈演愈烈。[1]个别大国动辄对外“制裁”、实施“脱钩”,企图重新筑起分裂世界的“隔离墙”。2020年,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力量的分化与重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急剧调整,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与深度调整期。
此次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是一场“大考”,是对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一次全方位检验。在这场全面而深刻的挑战背景下,“东升西降”“西方之乱、中国之治”的政治反差与力量格局愈发清晰:一方面,大洋彼岸的美国社会撕裂加剧、政治对抗升级、种族冲突激烈、街头暴力不断,疫情到目前为止也是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中国成功控制住疫情并快速复工复产,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并不断发展。30多年前冷战结束之际,“中国崩溃论”“西式自由民主完胜论”“人类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而如今,既往历史与当下现实的强烈反差不由让人深思。
每一次世界历史的跌宕起伏,都有其深刻的政治根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突破与超越?如何认识世界的变革与调整?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界责无旁贷。
一、准确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坐标与发展方向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全球化大潮曲折发展的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需要格局和胸怀来认清形势变化,勇于放下西式偏狭的教材,以平等的态度和敢于超越的勇气,科学回答“今天的世界怎么了”“未来又将走向何处”的时代之问,写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篇大文章,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出原创性、集成性理论和话语贡献。
20世纪末以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为标志,冷战宣告结束,这也宣示了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胜出,世界迎来了以“自由民主、自由市场”为标识的西方模式主导的“后冷战时代”。然而,西方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和对外输出的“民主化”,既没有给国际社会带来“普世幸福”,更没有实现西方治下的“世界和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爆发,恐怖主义在中东等地区肆意蔓延,伴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上一些地区实施新干涉主义行为,世界出现空前严重的难民潮,被称为近50年来之最。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内部社会矛盾激化,民粹主义盛行,孤立主义及排外思潮盛行,导致国际政治关系也愈发紧张,世界政治生态陷入混乱、失序状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阵营问题频发,两百多年来流行甚广的西式自由民主“一元论”说教式微。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之前,占世界人口10%的国家生产并占有了70%的GDP,这种状况延续了200多年。2001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发达经济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性事件。2012年,新兴经济体对全球GDP总量的贡献超过50%,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据世界银行统计,2016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近60%,而发达经济体已经退到40%左右。[2]近5年来,中国对全球GDP增量的贡献均超过30%。当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应当引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科学把握世界政治生态图景的前提下,准确定位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坐标。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西方政治生态乱象丛生。西方阵营出现了政治对抗、民主赤字、治理短缺、决策不畅等问题,金钱政治、黑箱政治等现象频频曝光。西方社会政治思潮极化,政治力量分化,西方政治阵营出现分裂。与此同时,其所奉行的核心政治理念也正在遭受质疑,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力量的天平开始向中、俄等自主性、非西方国家倾斜,中国政治优势逐渐彰显。2017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德语世界老牌政论性杂志《明镜》周刊推出了重量级的封面文章《醒来》,对中国崛起的现状进行了多方位评述。文章指出,“该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军备和科学发展程度使其迅速跻身世界大国之列,这种发展态势是西方国家经历冷战争夺领袖地位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3]
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在全方位提升。以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为例,中国的治理成效与成功经验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他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如何把握住当下历史机遇,分析东西方政治力量对比,以世界各国为坐标轴,找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坐标与发展方向,十分重要。
二、辨清西式自由民主制度缺陷和话语陷阱,树立中国学术的自觉和自信
冷战结束30多年来,国际历史进程的大反转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图景的大反差令人深思。一般认为,“民主”是西方政治学的核心命题和基本逻辑。然而,西式民主“一元论”的先天性缺陷实质上却造成了民主在实践中的异化。近年来,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社会矛盾频发,暴露出西式自由民主固有的“基因缺陷”及其现实困境。2016年是世界政治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发生在老牌西方大国身上的“黑天鹅”事件,颠覆了世界对西方传统政治的认知,进一步暴露了西式民主模式的缺陷。[4]以美国为例,近年来美国政治深陷极化与分裂的泥潭。以司法独立、三权分立、新闻自由等为标榜的美式民主政治反而将政治分歧、权力争斗和种族冲突推向极致,撕裂了社会民众和政治精英。
国家治理效能低下产生的自由透支、信任赤字、发展短缺等进一步暴露了西式民主政治的缺陷。传统西式的自由思想,逐步异化衍生为一种偏执的“绝对自由”。例如,在当今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将戴口罩、居家隔离等基本防疫措施等同为妨碍自由的象征。西式的民主思想,逐步简单化为一张选票。民主工具化,多数普通民众被少数政客操纵意识、把控命运而浑然不知。各国的政治学者们开始转换视角,细致地观察和把脉西方政治乱象和民主病态:民主泡沫、民主撕裂、民主赤字、民主透支,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对抗与衰败。正是变质的“民主”催生了民粹思潮,而极端主义的泛滥反过来又会加剧民主的透支与人权的恶化,国家内部决策混乱、相互掣肘、政治动员乏力,进而陷入恶性政治循环。
