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祯
2020年的高考I卷作文题,出人意料地选取了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君臣之间的一个著名历史故事,要求学生就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的历史作为和后人评价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似乎与近年来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趋势相悖而行,但细细分析,高考作文虽年年更新,那些“经典款”人物却不惧时光,年复一年地在作文里“怒刷”存在感。基于此,笔者精心选取了几位高考最青睐的“经典款”人物,并从两个方面提点考生如何以不同的视角与方式将其恰如其分地嵌入作文,为观点增光添彩。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人同样如此。让我们带着“再认识”的心态,亲近经典,获益无穷。
经典人物卡1. 鲁 迅
【旧档案】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常见点:弃医从文;匡世救民;抗争;斗士)
【常见段】
人之一生,或平平淡淡,或激流勇进,你却着一袭长衫审“世”;人之一生,或选择与自己抗争,或选择与命运抗争,你却携一只笔杆抗“世”。世间有千千万万个房屋,你却独筑一个“人民”与“解救”的世界。路过你的世界,究竟谁人懂你?
谁人懂你弃医从文的无奈。正值年少的你,心懷医救天下的壮志来到日本求学。你满心想着,用药便可救中国人。可眼前一个个头顶“富士山”的中国青年消磨着你的意志,嘲笑被杀的国人的情景分明告诉你,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急需的是心药。于是你拿起了你新的武器:笔杆。人们只看到你放弃了悬壶济世这条道路,谁又看到了你升腾起的另一种济世情怀?
——一考生《携一只笔杆,济一世清醒》
【新典故】
“生活家”鲁迅
在我们的印象里,鲁迅是个斗士,骂这个骂那个,一直在永不停歇地战斗。事实根本不是如此,鲁迅的学生唐弢回忆说:“那时打笔仗,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本正经火气大,不过是一群文人你也讲讲,我也讲讲,夜里写了骂某人的文章,老先生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互相说起,照样谈笑。”夏衍,是被鲁迅大骂的四块“硬骨头”之一。“我本以为鲁迅根本不与他玩,结果据夏衍的说法,他们时常一起吃饭谈天,熟得很。”文章的归文章,生活的归生活。鲁迅是一个超级会玩的人。除了写作以外,他还喜欢养花、养草、养宠物,喜欢玩设计、搞收藏,喜欢各式各样的吃喝玩乐。所以,与其说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生活家。鲁迅淋漓尽致地享受着生命,也淋漓尽致地享受着生活。
【点晴法】
真实的鲁迅是什么样的?他是民族魂,是斗士,但他也是一位幽默、热情、懂生活也享受生活的老先生。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陈丹青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考生再将鲁迅先生作为人物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时,不妨多思考几个角度。人物是多面的,素材当然也可以多面。
经典人物卡2. 袁 枚
【旧档案】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常见点: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
【常见段】
我想起了清朝袁枚的一首名为《苔》的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春风阳关不到的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也不丝毫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是的,苔花是微不足道的,它太细小了,细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不要说与那至贵至丽的牡丹相比,就是和牵牛花、苦菜花这样的普通花卉相比,它似乎也是没有资格的。但是,它们的名字同样是“花”,同样拥有脚下的一寸土地,同样拥有头上的一片蓝天。
——一考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新典故】
造园的袁枚
袁枚二十五岁中进士,三十四岁辞官,于南京购一废园,园主人姓隋,故名随园。袁枚购得后,并不大兴土木,而是伐恶草,剪虬枝,因树为屋,顺柏成亭,不做围墙,向民众开放。和这种造园活动平行,袁枚“绝意仕进,聚书论文,文名籍甚,著作立身,四方从风,来者踵接”。有意思的是,袁枚正是因为和当时主流社会拉开距离,树立另一种生活风范,却真正影响了社会。如袁枚自述,其园不改名,但易其义,随旧园自然状态建造,并不强求。而在童寯关于园林的著述中,单独作文考证的,唯有随园。从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造园一事推崇什么,有什么含蓄而坚定的主张。童先生文中特别提到,袁枚旷达,临终对二子说:身后随园得保30年,于愿已足。30年后有友人去访,园已倾塌,沦为酒肆。实际上,袁枚经营随园五十年,就有如养一生命。古人说,造园难,养园更难。中国文人造园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建筑学活动,它和今天那种设计建成就掉头不管的建筑与城市建造不同,园子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物。造园者、住园者是和园子一起成长演进的,如自然事物般兴衰起伏。对于今天的城市与建筑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
【点晴法】
