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姣,梁振兴,李建维
(南宁市武鸣区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100)
目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使得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中风,又名卒中,其多因脑血管阻塞或者狭窄,导致脑局部缺血缺氧,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多发生突然[1]。中风发生后,临床治疗措施,侧重于对患者当前症状的改善,忽略了功能缺损的恢复。然而,多数中风患者,都会出现功能障碍,例如肢体功能障碍、偏瘫、思维能力缺失、吞咽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这些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中,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较为常见,其多是因占位效应导致的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核下性损害,真性球麻痹和双侧皮层脑干束损伤产生的假性球麻痹,其吞咽动作会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饮食、进水有明显障碍[2]。临床对于这类患者多采取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干预,但效果一般。壮医对于中风后吞咽困难障碍治疗以药线点灸疗法为主,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78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51~78(59.32±3.12)岁;病程7 d~1个月(22.34±1.34)d;按照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分级:Ⅱ级10例、Ⅲ级11例、Ⅳ级13例、Ⅴ级5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52~77(59.21±3.42)岁;病程7 d~1个月(22.12±1.23)d;按照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分级:Ⅱ级9例、Ⅲ级10例、Ⅳ级14例、Ⅴ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第6版《神经病学》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患者因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出现吞咽障碍,即饮水呛咳、软腭反射消失、咽反射减弱、舌肌运动困难但无萎缩。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诊断标准[4],颅脑CT证实为脑梗死,且经过对应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口舌斜,舌强言蹇,可伴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1.2.3 壮医诊断标准 符合《壮医内儿科学》中麻邦、风邦(偏瘫)的诊断标准[5],患者出现气血逆乱,血冲巧坞,巧坞功能失调,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1.3 纳入标准 ①患者既往无脑损伤疾病;②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与精神性疾病;③患者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明显的智力及意识障碍者;②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全;③患者或家属不愿意配合治疗。
1.5 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对症干预,予控制血压、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剂、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等药物治疗为主;同时,对患者制定常规针刺治疗(针刺患者患侧风池穴、完骨穴、翳风穴,廉泉刺向舌根部,口角歪斜、流涎加地仓透颊车,金津、玉液点刺)。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①取穴:脐内环穴、风府、廉泉、舌三针、天突、双侧风池、患侧合谷、患侧内关、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双侧足三里、双侧丰隆、双侧太冲等。②药线:采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生产的壮医药线2号线,其为以壮药药液进行浸泡的苎麻线,其直径为0.7 mm。③点灸:以拇指、食指来稳定线头的一端,约1~2 cm,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吹灭。将线头快速按压于患者的穴位之上,火灭即起为1壮。每个穴位点灸3壮,直到其皮肤出现潮红,且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即可,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
1.6 观察指标 以日本学者田俊夫提出的洼田饮水试验[6]来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患者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定等级:能顺利的1次将水咽下,则为Ⅰ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则为Ⅱ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则为Ⅲ级;分2次以下咽下,有呛咳,则为Ⅳ级;全量咽下较为困难,且频繁呛咳,则为Ⅴ级。
1.7 疗效标准(自拟)显效:吞咽障碍消失,洼田饮水试验中等级为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有明显的变化,洼田饮水试验中等级为Ⅱ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8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中风后吞咽困难为临床常见中风后遗症,属于中医学中“中风”“喉痹”“瘖痱”的范畴,咽喉为病症处,以痰浊瘀阻、咽喉开闭失司为病因。心主神明,心气通于舌;肝主疏泄,其经脉属肝,络胆,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脾主运化,其经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肾主骨生髓,经脉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经脉气血不运,将会影响舌咽功能。在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痰多易咯、痰黏难咯;或者喉咙中有痰鸣音,唾液难以下咽,饮食很容易滞留于咽喉[7]。从病理机制上分析,其为脾肾亏虚、痰湿内停。从壮医的角度来看,虚是发生中风的内因,其以气血偏衰,火路、龙路不通,从而三气难以同步,气血逆乱,血冲大脑,大脑功能失调,咽喉功能失调。因此,在治疗时,要强调“三道”畅通,打开“二路”。药线点灸疗法为壮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与病症对应的穴位,并且以火来促进灸线的药效发挥,能够促进气血恢复平衡[8]。给予药线点灸壮医脐内环穴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均衡;脾俞、胃俞、足三里健补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丰隆调理中气、降逆化痰;廉泉、舌三针、天突可使舌体脉络通畅、舌体得精血濡养、舌体运动灵活自如;风府、风池可以调理髓海、活血通络、醒脑开窍,改善咽喉部肌群的协调功能,促进吞咽动作的协调完成;合谷、太冲配内关能条达肝木、疏通三焦、畅通气机;同时,内关为八脉交会之一,药线点灸内关可调神开窍,促进气血运行,故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收效较好[9]。本研究表明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行选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