长期以来,西式“自由民主”不仅是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模板和经典教学案例,也是观察和测量包括非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的唯一标杆。然而近年西方政治乱象和经济困局以及西方国家推行人权、自由等价值观逻辑的窘境[5],引发了关于自由经济、民主制度及政治发展等问题的争论与反思。包括英美学术界在内,国际上反思西式民主制度、质疑西式自由民主普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项欧洲民意调查表明,截至2017年5月,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在被调查的民众中超过一半受访者不再认为民主是一个好东西。澳大利亚学者罗伯特·福阿和美国学者雅恰·蒙特在美国《民主杂志》上联合发表了题为《弱化的危险:民主的退潮》长文,用一系列数据表明,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任“民主”。[6]被学界视为民主化研究旗手的美国政治学家拉里·戴蒙德惊呼,民主在逆转,民主国家在缩减,一些国家的民主岌岌可危,而西方自由民主质量下降。[7]曾经因提出“西式自由民主全胜论”和“历史终结论”而红极一时的日裔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也自相矛盾,不得不多次承认“美国政治衰败”和“民主制度显然可能倒退”。[8]以至于近期有西方学者断言,西方民主制度出了大问题,世界政治经济可能面临重大变局。
一些西方专家将西方世界政治困境的学理根源归结于自由民主理论及其政治思维模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认识到了民主的复杂性和局限性。[9]哈佛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家布鲁斯·斯科特也指出,那种认定“只要有一部宪法,举办选举,然后就有民主”的想法简直是“愚不可及”。可见,随着西方世界经济陷入危机,西方世界的政治凸显颓势,西式民主“一元论”神圣教条式微,受到包括西方知识界在内的广泛质疑。
近年来,西方政治乱象和政治困局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民主与政治发展等问题的探讨与反思。面对民主乱象与政治困局,《金融时报》在2016年连续刊文称,“全球民主大衰退”“英美民主政体遭遇危机”,呼吁做空“全球民主”。[10]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甚至直言“西方民主已死”。可见,西式民主制度陷入多重困境,为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同仁提供鲜活研究素材的同时,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东西方制度提供了的重要历史时机与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弄清民主与人权等问题的内涵,要看清西方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和宪政民主背后暗藏的玄机。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蓄意在国际社会“倾销民主”,借由普世价值理念策动街头政治。然而,这种“倾销”和“策动”行为没能给对象国带去所谓的民主,世界各地相继出现文明冲突、恐怖主义泛滥、政局动荡和“颜色革命”。[11]西式民主普世观及推行逻辑是世界失序的乱源。不仅是西式价值观推行的对象国出现各种问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内部也是问题频发:经济低迷、就业率持续走低,复苏艰难。一些国家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对抗加剧,民粹主义现象普遍。而在西方世界,政治生态持续恶化,政党撕裂、政治对抗成为常态。冷战后30多年来,伴随着恐怖主义的蔓延以及难民潮的发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不仅没能生产出更多合格的政治产品,相反却造成了劣质化、极端化、分裂化等诸多政治难题。[12]
三、努力构建中国学术的核心概念与全新叙事
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实践成就辉煌,冲破了西方世界固守的理论教条和逻辑束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建设经验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开辟了一条通过政治创新超越西方模式禁锢的道路,为推动国家全面发展提供了崭新的逻辑框架和价值遵循。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欧美主流媒体围绕“新时代中国”进行了密集报道。他们眼中的“中国谜题”正在以“醒来”“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赢了”等叙事方式接连展开。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可中国政治与经济体系有更好的应对能力。一时间,西方对中国舆论语调从此前的“无视、蔑视、敌视”转为“惊叹、认可、尊敬”。国际上“看空”西式民主、看好中国道路和中国优势的人也越来越多。《明镜》周刊坦承,中国具有西方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内政有着坚实有效的长远规划,并且有贯彻到底的决心;在介入国际事务的深度方面有灵活的弹性。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西方舆论前所未有的大反转凸显了世界政治潮流的风起云涌,也预示着世界政治新时代的开启。回首30多年前,冷战结束之际,西方的主流政治精英们以“人类历史即将终结”的妄断,将传统的西方制度以及价值理念如民主、自由、人权等定义为人类发展的唯一标准和指针。西方政客将“自由、民主”等工具化、标签化,把世界上其他不同政治制度国家界定为敌对关系,有时肆意实施政治、经济等全方位围堵,有时打着“民主、人权”等旗号策划街头政治、策动颜色革命,以实现思想西化、制度同化、政治矮化等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圖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即便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决不能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决不能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13]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是政治经济社会综合知识、智慧与学问的综合。然而,前些年政治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科在“补课”的同时,有时不加鉴别地对西方自由民主价值理念全盘照搬,将“主权、国家、人民”等马克思主义重要概念弃之如敝屣,相反却将西式“自由民主模式”当作普世的、通用的、无所不能的信条。如此一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深受西方教科书的影响。一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师满足于向学生灌输西方原理,甘当西方民主“教师爷”的小学生,充当西式教条的“小贩”。一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毕业生头脑里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一知半解,对当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政治制度、经济运行机理等更是一无所知。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课堂教学与中国实践相互脱节,成了“两张皮”,甚至是“两股道”。
