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密芬 苏凤娟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个基本策略,主要用于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通常情况下, 译者可根据文本性质、翻译目的、目标群体、交际目的的不同,针对性采用。外训工作属于外事交流活动,是向受训人员展示中国风貌、促进我方与外方友好关系的窗口。它涉及中国文化以及受训人员各国的文化。外训课堂翻译也因此成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产生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译员应尽己所能利用好中国现有的文化优势,在中文浸入式的学习环境下,多釆用异化,也可适当采用“零翻译”,让受训学员尽量靠近译员,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归化;异化;外训;零翻译;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杨密芬(1982-),女,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军政基础系翻译室翻译,研究方向:教学与翻译;苏凤娟(1987-),女,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军政基础系翻译室助理翻译,研究方向:教学与翻译。
【基金项目】2020年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军政基础系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基于文化和价值观的《中国国情军情》课程建设研究”。
一、引言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大基本策略,是“直译”和“意译”在文学、文化和政治层面的延伸, 主要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时使用。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在西方起源于古罗马时期所论及的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直译)和 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意译)。1818 年,德国哲学家 Schleier Macher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有两种翻译策略:“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 him”(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和“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 him”(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近读者),前者即可理解为“异化”,后者可理解为“归化”。对这两种策略优劣的讨论由来已久,但随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都在努力发展自我,宣传自己的文化,倾向于多应用“异化”法。有人认为,“异化”法会使得语言佶屈聱牙, 但我们不应该低估读者的接受能力,他们不会只是被动吸收熟悉的东西,也随时准备去接受新鲜事物。
二、外训课堂翻译的特点
外训工作属于外事交流活动,是展示中国风貌、促进我方与外方友好关系的窗口。它涉及中国文化以及受训人员各国的文化。外训课堂翻译也因此成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存在着文化因素不可译现象,面临着文化冲突的可能。
首先,一般外训教学翻译有两种课型:译员主讲型和译员随堂翻译型。对于前者,译员为主讲教员,在授课内容、课堂活动的组织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在后者课型中,译员需要与主讲教员配合,尊重主讲教员,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中,更要遵循“信”的原则,在授课内容和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发挥空间受限。无论哪种课型,在文化类课程中,都需要译员使用英语介绍传播中国文化,其中,介绍传播中国文化是目的,英语知识达成目的的工具。
其次,外训学员普遍年龄偏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口音各异。在中国交流时间普遍较短,来华伊始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基本不会说汉语。英语也并非他们的母语,使用英语主要是为学习、工作方便。因此,他们因为语言而受英语思维的影响尚小,此时若能配合他们来华后开展的汉语学习,在课堂翻译上多釆用异化或者“零翻译”策略,再辅以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应该更易于他们接受中国文化。
再次,在译员主讲的通识类外训课程的课堂翻译中,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戏曲、中国传统服饰、主要城市、中国茶文化)、中国国情、中国民族音乐鉴赏等,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名称表达、习语表达等,使得这类课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绝好机会。
三、文化差异的存在
人类文化具有相似性,使得文化的载体——语言具有了翻译互通的可能性,这是翻译的理论基础。但除了共性之外,文化的差异使得语言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
以饮食文化为例,受训学员包括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按照《古兰经》要求,穆斯林不能饮酒,而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未曾缺席。“百礼之会,无酒不成”。在介绍中国酒文化时需注意文化差异,避免引起穆斯林学员反感。再比如,不同文化对“猪”和“猪肉”“狗”和“狗肉”“蝙蝠”和“蝙蝠肉”理解不同。對于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东西可以偶尔吃,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容易产生文化冲突。
四、翻译策略的选用
在外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翻译中,会涉及很多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词汇,需要视情况针对性采取翻译策略。
1.在翻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文化负载词汇时,需要使用异化加注释的译法,兼顾含义表达与文化传播。在随堂翻译的过程中遇到“太极拳”“八段锦”“连襟”等中国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的词汇,在随堂翻译伊始,“太极拳”被翻译成了Shadow Boxing,被学员误认为是像拳击(boxing)一样的拳法。后来,釆用了“Tai Chi”,附带解释。不过,附加注释固然能够完整表达文化和意义,但注释过多则会显得很烦琐,这一点需要注意。在介绍中国古典舞蹈时,遇到类似“兰花指”“小五花”“双晃手”和“出手亮相”的表达时,也可运用异化加注释的翻译手段,同时配合身体姿态形象展示。
