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登,赖习华,刘首记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用于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1-4]。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腔镜手术逐渐被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作为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手术术野清晰,不易损伤周围组织[5]。本研究采用LC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观察了治疗效果及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OT)和血管活性肠肽(v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的变化,旨在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普外科就诊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36~58岁,平均年龄为(47.8±5.1)岁;病程1~8年,平均为(4.6±1.0)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29 kg/m2,平均为(26.7±1.4)kg/m2。符合《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6]的诊断标准。胆结石直径为2.5~16.8 mm,平均为(10.2±2.1)mm。排除标准:①合并肝癌或肝硬化;②存在手术禁忌证;③存在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④具有严重的过敏史;⑤患有严重的血液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系统疾病;⑥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⑦精神严重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和胆结石直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气管插管麻醉。在对照组,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于右肋缘下行5 cm的切口,逐层切开腹壁,分离组织,暴露术野,解剖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离断并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切除胆囊,止血、逐层缝合,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在观察组,行LC治疗。于脐孔下缘作切口,置入Veres腹针,建立CO2气腹,置入腹腔镜,探查胆囊、胆总管和胆囊三角,在内镜监视下在腋前线、脐周、腹正中剑突下方右侧2 cm入针,解剖Calot三角区,用电凝钩分离胆囊管、血管,处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在剑突下穿刺,将胆囊切除并取出,完成操作后释放气腹,止血、逐层缝合,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
1.3 血清学检测 采用ELISA法[7]测定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GAS、MOT和VIP水平(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和术后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在术后3 d,观察组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术后3 d,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两组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在术后3 d,观察组血清GAS和MOT水平显著高于,而血清VI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随访,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2 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表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比较
由传统开腹手术改进而来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能够缩小手术创面,避免发生感染,但该手术术野狭小,在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8-11]。
研究[12,13]证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通过在腹腔镜下进行胆囊切除,相对于传统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视野更加开阔,有助于手术医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患处病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进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有学者[14]指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手术操作中不易造成医源性胃肠壁、大网膜、腹膜等损伤,有效避免术中出现大出血,在手术过程中通过采用可吸收夹夹闭胆囊动脉,可彻底止血,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本研究结果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明显改善手术相关指标,及早结束手术。进一步研究安全性发现,在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在于传统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暴露的面积还是较大,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密闭的空间内进行,有助于减少体内脏器的暴露,避免细菌入侵[15],从而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关文献[16,17]指出,手术本身会造成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肝胆功能受损,引起患者机体出现炎症反应,而CRP、IL-6、TNF-ɑ作为炎症因子,其血清水平可反映手术组织的损伤程度,主要体现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血清CRP、IL-6、TNF-ɑ水平呈异常升高趋势。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后3 d,观察组血清TBIL、GGT、AST、ALT、CRP、IL-6、TNF-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理念,手术过程中仅通过一个小的入镜切口和两个或三个端口切口进行,较传统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操作中不易损伤组织[17],对肝胆功能损伤较轻,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故引发的炎症反应较轻。此外,研究[18]发现,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损伤。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后3 d,观察组患者血清GAS和MO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VI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密闭的腹腔内进行,能够有效避免患者胃肠道长期暴露,加上手术切口小,便于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19,20]。因此,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对胃肠道损伤较小,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