以政治学为例。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政治文化传统。然而,19世纪中叶以降,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和殖民者的入侵,西方的政治、文化被作为先进的知识引入中国,政治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进入中国大学的课堂。然而,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政治运动,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探索。10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独特而宝贵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这些光荣的历史都是政治学研究无尽的宝藏。
冷战结束后30多年来,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对比下,在金融危机后西方政治生态乱象丛生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为超越西式民主“一元论”提供了绝佳的学术滋养和历史机遇。[14]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不仅面临经济窘境,同时也陷入政治困境,再现了西式民主的基因缺陷和逻辑漏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实际上是对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政党的效能及能力差异的全面检验。这些都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尤其是政治学界破除西式民主崇拜及政治迷思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现实佐证和背景资料。
当下,中国实践积累起的治理成效与经验已经相对成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在努力破除西方话语逻辑陷阱的基础之上,突破有基因缺陷的西式制度模式的天花板,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话语体系的有效突破。而目前这方面的尝试,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和“如何做”的问题。
为此,有必要以全面、科学、务实的发展方略提高发展力,以持续、稳定的政治战略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与一些国家“单兵突进式民主化”不同,中国强调全面、科学、独特的政治发展观,并且内嵌了一系列必要的要求,即政治发展的实践进程一定是要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与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中国的政治实践视野开阔,使得研究者能够突破西式民主“一元论”的束缚,在政治全面发展的宽广平台上探讨发扬民主与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四、紧跟时代脚步、呼应人民期待,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更加凸显了研究和解答“西方之乱”“中国之治”命题的迫切性和现实性。在某些西方大国陷入经济困境、一些政府出现“政治失能”的背景下,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未来十五年甚至更长远时期的远景目标,凸显出中国发展独特而非凡的制度优势和发展动力。
早在四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15]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国家治理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课题,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独特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显著优势。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上,一定要有眼光、有底气、有自信。面对世界发展趋向和态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经验的理论阐释,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真正做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制度建设实践,用中国制度建设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治理的成就与经验,用既有创新性又有说服力的学术话语讲好“中国发展”“中国治理”故事。
新发展阶段呼唤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提出未来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世界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探索、创新不仅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领域的主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不例外。“十四五”时期的五年是不同道路、理论和制度竞争竞赛的关键期,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人类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的探索做好理论和学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16]冷战结束以来的30多年,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发展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西式自由民主完胜论”等西式教条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维度、线性式机械论及历史观的破产。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从“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到最佳社会制度的探索,既体现了党中央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和理论进步。
世界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颠覆了世界多数人对西方政治的传统认知,也冲击着百年来一直环绕在“山巅之城”的西方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当下西方一直奉若神明的传统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理念与逻辑已经无法解释“西方之乱”,更无力回答“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陷入逻辑悖论而不能自拔,西式政治学、经济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些教科书不能不改写或重编。
在不同道路、不同理论、不同制度竞争的关键时期,如何反思西方推广普世价值中暗藏的政治玄机,如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各项实践做好有力阐释,如何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中国社会制度、经济运行机理做出深刻梳理和提炼,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把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17]在理论研究中要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13]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在世界大变局、历史大转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听从人民召唤,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理念,投身中国发展实践。通过总结与凝练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不断提升中国综合发展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持续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同发展,把民主异化和政治对抗等西式政治流毒扫进历史垃圾堆。
