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宇,王岩
(1.锦州医科大学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放射线科;2.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盘锦 124010)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减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成为老年人发生骨折事件的危险病因之一。骨密度即单位体积骨量。通过监测骨量的变化,来发现、诊断、治疗、预防骨质疏松及其导致的骨折、致残的发生。目前,国际社会用于检测骨密度的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定量CT扫描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1]。前者使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测量骨密度,虽然具有操作简单、辐射低等优势,但由于它会受到腰椎骨质增生、腹主动脉钙化、患者体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影响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而定量CT是在普通CT扫描时,加上QCT校正体模,通过QCT PRO工作站后处理,不仅避免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并对松质骨和皮质骨进行区分,精确获得腰椎松质骨的单位体积骨量,以此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2-4],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度。故本研究应用QCT测量中老年人群腰椎骨密度,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骨密度的差异,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参考依据。
收集于本院进行腰椎QCT检查的患者,排除曾发生骨折或进行腰椎手术、患有恶性肿瘤、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并且测量前1 w内未使用过碘造影剂的患者,共入组433例,其中男335例,女98例,年龄45~93岁,平均年龄(55.3±9.0)岁,按照年龄分段标准,分为4组,中年男性组275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2.5±4.0)岁;老年男性组60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2.2±9.5)岁;中年女性组86例,年龄45~59岁,平均(50.5±3.7)岁;老年女性组12例,年龄63~77岁,平均年龄(69.6±5.6)岁。按照骨密度诊断标准,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269例,平均年龄(52.4±6.5)岁;骨量减低组137例,平均年龄(57.9±9.9)岁;骨质疏松组27例,平均年龄(70.8±12.4)岁。
1.2.1 QCT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机、美国Mindways公司的QCT固体体模和QCT pro骨密度分析工作站。扫描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于CT扫描床,双手上举并抱头,将校正体模平行于脊柱长轴放置在腰骶椎下部,体模与被检查者尽量贴紧,同时进行扫描。扫描范围:根据腰椎侧位定位像,包括腰1至腰5椎体。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床高148 cm,SFOV 500 mm,层厚1 mm,标准算法重建。扫描数据传至Mindways公司QCT pro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1.2.2 骨密度测量
在工作站,使用软件的3D测量模式进行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测量,ROI层厚9 mm,尽量避开增生、硬化、骨岛、骨皮质、各椎小关节以及椎后静脉入口处骨小梁缺少区,一般选择腰1、2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选取不同感兴趣区测量每个腰椎体骨密度值3次,计算平均骨密度。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关于(ISCD)QCT诊断标准:骨密度< 80 mg/cm3为骨质疏松,80~120 mg/cm3为低骨量,> 120 mg/cm3为正常[5-6]。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腰椎BMD值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中年女性BMD明显高于老年女性(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年男性BMD明显高于老年男性(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中年男性BMD低于中年女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男性BMD高于老年女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腰椎骨密度的比较(mg/cm3、QCT)
表2 不同性别相同年龄组腰椎骨密度的比较(mg/cm3、QCT)
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骨量正常组3组间年龄、骨密度之间两两比较,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的年龄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的骨密度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对腰椎BMD与年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腰椎BMD与所有受检人群的年龄呈成负相关(r=-0.680,P<0.05),见图1。
表3 3组间不同年龄及骨密度的比较
图1 受检人群腰椎BMD与年龄关系散点图
骨质疏松症是单位体积骨骼中的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骼的正常负载功能减弱,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7]。目前比较受国际认可的骨质疏松检查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和定量CT(QCT)。但由于DXA的空间分辨力较差,因此会影响到骨质疏松检测及诊断的准确性[8]。QCT是在常规使用 CT机基础上,加上一个人体模型校准,消除机源性误差,将 CT扫描测量得到的CT值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转化为真正的物理密度值,从而获得单位体积内的真正的骨密度值,明显增加了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率,减少了假阴性的诊断[9]。
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破骨细胞活性高于成骨细胞,继而导致骨代谢处于低下状态,使骨生成能力下降,骨量减少[8]385-388;老年人钙盐流失较多,而大多数老年人群缺乏对此的了解,日常补充量相对不足,外加运动人群量减少,更加速了钙盐的流失,这与本研究中腰椎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的结果相一致,老年男性骨密度低于中年男性,老年女性骨密度低于中年女性。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激素代谢水平也发生改变,变化比较明显的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生成减少,雌激素可以抑制骨吸收,减少骨盐丢失,促进骨细胞生物矿化,同时雌激素参与调控骨内微环境,参与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活动[10]。因此,老年女性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与相同年龄段的男性相比,骨密度较低,这与本研究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低于老年男性的结果相一致。既往研究发现,40~49岁、50~59岁中年男性骨密度均值低于相同年龄组的女性[11-13],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中年男、女性骨密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时间所限,所测量腰椎仅有腰1、腰2椎体,同时多数患者没有完整的随访记录,需要长期跟踪随访,及时补充复查结果及疗效分析情况等。
综上所述,年龄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存在负相关,通常年龄越大,骨密度越低。另外由于女性激素水平的改变,老年女性骨密度低于老年男性。为了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骨量减少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应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骨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