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才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名词,彰显着中国人坚定崇高的理想,体现着无数英雄救国救民的担当,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抗敌的象征。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概括“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还记得吗?长征中的那种聚力凝神、那种同甘共苦?官兵之间、军民之间,无不同甘苦共患难。曾记得那一幕幕:朱德总司令把自己的战马让出来,自己徒步前进;面对饥饿和死亡威胁的士兵毫不犹豫地把干粮送给战友。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们不是兄弟,却胜过兄弟!
今天,我们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让长征精神更好地体现在各行各业。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也更应是我们青年一代不变的情怀。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发扬无惧艰难的品质,应国之所需,筑青春辉煌!时代日新月异,“长征精神”依然长存!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材料二
2020年4月22日下午,正在陕西调研的习近平,专程前往西安交通大学,参观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西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将你的感想与理解写成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作文题是多材料作文,由三则材料组成。
材料一是长征历史事实的概括,考生在写作时,可结合长征故事进行议论分析,突出长征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团结抗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等精神。
材料二结合时事热点,指出新征程中的“西迁精神”,抓住关键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新时代领路人”等进行分析论证。
材料三给出一段习近平的话语,从当今视角谈国人当下应该怎么做,非常具有时代意义。
综合三则材料,抓取材料的共同点和互补性,我们不难发现,三则材料共同挖掘长征精神的精神力量,倡导在新时代继续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同学们在写思考与感想时要贴近生活现实,避免文章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
素材及化用
1.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皮带背面烙有“长征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普通的红军战士周国才。就是这样一条皮带,见证了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红军战士们还据此创作了《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很多红军将士直到老年,仍然还会唱这首关于牛皮腰带的“美味佳肴”歌。
化用例段: 一条皮带,见证了长征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挨饿受冻,缺衣少食,红军不得不将牛皮腰带切成细条,当成饭菜嚼进肚子,以此救命。一条皮带,竟然有了多种吃法,这足以看出长征中红军的乐观精神,看得出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化用例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能夺下泸定桥,靠的是出色的战役指挥和各部队的密切配合,靠的是红军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将以浓厚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畏的吃苦品质,虑国之所需,筑青春辉煌!
例文
青年有韧性,国家能远行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一中 余依然
习总书记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古老文明。5000年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认清了5000年,我们就会自然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综观中国历史,大风大浪,中国都挺了下来。贯穿始终的精神,是“韧”。当今的青年,更应当有韧性,才能让国家走得更远。
还记得吗?长征中的韧性,长征中的坚持,长征中的决绝!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有韧性,方能更好地前行!
今天,我们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让长征精神更好地体现在各行各业。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疫情期间,青年人的身上很好地体现了长征精神。武汉封城,全国驰援,平地建楼,“双山”直起。中国人用行动证明速度,武汉从重灾区成为了安全的防疫区,靠的就是中国文明的韧劲。现代版“与夫书”,“妈妈去打怪兽”等等,他们必胜的决心,坚定的眼神诠释了韧的重要性。正是全国人民共同抗疫的韧劲,让武汉如凤凰涅槃,在烈火中重生。
2020年,中国脱贫任务到了最后一年。脱贫工作者始终保持“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的心态,将脱贫攻坚胜利的光芒无限扩大,各级党员干部在长达五年的脱贫攻坚的工作中显现出的,也是中华文明中坚韧的表现。
身为当代青年,更应该发挥长征精神,具有大事临头的韧性。看五四青年,是韧性的斗争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成为现实;看抗疫90后加入志愿组织,用韧性打败病魔;攻坚脱贫,多少青年,投身基层,守护人民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未来终究是我们的,我们要更好地发扬长征精神。我们青年要做的,是传承中华文明中的韧性,向前辈学习,用韧性坚守每一个岗位;我们青年能做的,是充实自身,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我们青年将要做的,是让中国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责任重于泰山,唯有坚忍不拔,方可担当重任。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希望;青年有韧性,国家能远行。为祖国繁荣,为民族复兴,青年必须坚忍不拔,坚守到底!
评点:文章以“主题鲜明,凸显思想”出彩。
题目形象生动,对偶整齐,颇有亮点意识。开头运用文化自信这个话题来分析,亮出中心论点。行文开篇点出长征精神的本质,结合当下疫情分析议论,结合青年人在疫情下的表现,体现了青年与韧性的关系。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