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动与静”的关系及处理

2021-03-15 04:42陈志帅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休止符动静律动

陈志帅

本文从钢琴演奏的角度阐释钢琴演奏中动与静的表现,诠释钢琴演奏之动静处理与艺术升华的密切联系,将演奏者在舞台上创造动静平衡、表达音乐作品灵魂的演奏过程呈现给观众。

一、钢琴演奏中动与静之体现

钢琴演奏中的动与静,笔者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肢体语言所呈现出的视觉上的动与静,如演奏中抬举、挥动、停顿等;另一方面是从演奏者弹奏的音乐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听觉上的动与静,如声响、声音的持续、无声、休止、停静等。把动静融合到一起,可达到琴人合一的演奏境界。正如美国著名钢琴家、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on)所说:“音乐不仅要有声音,身体上还要有所动作,钢琴音乐中高超的身体技能富有戏剧效果,身体技能在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1)Charles Rosen. Piano Notes, The World of the Pianist. New York: Free Press, 2002.

(一)演奏者弹奏之动与静

1.肢体语言与体态律动

西方表演理论中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强调在乐曲的表演过程中,身体随着节律而动、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演奏当中。(2)Michael Mark, Patrice Madura.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Fourth Edition. Schirmer Cengage Learning, 2014. p98.钢琴演奏融入达尔克罗滋体系中的体态律动(Eurhythmics)(3)John R.Stevens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he Future Jaque-Dalcroze Education LLC. Institute For Jaque-Dalcroze Education Press,2014.可以有效提升演奏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演奏激昂热烈的音乐时身体部位要运用幅度较大的动作,演奏柔和宁静的音乐时身体部位则要结合幅度较小的动作。乐曲中需要演奏出浑厚宏亮的声响时,只用手指单薄的力量奏不出宏伟的音响效果,必须运用和借助小臂、大臂、肩膀以及上半身的力量,同时结合并协调抬举、挥动、舒展、起落等肢体语言动作来完成力量的传导。

例如,演奏过程中身体结合运用“抛物线式”的挥动、跨越、缓冲等动作,弹奏音乐从很强到很弱的声响、从激烈到安静的情绪转变、从高音区到低音区的跨度距离。演奏者通过腰、臀、腿和双脚的肌肉力量来支撑、调节身体的重心,身体的律动要协调、统一呼吸跟随的节拍、节奏、速度和力度。同时结合上半身的力量带动肩、大臂、小臂展开“抛物线式”的挥动动作。乐句、乐段之间的衔接、呼吸也都应该与肢体的动作相结合,从而形成紧密的内部与外部链接。演奏的激情以挥洒的动作表现,手指移动音域的距离以跨越的动作展现,音响强弱戏剧性的转变以缓冲落下的动作呈现。

肢体语言与音乐的律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然地、连贯地、协调地同步进行。与此同时因人而异,对演奏动作幅度的大小、空间和力度的控制要把握在适合的范围内。演奏时手臂的挥动能够给身体带来有效的协调性和放松性,也能够产生力量聚集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手腕与手指的配合与协调,僵硬的手腕是演奏不出柔和、圆润、富有弹性的声音,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手指运动的灵活性。钢琴演奏中融合体态律动能够有效地帮助演奏者从拘谨僵硬的身体姿势中解放出来,使演奏者对音乐敏感度有所加强,使身体和音乐表达的亲密关系得到展现。(4)魏陶影:《沉浸式体态律动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中国音乐》2019年第6期,第147页。

2.呼吸、节奏与音乐的律动

“音乐是代替语言文字抒发与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的过程往往是吐纳相继的,说话需要呼吸,音乐亦然。”(5)王召远:《浅谈古典音乐中“呼吸”的构成及其作用》,《当代音乐》2018年第1期,第144页。节奏是音乐三大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其类型丰富且充满动态,其它两个要素包括旋律与和声。节奏不但见于钢琴作品,也见于演奏者演奏过程中的生理活动,如呼吸、吸气、吐纳、运动等器官有规律的自然的起伏律动。“节奏的律动是有规律的节奏形态的连续运动,带来的是生命的脉动,是演奏者平衡、驾驭整首乐曲的关键。”(6)陈丹:《钢琴演奏的张力及其表现方法》,《乐府新声》2011年第2期,第217页。当演奏者融入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并通过对音乐演绎的二度创作来表达审美对象时,所表现的节奏律动如果吻合、符合生理上的自然节奏规律,演奏者就会充满着愉悦与和谐的体会与感受。否则,则相反,且会引起感觉的失调甚至导致美感的破坏。因此,节奏既是主观与客观又是心理和生理的协调统一。钢琴演奏者将内心的思想与情感通过音乐与节奏律动的方式和表现渠道传递给听众,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体验到音乐的思想情感与深刻内涵并与此同时引起共鸣。