从中国与世界的政治实践中为“西方之乱、中国之治”命题寻找答案。冷战结束30多年来,世界发展进程开始出现反转,传统与当下所呈现出的政治图景的强烈反差,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新中国70多年建设实践的辉煌成就,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自主、自强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中国的发展与成功也推动着、引领着世界发展潮流的转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8]中国发展的实践与经验使我们找到了一条民族复兴、繁荣发展之路,开启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的新民主观和全面发展道路,体现了发展价值多元一体、发展进程包容有序、发展理念科学实效,显示着强劲的政治发展力和国际影响力,展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善于从全球视野和各国发展成败兴衰中比较提炼中国发展的经验优势与理论结晶。以西方民主缺陷引发的政治问题为戒,树立正确的制度观、发展观和民主观。通过深入总结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突破西式民主理论束缚和逻辑陷阱,构建升级版的民主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分析路径,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全面系统的发展观把握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大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新中国7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最伟大而成功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学说,拓宽了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非西方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环顾世界,中国道路独特而非凡,既没有照搬照抄他国,又根植于中国大地,同时也提供了可供比较分析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在当今混乱迷茫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70多年的发展道路贡献了宝贵的共同价值。
7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進程持续而稳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发展之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统一,当代中国以全面而协同的发展格局统合“自由民主、秩序稳定、清廉效能”等价值目标,实现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稳定性、发展性、持续性、协调性、实效性。
中国发展成功的密码是科学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开辟了世界历史上一条独具特色而卓有成效的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全面性、协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民主、秩序、效能等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国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成功实践全新地诠释了“国家”“政府”“人民”“政党”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重新定义了“自由、民主、人权”等传统学科学理概念。从新民主观到全面发展观,突破了西方学术范式和话语霸权,大大提高了发展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国社会全面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深刻凝练了“全面发展”到“共同发展”的制度逻辑和发展理念。当今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破解“四大赤字”需要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理念,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实现世界长久和平和共同发展。超越西式自由民主“一元论”,反对任何以“民主”名义拉帮结伙、分裂世界、妄图重演“冷战”的政治图谋。由“全面发展”到国际间“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一国的“全面发展”到国家间的“共同发展”,是对某些大国奉行的“单边主义”“政治自私”“本国优先”行为的超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新时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世界梦”,是谋求共同发展、赢得未来的“世界观”。文明共存、和平共处、平等共商、合作共建、公平共享、互利共赢是这一伟大构想的核心原则。唯有坚持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维护多边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总之,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在科学认识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特征与逻辑中找准自我定位与方向,在辨清西式自由民主制度缺陷和逻辑陷阱中树立学术自信与自觉,紧跟时代脚步、呼应人民期待,通过理论突破与实践超越,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自主、自为、自强,高标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全球政治思潮变幻激荡、政治格局分化重组的新时代。对于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回望过去,我们有理由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肩负起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更是一份责无旁贷的时代重托。
第一,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提出了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期待,即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然而,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离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期望与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阐释工作还相对滞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等亟待加强。
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要体现人文情怀,更要常怀经世济世之心,切实做到有思想、有立场、有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前进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为行动指南,牢牢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把中国思想、中国观念、中国实践、中国智慧等融会贯通。跟上时代的步伐,紧扣时代的脉搏,回应人民的呼声和社会的期待,努力推进相关各学科领域的创新性发展。
