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风险概率评分表在预防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中的应用

2021-03-15 09:01马红利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年5期
关键词:评分表危组围术

李 珊,马红利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30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疼痛共同构成了五大生命体征。保持体温恒定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体温异常可引起代谢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1]。围术期任何时间发生的非计划的对机体有害的体温下降,核心体温低于36 ℃(96.8 °F),但不包括治疗下降或计划性的低体温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IPH)[2]。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临床普及,围术期患者体温管理已成为ERAS临床路径中的重要环节[3]。2016年AORN《低体温预防》指南中就提出了术前进行围术期低体温的评估,而到2019年AORN《低体温预防》指南中相应内容更新为建议应该对全部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术前评估,可见术前低体温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但目前临床并没有常规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低体温风险评估[4],故对围术期温度管理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被动和/或主动保温措施。为了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在本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及麻醉医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常规应用Predictors评分表对应的低体温预测风险模型计算APP对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该评分表是基于我国全身麻醉患者围术期低体温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建立的患者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在APP中输入患者相关参数,即可得到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风险概率[1]。现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本科室2019年3月年龄≥18岁的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352例作为对照组,重新按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黄宇光教授团队制订的低体温风险概率评分表(又称Predictors评分表)对应的低体温预测风险模型计算APP评估IPH发生概率[3]。选取本科室2019年4月年龄≥18岁的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32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同样方法评估IPH发生概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依据IPH发生概率进行分组,IPH发生概率90%~100%者为极高危组,80%~<90%者为高危组,70%~<80%者为中危组,<70%者为低危组。观察组320例患者中极高危组12例,高危组78例,中危组129例,低危组101例;对照组352例患者中极高危组13例,高危组83例,中危组122例,低危组134例。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无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别等)并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预防IPH的护理方法,统计各风险组患者IPH发生情况。

1.2.2观察组 (1)质量改进措施制订。由护士长、专职责任组长及麻醉师制订培训制度及防止各风险组患者发生IPH的质量改进流程。本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定期对本科室护士进行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掌握术前使用Predictors评分表对应的低体温预测风险模型计算APP进行风险评估,再根据术前风险评估分组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流程及护理措施并记录评估表等。明确质控组内成员分工,护士长和专职责任组长实时记录实施情况,定期组织小组讨论会议,根据质量实施情况进行效果评价。(2)护理方法及护理流程。本科室自2019年4月开始,对年龄≥18岁的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巡回护士在术前1 d到患者所在科室进行术前访视,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式、手术体位等手术相关情况。向患者讲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签署研究项目知情同意书。在Predictors评分表对应的低体温预测风险模型计算APP中输入患者相关实际数据计算得出患者IPH发生概率并进行分组。根据评估分组情况有针对性确立预期目标、制订护理计划,采取合适的体温监测技术及干预措施,以降低发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风险。例如,对于有IPH发生风险的患者,在麻醉诱导之前使用充气式加温毯等设备进行体温保护,给予至少15 min预加温;如果患者术前体温<36 ℃,应尽快实施主动加温;患者术前体温≥36 ℃,也应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至少20 min主动体温保护措施[4];术中皮肤表面主动升温推荐使用压力暖风毯,同时再辅以被动隔离的保温措施,以维持患者正常核心温度[5]。术中输注>2 000 mL的液体及冷藏血制品需使用输液加温仪加温至37 ℃再输注[6];患者核心温度≥36 ℃才能转入麻醉恢复室或重症监护病房,若患者核心体温<36 ℃,需采用主动加温直到>36 ℃。如实在评估表记录采取何种护理措施及IPH的发生情况,如有发生按医疗不良事件处理流程进行上报。

1.3评价指标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风险组IPH的发生率,评价术前应用Predictors评分表对应的低体温预测风险模型计算APP评估其IPH发生概率在预防患者IPH中的临床作用。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的IPH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的IPH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风险组IPH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 论

随着高新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质量管理基础上强调了治疗过程中各个实施环节的质量控制,护理工作的难度及风险也逐渐增高。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等)、全身麻醉、手术室的低温环境、皮肤的过多暴露及术中输注大量常温静脉液体或冷藏血制品等原因,在不做相关保温处理情况下,会使50%~70%的手术患者发生IPH[7]。2015年北京地区的报道数据为39%[8],YI等[9]在2017年全国部分地区横断面的调查报道IPH总体发生率为44.5%,客观而言,目前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现象仍较为常见。低体温会使机体组织器官新陈代谢降低过度,从而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围术期全程保持患者核心体温正常可减少手术相关感染和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缩短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等,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0-13]。当然,IPH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的重视,POVEDA VDE等[14]研究显示,围术期低体温是可以预防的,且护士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发现,术前使用Predictors评分表对应的低体温预测风险模型计算APP对年龄≥18岁的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进行IPH风险级别程度的识别,再根据风险评估分组情况制订规范的流程,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尤其是对高风险患者加强体温的监测达到了解动态体温的目的,及时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被动保温及主动加温的干预措施,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4,15]。能达到有效降低各风险组IPH的发生率,保证手术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黄宇光教授团队制订的Predictors评分表对应的低体温预测风险模型计算APP的科学性及临床实用性。通过评估表如实记录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及IPH发生情况,以便术后追踪及定期组织小组讨论会议进行效果评价,为围术期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从而总体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在我国目前尚缺乏规范化预防IPH流程的情况下,本科室护士使用Predictors评分表对应的低体温预测风险模型计算APP科学评估IPH发生的风险程度,同时对各风险患者采取规范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提高了本科室护理人员对IPH防护的重视程度及临床实践过程中个性化的防护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并提高了本科室护理人员临床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临床实践中发生IPH的风险因素差别很大,如恶病质、烧伤、甲状腺功能减退及皮质肾上腺功能不全影响的患者会增加IPH的发生率[16],但是该评分量表中未能明确指示,对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评分表危组围术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本年度谁是冠军
血液相关标志物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改良GRACE评分表在急诊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新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起重机械的区别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