3.视觉之动与听觉之动

视觉之动和听觉之动是指听众通过视觉看到钢琴表演者在舞台上演奏时的动态,通过听觉听到表演者弹奏出的声响、声音在时间流动中产生的动感。音乐与人都客观地存在于时间运动中,人对音乐的体会、感受、思想、认知和情感有一个过程且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在音乐的流动性和连续性中得以体现。演奏者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声音在运动过程中而产生、形成、刻画的。因此音乐的形象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生动且不断变化发展的,它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在整个演奏“动”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经过不断变化发展到结束,音乐所唤起听众的感情与联想和音乐形象的发展过程是同时进行的。钢琴演奏过程中,声音运动形成的音乐形象与听众思想感情深化发展的过程适应、同步、一致。与此同时,弹奏过程中当听众全神贯注地听到声音、节奏的运动时,运动机体如呼吸、循环系统、肌肉等会发生动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会引起情绪上和精神上的转变,因此这一系列的“动”的变化过程,即音乐所具备的动感特征能够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以及触及内心深处的感受。

(二)音乐作品演绎之动与静

1.作品的意境理解

纵观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理性,强调追求形式、体裁和内容的平衡协调;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传递。作为钢琴演奏者,准确理解、掌握和表现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意境至关重要。

谱例1 贝多芬《奏鸣曲》作品五十七号(第11—14小节)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热情”第一乐章,主题动机中休止符与描写“命运敲响声”的三连音在非常弱(pp)的声响中依次奏响(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三连音主题动机创造手法一致,见谱例1),表现出紧张、不安的情绪,并随着声响在有声与无声的渐慢(poco ritardando)中增加了阴森恐怖的气氛。休止符在音乐中的停顿仿佛预示着战斗即将打响的前兆,无声之静的渐慢处理要与音符弹奏的渐慢速度协调一致,内心的音乐不要停歇,拍子仍在流动。休止不意味着情绪上的松懈,而是静止状态中精神高度集中,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

2. 作品表现的性格特征

各个时期作曲家的性格特点、个人风格以及创作技法、写作织体都有区别,这就要求演奏者对于不同性格特征的音乐作品,在演奏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出相应的动静弹奏处理。

谱例2 舒曼《狂欢节》第七首《妖艳的女子》(第1—5小节)

《妖艳的女子》描写的是一位妖艳的女子迈着轻浮的步子在狂欢节舞会上卖弄风情。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休止符与小连音交替进行的演奏,使节奏轻盈并恰到好处地比拟女子轻浮挑逗的跳跃动作。乐曲中的十六分休止符正好是这一跳跃性动作的体现,因此在演奏时,运用手腕轻巧、迅速地抬起这一动与静交替的动作来表现。

谱例3 舒曼《狂欢节》第九首《蝴蝶》(第17—21小节)

舒曼《狂欢节》第九首《蝴蝶》同样运用了此类创作手法,弹奏时运用幅度较小的动作迅速抬起手腕空出有休止符的地方,休止符与音符快速不断地交替弹奏,生动地描绘了蝴蝶在空中轻盈的舞姿。

二、钢琴演奏中动静把握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动与静的处理决定作品的韵律控制和对作品思想的准确把握;动与静也是演奏者情感表达的手段,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把控乐曲演奏的速度

演奏者在演奏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时,采取动或者静的方式,关系到对作品风格特征的准确演绎,影响到乐曲演奏的速度,例如维也纳乐派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时不能时快时慢,整体上速度要稳定、匀称、统一。对于渐快、渐慢、渐强、减弱等处理及修饰要十分谨慎小心地运用,比如说Rubato(节奏自由伸缩),不能像演奏浪漫派作品那样演奏处理古典主义的自由节奏,不能过分夸张、修饰,必须在适当的尺度范围内进行节奏的动、静、快、慢等弹奏处理。

(二)诠释音乐作品的特性

音乐作品所体现出的音乐特性和表现的情绪、形象、意境、内容,需要演奏者运用动与静的演奏技巧诠释。例如歌唱性强、速度较慢、表现抒情类的乐曲,需要流动中的静止;节奏鲜明、速度轻快、表现活泼生动类的乐曲,需要运动中的跳跃;庄严有力、激情澎湃、情感浓厚、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乐曲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蕴含内在力量的运动。