第二,要善于总结中华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提炼中国智慧,构建中国方案。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国泰民安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山河破碎的惨痛教训。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础和出发点。要善于做到古为今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渊源和嬗变,准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凝练其中独特的标识性概念和表达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三,要珍惜和拓展当代中国这座资源宝库,凝练思想,升华理论,提升学术研究层次和水平。要坚持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尤其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以及国际问题等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研究,加强重大社会思潮辨析引导,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不能仅仅在象牙塔里坐而论道,而是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传递新时代的关切,密切呼应群众的所需所想。这是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期待。
第四,要善于做到“洋为中用”,在融贯中西中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将中华优秀文明、中国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以可理解的方式告诉世界,继续推动中国和世界联通的进程。例如,在政治学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奇迹”背后最显著的“政治密码”,它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在为世界政治文明的百花园增光添彩。同时,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体现的也正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以及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大国理念与风范。充分挖掘并阐释上述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深刻意涵,对于我们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话语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五,坚持自主、自为、自强,以高质量成果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切实提升格局,放宽视野,自觉打破学科壁垒和门派界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推动学科融合,创新研究方法。要实施“供给侧改革”,优化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利用好新技术和大数据,着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推进社会科学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发挥集中力量和全国一盘棋等制度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和全面科学规划,实施好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更好地推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将最近十年乃至新世纪以来各个学科领域内的经验、理论加以总结、创新。同时,必须力戒全盘照搬、过度西化,通过系统、全面的比较和借鉴,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和原创性。真正做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平等的态度和敢于超越的勇气,写好中国发展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篇大文章,为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做出原创性、集成性的理论和话语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君.经济全球化困境下的西式民主及未来民主多样化走向[J].红旗文稿,2018,(13):35-37.
[2]张君荣.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 积极应对挑战与风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9(03).
[3]德国最新一期《明镜周刊》以“醒来”作为封面报道中国[EB/OL].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Media/2017_11_13_434584.shtml.
[4]張君.西式民主的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J].红旗文稿,2016,(23):9-11.
[5]Francis Fukuyama. America in Decay: The Sources of Political Dysfunction[EB/OL].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14, https://relooney.com/NS3040/000_New_1452.pdf,last accessed on December 20, 2020.
[6]Roberto Stefan Foa and Yascha Mounk.The Danger of Deconsolidation: The Democratic Disconnect[J].Journal of Democracy, 2016,(3):5-17.
[7][美]拉里·戴蒙德.倪春纳,钟茜韵,译.民主因何而退潮?[J].国外社会科学,2012,(1).
[8][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13-424.
[9]Joseph E. Stiglitz. 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EB/OL]. Vanity Fair, 2011,3.www.vanityfair.com/news/2011/05/top-one-percent-201105.
[10][美]爱德华·卢斯.财富寡头在做空美国民主[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5/22/c_126533006.
[11]张树华.突破西方民主政治逻辑,走中国自己的政治道路[J].理论导报,2017,(3).
[12]张树华.西方政治衰败凸显中国道路价值[N].环球时报,2017-1-19(14).
[13]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14]张树华.论新民主观与全面政治发展[J].政治学研究,2018,(2).
[1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16]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17]习近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6-5-5(9).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责任编辑 焦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