袁枚的造园特别本土,特别具有精神性,它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建筑,匠气重,缺乏神韵。造园也如做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保持一颗平静从容的心,以一种淡泊的心态来面对纷纭的世事,不为外物所左右,不迷失自己,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
经典人物卡3. 陆 游
【旧档案】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常见点:爱国;风骨)
【常见段】
泡久了的茶,有着淡淡的清香,但又有丝丝的醇厚。如此矛盾的综合体,不正是你坎坷一生的爱国之旅?戎马之上,你意气风发、热血报国,爽朗的笑声回荡沙场;探营帐中,你愁容皱眉,领土的丧失使你彻夜未眠……即使不在官场,你一生仍以诗文为武器,书写抗敌御海、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爱国之心老而弥坚。你忠愤蟠郁,浑成老健,一首《观长安城图》道出了你多少的辛酸?你风神超迈,一曲《长歌行》逸气横秋:你庄浪患肆、忧愤难抑。
——一考生《轮回边缘读陆游》
【新典故】
“猫奴”陆游
在我们的记忆中,诗人陆游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志士,也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高雅文士,更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的痴情公子。然而,最让人意外的,爱国诗人陆游竟被冠以“大宋第一猫奴”的头衔,吸猫成瘾,在他笔下写猫的诗,足足有12首。由于家中老鼠猖獗,屡屡毁坏自己的爱书,陆游忍无可忍,开始“下聘”养猫。宋人养貓,要用“聘”:亲戚、朋友、邻居哪家的母猫生了小猫,你想养一只,就要准备一份“聘礼”,上门“礼聘”回来。“聘礼”通常是一包红糖,或者一袋子盐,或者一尾鱼,用柳条穿着,而陆游则用了当时非常贵重的“盐”。解决了鼠患,陆游猛然发现,原来猫这么好吸,于是与猫为伴的岁月静好开始了。
在陆游的观念中,猫就如一名家庭成员,而并非一只宠物畜牲。那首著名的“执鼠无功元不劾,一箪鱼饭以时来。看君终日常安卧,何事纷纷去又回?”完完全全道出了一名猫奴的心情。
【点晴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很多时候忙忙碌碌的就过去了。我们总会听见很多人抱怨:生活毫无乐趣,活着没有意义……我们不曾关注的是,在生活与工作交替中,一件件事情去了又来,心情曲线随之变化,那同样是我们生活中的乐趣:开心的时候大声笑,伤心的时候大声哭,疲倦的时候尽情睡,心情平淡的时候可以抬头看看周围,或许你会在其中发现新鲜的东西。陆游虽一生奔走为国,但他的嗜猫成性,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猫和远方”。
技法巧提点
经典素材是经过岁月沉淀的智慧宝库,从素材角度看,经典素材确实很常见,若单纯引用做正面论证,难免会让人感到乏味,也不易写出新意。这时就需要我们对素材进行多角度开掘和精心加工,把握住经典素材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为原本被人们熟知的经典素材增添当代人的视角,进而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最终让结论映衬而出。
提点一:既要有“他人”,也要有“自己”。考生惯用第三人称陈述材料,而不涉及自己的主观感受,特别是对经典素材的使用,这种处理方式并不高明。作文里如果只有他人而没有自己,这样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请看一例:
每每独坐斗室,吟哦着陶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时,我的心会立即变得水晶般明净,充满了恬淡;每每在寒食端午,想到甘心自焚于烈火中的介子推与那正直盛年却投身汨罗的三闾大夫枯槁的身形时,我的心会猛然紧缩,任泪水在一阵阵刺骨的痛中注满眼眶;每每失意之时,瞥见案头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言时,我那濒临破碎的意志又会慢慢变得坚强起来……
把经典人物与自己的感受有机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强烈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有追求、能担当的青年的强烈的心声,丰富真挚的情感为文章增色不少。当我们贴近这些材料中的人物的心灵,用文字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材料就不再是冷冰冰的陈旧的印记,而是存在于生命长河的锦缎华彩,它们有质地、有光泽,它们有血有肉,它们有温度、有气质。
提点二:既要有“过去”,也要有“现在”。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经典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之人,不同时代读一定会有不同时代的领悟。再看一例: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而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孝不是“愚孝”,而是“本真的孝”。本真的“孝”是指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是平等的而非片面的,是正常的而非反常的。“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这种话放在现代社会来看一定是不入流、不合时宜的流后文化。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书中说:“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子女应尊重父母,接受他们合理的意愿和要求,父母也应该尊重子女,成为指导者、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
作者运用现代视角对经典故事《孔雀东南飞》进行分析,由此得出“孝不是‘愚孝,而是‘本真的孝”这么一个对“孝”的独特理解,使文章角度新颖,立意出众。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