(三)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及情绪

音乐中的强、弱、缓、急犹如人们说话时的抑、扬、顿、挫,或温柔,或安静,或激情,或愤慨,对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如宁静的、歌唱的、欢快的、激昂的、优美的、坚定的、生动的、悲愤的、庄严的、虔诚的、诙谐的等等,演奏者需要用动与静的合理变换在演奏中准确地表现出来。

(四)协调钢琴演奏者的律动与呼吸

钢琴弹奏时,演奏者的律动及呼吸对作品的理解、意境的表达、乐曲的条理性、层次感、连贯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动与静的准确运用,能够使演奏者跟随着音乐的律动进行呼吸节奏的调整,演奏者身心与演奏的作品步调协调一致,恰到好处的呼吸节奏推动着音乐的发展变化。

三、钢琴演奏中丰富多样的动静处理

“音乐艺术是乐声流动与静止的艺术,音乐对静的追求一方面体现着静美的力量,一方面也以静衬托,比照出流动的音响及其内在之美。”(7)郑锦扬:《论乐中之静》,《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第63页。钢琴演奏中无时无刻都在处理既对立又统一,具有辩证关系的各种因素,即音乐中的快与慢、强与弱、刚与柔、高与低、响与轻、动与静等,笔者根据自身弹奏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种表现动静的弹奏方式。

(一)钢琴演奏中表现动与静的形式

1.以速度显动静

通过钢琴演奏速度的快与慢、疾与缓的对比,体现出音乐的动与静。演奏中速度的快与慢变化丰富,层次多样,从极端地缓慢(Larghissimo)、最缓板(Largo)、缓板(Lento)、甚缓板(Larghetto)、慢板(Adagio)、行板(Andante)、中板(Moderato)、到稍快板(Allegretto)、快板(Allegro)、活泼的快板(Vivace)、急板(Presto)、最急板(Prestissimo)等等。以中速(moderato)为划分界限,速度越快就越增强动感,反之,速度越慢越富于静感。比如像夜曲、小夜曲、船歌、摇篮曲、萨拉班德舞曲,演奏速度则多是慢速,偏缓的动率使其音乐演奏表现出平静的意境;而圆舞曲、塔兰泰拉舞曲、技巧性练习曲、波尔卡舞曲,演奏速度则多是快速、急速,使音乐表现出热烈的气氛。

2.以力度显动静

通过钢琴演奏力度的重与轻、强与弱的对比,体现出音乐的动与静。演奏中力度的大小,由极端弱(pppp)、非常弱(ppp)、很弱(pp)、弱(p)、中弱(mp)到中强(mf)、强(f)、很强(ff)、非常强(fff)、极端强(ffff)。从声响物理振动的角度来说,弹奏声响越轻,音乐显得越远、越静;弹奏声响越强,则音乐变得更加接近动态、更加有动感。

3.以和声进行显动静

和声进行是指在调性音乐中,具有纵向结构的和弦之间在音乐(和声)横向运动状态中的链接及功能关系与音响色彩。和弦以和声方式进行,从不协和到协和,不稳定到稳定。当不稳定和弦解决到相对,或完全稳定的和弦上时,音乐调性色彩上不安、难受、紧张的“动”就会得到舒缓、放松、稳定的“静”。因此,和声进行的过程中,音乐总是不断地从不协和、不稳定的“动”趋向于解决到协和、稳定的“静”的和声属性上,使其从充满紧张调性色彩的“动”进行到具备舒缓稳定调性色彩的“静”。从众多音乐内部运动来观察发现,在外部协和的音响内部中镶嵌着大量的、尖锐的、丰富的、隐藏的不协和音响与和声,例如大、小二度,大、小七度,三全音,它们通常以经过音或装饰音等和声外音的形式出现。然而正是这种协和与不协和的矛盾冲突、鲜明对比、紧张解决使其成为推动音乐前进发展的最强劲的内部动力。

4.以音色显动静

触键的方式和技术直接改变音色。触键技术是弹奏钢琴的核心技术之一,手指触键的力度、速度、方向、部位能够引起音色的变化。柔和的音色使琴弦振动频率缓慢,听觉上显得更加安静,适合表现宁静的意境;明亮的音色使琴弦振动频率更快,听觉上显得更有动感,宜于表现欢快的气氛。

