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围屋,梦里不知身是客

2021-03-15 06:32林涵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围屋客家人土楼

林涵

客家人,是从中原南下的汉人。是南下,也是流落。

从两晋至唐宋,再至明清,战乱、饥荒都迫使一些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一路南迁。在历经5次,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的南下大迁移之后,这些中原汉人有了一个独属的名词——客家人。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南下迁移的汉人自称“客”,有着客居他乡之意。不过,对于客居之地,他们并没有更多的选择,那些肥沃平坦、各方面条件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多是当地土著的久居之地,加之当地土著对外乡人有着本能的防备,那些南下的汉人只好将居所建在远离喧嚣的山区或丘陵地带。“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是客家人居所的真实写照。

围屋,是客家人的安全感。山地上的客家人,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是聚族而居,于是建起了易守难攻的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皆是客家风格围屋的代表,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从中原南下的人,有的停留在了闽赣地区,并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围屋群。让美如神迹的围屋走进大众视野的,是2016年热播的奇幻动画电影《大鱼海棠》。

作为贯穿全剧的重要取景地,闽南土楼贯穿了全剧的诸多场景。影片一开始,女主角椿去往人间游历时出现的土楼非常让人震撼,椿的家就在承启楼里,该楼造型奇特,规模巨大,年代久远,每层都是环形通廊,相互来往非常便利,被誉为福建土楼中的楼王。

2008年7月,福建土楼就已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实,早在这之前,福建土楼就在国际上收获了诸多赞誉。

土楼被外界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那些见识过土楼风采的人无不对其赞赏有加,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说:“好像大地上盛开的巨大蘑菇一样,又像是黑色飞碟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我们都看呆了。”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土楼称作“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千百年来,由中原南迁而来的人,在闽南繁衍生息,不断与客家文化交融,最终形成独特的宗族文化和生存模式。闽南土楼便是客家文化的外化,不仅适应了聚族而居的需求,还体现了客家人对家族的重视,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土地和风水,极富美感。

有人看完《大鱼海棠》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有从此岸穿越而出的诞生,也有到达彼岸后依依不舍的挥泪告别。要相信,生命是个奇迹。”而循着客家人的旧时光,到闽南看过土楼后,你会感慨:客家宗族故事回荡在那一砖一瓦间,闽南古风在这里被延续。

“围屋圆圆庭院深,上家点火下家明。葡萄结籽团团抱,左邻右舍一家亲。”客家人的歌里,围屋灯火温暖了那些在异乡停留下来的人。

岭南客家风物

历史上南迁的客家人,有的在闽赣地区驻足,有的继续南下,到了岭南。客家人开始散落在广东梅州、深圳、惠州、河源,以及广西的贺州、钦州、北海等地,生息繁荣。

客家人来到今天的广西合浦,最早可追溯到两晋时期,大规模迁徙则发生在明清时期。客家人来到,不但带来了中原农耕技術,农产物种,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客家土围楼,带来了客家山歌,祠堂,村场,谱牒。这些客家特色风物,在曲樟得到了集中展现。

从地理位置来说, 广西合浦县曲樟乡的璋嘉村属于钦廉地区的偏远之地,地处大廉山峡谷心脏部位,四周山环水绕,聚水藏风,因形状如古代帝王御用的玉器“圭璋”而得名。这里是合浦水库库区, 水库面积达两千多亩,风光旖旎,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陈铭枢的故里,亦是广西最大客家土围楼村落。

璋嘉老屋村的土围楼坐落千岭岗龙山嘴, 土围楼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在鼎盛时期围墙内的村落居住着将近两千人。从外形看,这是一个坚固的防御堡垒,坚固的城墙筑起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屏障。整个围楼村落有东南西北角楼、各角度的瞭望眼,城墙厚达80~ 90厘米,全部由石头砌成。砌墙的物料中, 除了一般的泥浆, 还加入了砂糖和草灰,即“糖灰”。

也正是这特殊的“糖灰”使得这座土围楼外墙能够历经几百年风雨,依旧保存得比较完好。而今墙上依稀可见的炮弹痕迹,仍在诉说着当年远自明清时期抗倭、近至近代军阀混战的激烈战事。

围屋已经很老了。在曲樟的陈氏围屋宗祠里,依旧保存着清朝光绪帝赐给陈家先祖的牌匾,匾上写着“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的字样,几百年的繁华浮沉,在老围屋上演着。围屋见证了许多故事,悲欢离合,形形色色,来来往往。它就像一个老旧的城堡,在山村静静矗立,默默地遥望。年轻人离开了老旧的围屋,坚守的人渐渐离去。新宅在建,围屋在守望。这封存几代人记忆的建筑,开始覆上了落寞的色彩。

如今,璋嘉村的围屋围墙上爬满了一种叫做馒头树的植物,每年的 5~6 月份,馒头果挂满围墙。待到果实成熟, 当地人将其摘下,磨成粉, 熬制成一种叫凉粉的甜品,酷暑时节喝上一碗,清热解毒。而那些久远的历史仿佛随着凉粉的一抹清凉,瞬间涌上心头,杂夹着一丝淡淡的苦涩,回味悠远绵长。

去往更远的异国他乡

围屋里的客家人,梦里不知身是客。客家人骨子里的漂泊,让其步伐不止,继续南下。这次,是下南洋,漂洋过海,异国他乡。东南亚地区是客家人落脚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骨子里吃苦耐劳的韧劲,让他们在东南亚也开辟出了一片天地。在城市经商的,多开设杂货店、皮鞋店、药店等;在山区者,多以开采锡矿及种植橡胶、椰子为业。客家人身上的漂泊印记依旧外化在了建筑上,一些客家人的宗祠、街区依旧带着“围屋”的印记。

在花园城市新加坡,至今仍保留着不少二战前的客家街屋建筑,这无疑是客家人在新加坡筚路蓝缕开埠的证明。另外,在新加坡武吉知马与荷兰路之间的高尚住宅区,建有一座客家圆形土楼,与福建土楼如出一辙,让人仿佛置身于中国的客家山区。

这座由新加坡丰永大公会兴建的新加坡“圆土楼”,取名“三邑楼”,是目前世界上鲜有的,建在城市里的圆楼。三邑楼仿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而建,其不采用夯土、木结构和灰瓦砖建筑,而用混凝土筑墙,于2014年建成。

“建土楼是为了传承客家文化,日后将成为本地客家族群保存、收集和探索自身文化根源的一个堡垒。” 新加坡永定会馆副会长何侨生说。

无论走多远,客家人还是会在落脚地留下印记,以谨记自己的来处。

客家祖先自中原而来,到了陆地之滨,浩瀚的海洋也未能停住他们的步伐。这跨越千山万水的迁徙,也重塑了客家人的性情。从中原出发时,他们还带着北方的干燥和粗粝。后来南下至温润之地,慢慢地,他们的性情也越加平和、温润起来。

如今,客家人也已不再需要住在围屋里需求安全感,旧宅会老去,而客家人那骨血里的精神,依旧在延续着,支撑着他们继续走四方,去看更大的世界。

猜你喜欢
围屋客家人土楼
“美味”的土楼
“红美人”的故事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赖炜炜作品
粤北始兴围楼防御体系研究
行酒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论
中州古风与地方传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