2.在翻译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事物时,可以考虑“零翻译”。 “零翻译”是邱懋如在《可译性及零翻译》中引入的,是指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零翻译”包含两个意思:原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原文的词语。比如,饺子、阴阳、风水、旗袍、古筝、气功等,就可以釆用“零翻译”策略,直接翻译成jiaozi、yinyang、fengshui、qipao、guzheng和qigong。
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越来越广,为了切合当前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大语境,在翻译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时,可以考虑“零翻译”策略。这是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话语体系融合的必要做法。
3.在翻译已经约定俗称的中国关键词时,本着文化传播的目的,应釆用约定俗称的译法,无论其采用了归化、异化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比如“中国梦”(Chinese Dream)、“一带一路”(the Belt & Road Initiative)、美丽中国(Beautiful China)、平安中国(Peaceful China Initiative)、人与自然和谐共生(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健康中国(Healthy China Initiative)、中国力量(the Chinese strength)、留白增绿(land vacated and reclaimed for greening)、散乱污(small unlicensed and polluting businesses)、民有所呼我有所应(stay responsive to the call of the people)、街乡吹哨,部门报到(respond to whistles)、和平丝绸之路(Silk Road of Peace)、中国道路(the Chinese Road)、民心相通(strengthened people-to-people ties)等。
同时,译员应当关注中国译协、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等业内组织和机构不定期发布的中国关键词统一译法,遵守业内行规,自觉使用官方统一译法,促进中国话语体系的较快建立和完善。
4.习语是民族文化之精髓,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意义。在翻译习语时,应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同时,将其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习语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格言(sayings)、俚语(slangs)、典故(allusions)、歇后语(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行话(jargon)等。习语的构成与之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所以,习语的翻译其实包括两个部分:翻译语言加阐释文化。翻译习语时,应最大程度保留源语文化,同时应将其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
比如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指再聪明能干的家庭主妇,没米也做不出饭来,即再有能力的人,如果缺少必要的条件,做事也很难成功。《圣经》里面有“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的说法,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相近。这时,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源语文化,应尽量使用归化策略,可翻译为“Even the clea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而不是简单套用“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汉语里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同理,为最大程度保留源语文化,建议不要懒译,翻译为“time tries all”,而是尽量翻译为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time reveals a persons'heart”。还有,英语中有“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因为Newcastle本是煤炭产地,肯定不缺煤。既然如此,还往Newcastle送煤,会让人感到多此一举,因此该短语暗含多此一举的意思。但在翻译汉语的“多此一举”时,如果套用“carry coals to Newcastle”,鉴于外训学员的英语水平,则会加重他们的理解负担,完全可以译为“an unnecessary move”。中国文化崇尚龙凤,中国家长常常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就是希望儿女成功,可以意译,但这样容易造成中国文化意味的消失,課堂上,完全可以按照字面直译,将文化因素翻译出来,附加注释。
总之,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要时刻考虑其是否有利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输出。只要能以一种外训学员能够接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输出汉语和中国文化,就是成功的。
五、结语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本身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对于外训学员而言,在受训过程中,他们始终处于一个中文浸入式学习环境中,译员应该抓住机会,在课堂翻译的过程中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能异化的地方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可适当釆用“零翻译”,尽可能让学员靠近自己,靠近中华文化,从而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化或“零翻译”策略不适用的地方,可结合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与交际目的, 使受训学员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能够理解、认同,进而在归国之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播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342-345.
[2]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27.
[3]邱能生,邱晓琴.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处理探微[J].上海翻译,2019(1):51-56,95.
357850033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