5.以情感显动静

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表现出激昂、热烈、兴奋、激越等情绪即为音乐与情感之“动”的体现;而平静、宁静、平和、安详等情绪则是“静”的呈现。

(二)动静之静是钢琴演奏的艺术升华

音符与休止符都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它是作曲家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与创作手法,也是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用动与静表达乐曲感情和展现音乐意境的重要手段。

1.休止符作为“气”体现钢琴演奏动静之静

气,通常是指气息、呼吸以及气息与呼吸的融会贯通。音乐中的乐句段落、组织结构、强弱起伏、抑扬顿挫都由每一个“呼吸”组成。音乐中因有呼吸而使其富有生命力。贯气,指的是在乐曲的演奏中达到气息贯通。具体表现是在准备并达到乐曲高潮的过程中,以及达到的瞬间,提起“丹田之气”,暂时“停止呼吸”,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音乐的高潮点上,待高潮过后,缓缓把气吐出,以适应高潮后音乐的下降、消退,或松弛。(8)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121页。

谱例4 李斯特《唐璜的回忆》(第55—56小节)

李斯特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谱例4)中,音乐在激烈、急速的飞奔中推向高潮,直到弹奏出最强的(ff)和弦时,休止符的出现瞬间凝固、停住了戏剧性的演奏,使之前紧张的情绪和一直憋住的劲顷刻间得到释放。这时弹奏表现休止符最恰当的方式就是结合贯气以赋予音乐的平衡性。在休止无声的过程中,把之前憋住的劲和气缓缓地吐出,控制好吐纳的速度,慢慢地把气息放下来。听众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休止之静释放出之前积累在心里的紧张的、激烈的情绪,从而产生并得到动与静的平衡性。

钢琴演奏是大脑皮层与神经的高度集中、支配和控制的活动。演奏时身体要放松,气要放下来、沉下来,即所谓的心静气沉。与此同时在放松中又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弹奏准备,即强大的内力,随时准备爆发的力量。而这种准备恰好是放松中的内力。由此可见钢琴演奏中保持张力与心静气沉具有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2.动与静之“韵”使钢琴演奏艺术得以升华

“‘韵’是音乐风格的外部特征,通过对音乐的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品高味隽,余韵无穷。”(9)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331页。“韵”本身指音响的流动,但同时强调音响是波状的流动。(10)魏新民:《波动状态:人类最理想的韵味表现形式》,《黄钟》2008年第3期,第167页。而声音的传播方式恰好是通过波的振动形式进行且一直持续到振动消失。“韵”与“音”在这一属性上具有相同的特点。在演奏轻柔、飘幻的音乐段落时,当有休止符出现,音乐进入到无声的静寂,“韵”之意境通过乐曲静止得以体现。

谱例5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三首(第44—47小节)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三首(谱例5)音乐以柔和的声响演奏到第三小节,停歇在右手的单音——十六分音符上,接着休止符的出现使音乐进入到无声的静寂,“韵”之意境在乐曲的休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休止符出现之前,右手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单音(即单线条横向曲线上的动感)弹奏后,声音余音的波动(即在振动中逐渐消失的声波)在休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境。此刻演奏者不用在休止的无声之静中做任何特殊的艺术处理,其本身即为艺术处理:休止符无声状态中的余音振动既是有声(动),有声既是休止本身的无声(静);无声中蕴含着声波的振动(动),有声的余音存在于休止符中(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统一、动静融合,达到平衡之静的境界。此绝妙的意境,使听众品味无穷。

3.“留白”的创作手法用静体现音乐的空间感

“留白”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书画创作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技法,运用“空白”为体裁展现出美之另一番意象。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也同样具备通过“休止”“空拍”“无声”来表现出“留白”的意境的特点。“中国艺术讲究’气韵生动’,在音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气韵”是一定要由留白来表现的。”(11)邓捷:《小议音乐中的“留白”之美》,《时代文学》2010年第18期,第215页。恰好音乐中的“留白”也是需要通过休止的弹奏处理和演绎来实现并呈现“美”之意象的极高境界。钢琴家利夫奥韦·安兹涅斯曾指出:

晚期的舒伯特在乐曲创作中一向采用留白的手法来表达乐章中调性和气氛转变的倾向,他的音乐充满生活的酸甜苦辣,似乎早已看透尘世,到达了生命的彼岸。(12)唐若甫、庞曦:《让音乐充满幽默感和惊喜——利夫·奥韦·安兹涅斯专访》,《音乐爱好者》2005年第4期,第9—10页。

安兹涅斯认为音乐演奏中的“留白”非常重要,通常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音乐消逝的那一瞬间。

谱例6 舒伯特《奏鸣曲》作品九百六十号(第6—11小节)

如谱例6所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晚期最后一首第二十一号(D960)的演奏中,开始部分音乐以很弱(pp)的声音力度和缓慢的速度静静地、幻想式地流动着,当延长休止符出现时,音乐立即进入了“留白”中的深思,在无声的空间里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休止无声的静使听众产生的空间感,唤起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与期盼,好比一切思绪都停留在、凝固在音乐宁静的空间里。此时的“无声胜有声”与“空白”所折射出的极静的意境与消散的声音、微微的呼吸、音乐的意象无形地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空间美的体现,是精神与情感的升华。正所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4.行为艺术是平衡静的极端表现方式

美国现代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创作的钢琴作品《4分33秒》是他最著名的一首完全无声的“乐曲”。作曲家通过这首作品传达给听众其深层的寓意,即世界上绝对的无声是不存在的,声音无处不在。当听众认真聆听该曲所表现的无声之静时,在所谓“安静”的音乐厅里他们永远都能听到身处周围的环境所带来的任何声音。

《4分33秒》乐谱没有任何音符,只有休止符和“沉默”这一标记,是一首名副其实的不用“弹奏”的钢琴曲。“演奏”过程中包括了所处环境发出的一切声音,例如听众的咳嗽声,不满的抱怨声,窃窃私语地讲话声,在座椅上焦虑地等待时晃来晃去发出的椅子声,怀着愤怒的情绪离音乐厅的走动声等等。而这些通常被定义为影响“欣赏音乐”、干扰“聆听音乐”的声响、杂声,都在此时此刻成为了音乐的一部分。该作品创下了音乐作品中最长休止的世界记录,总时长为4分33秒,一共包括三个乐章。钢琴家在“演奏”这首无声的作品的过程中,不用在琴键上弹奏任何音符,只需要坐在钢琴面前“表演”休止符。由此可见该作品对休止符——动静平衡之静的演绎具有行为艺术的表现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钢琴演奏中的动与静,应该是带有情感色彩与想象意境的动作融合,而不应该是纯粹为了动而动,为了静而静的机械式动作。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将乐谱里的思想内容通过声音的方式,演奏传达给听众,听众再通过听到的声音,声响来想象画面,转化情感和进行内心的活动。在对音乐诠释的过程中,钢琴演奏者的思想、理解和意识即是他/她的审美意象,听众通过声音的传达而反映出的画面,情感和内心的活动则是他们的审美意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听众通过演奏者的动静控制达致平衡之静的意境。

结 语

钢琴演奏的音乐作品多数都是表现动与静的矛盾、交流、斗争、依赖、互动。在音乐流动过程中,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钢琴演奏在声音、旋律、和声以及时间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停留、前进,在动静这一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永远推动、促进音乐的发展。但控制动静而最终达到动静平衡之静,带领听众进入灵魂之静的境界,是任何一个钢琴演奏者都努力去实现的目标。正如黑格尔所言:

艺术的意图恰恰就是描绘或表现人类生活的和谐——“灵魂的宁静”,这一完整性与和谐是人的生命最深切地关注的东西,我们在宗教和哲学——以及艺术——里一定会意识到,它们是我们生存的目标。(13)张璐倩:《黑格尔论艺术理想及其音乐实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06页。

由此可见,黑格尔对于理想音乐的审美评判标准也是建立在动静平衡的和谐之美。这也恰好折射出钢琴演奏中动静平衡之静的美学寓意,理想的钢琴表演在弹奏动静中,将动静平衡之静,作为钢琴弹奏的最终目标。

钢琴演奏者应该永远记住,控制动静,在动静平衡之处,弹奏出“灵魂的安静”。无论是表现狂风暴雨之后或惊涛骇浪之间,最后,音乐总要归于灵魂的安静。钢琴家在演奏中,无论把动作表现得多么热烈、滂湃,如果不能最后归回到动静平衡的灵魂之静,则表演就是失败的。

猜你喜欢
休止符动静律动
初探雨林
和谐律动
微·视界
音止意不止,声断情不断
音止意不止 声断情不断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画说乐理(二)
球场揽胜 原汁原味 动静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