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孙古丽·玉苏普,侯建,陈建成
摘要:目前提“速”到提“质”的转变是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创新型人力资本则是推动区域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测评区域发展质量,同时将城市化异质门槛纳入研究框架并构建动态门槛模型,进而实证研究我国在不同城市化水平上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发展质量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发展质量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化异质效应下,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质量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处较低水平的城市化不利于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并超过其门槛临界值时,有利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合理分布及其创造力作用的发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区域发展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创新型人力资本;城市化;区域发展质量;动态面板门槛模型
DOI:10.16315/j.stm.2021.05.002
中图分类号: F 124
文献标志码: J
Research on the heterogeneous threshold effect of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on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UERSUNGULI Yusupu,HOU Jian,CHEN Jian-c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peed” to “quality” i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is the key facto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rings the heterogeneous threshold of urbanization into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constructs a dynamic threshold model, and then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role of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at different urbanization levels in China on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till at a low level on the whole.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 of urbanization, there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quality, that is, urbanization at a low level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quality; However, with the rising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exceeding its threshol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and the exertion of its creative role, which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Keywords: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urbaniz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quality;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正如索爾特斯等[1]所言,如今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变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不同领域,其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方面之一是区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不断得以丰富与拓展,有关“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崭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思与重要举动陆续被提出并推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列为国家未来一段时间坚持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此外,十四五规划也将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上述说明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正在进一步推进,更是突出区域发展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实现各区域的更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是当前区域协调发展主题中的应有之义,更是我国整体经济质量跃升的内涵所在。
在此背景下,各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正在持续加快。不难发现创新开始在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助力。创新型人力资本恰恰作为“创新”这一概念的承载者及运用者,将人才与创新完美结合为一体,成为推动有形和无形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2]。另外,其在知识经济中的主要任务是在非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不同寻常的思想,以便更高效地完成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养与有效配置,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因素。
同时,城市化作为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变量和衡量我国现代化程度的象征性指标而受到学界的密切关注。它是指从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逐步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过程[3],其核心目标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它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4],具体而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5]。即城市化基于科技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服务业的繁荣程度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从而间接作用于区域发展质量。于此城市化大背景下,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影响路径是怎样的?如何在城市化的异质作用下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驱动区域发展质量?此问题的答案将有利于拓展学界对城市化与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区域发展质量关系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及时重视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制度建设,培育出能够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本,快速缩小我国区域间以及我国与世界科技创新水平的差距,从而顺利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1文献综述
Nelson等[6]认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是指能够使得市场从非均衡状态回到均衡状态的非常能力,而且是具有社会稀缺的一种创新能力。其创新型(创造性技能、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方法)是指主体在应对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产生不寻常的想法,拒绝传统的思维方式,而迅速有效地进行智力突破,并创造出一种新质的独特产品[7]。决定其创造力的基本因素不仅是流动性、创造性、建构性等个人素质,而且还包括特定领域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对人格的认识[8]。此外,根据其能力的不同,彭伟辉[7]则将异质性创新型人力资本根据其创造新事物方式分为两类,即渐进式与突破式创新人力资本,并提出其在具体的投资风险程度、创新方式与要素禀赋以及回报周期特征方面有所不同。以存量来看,目前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存在着存量低、分布不平衡等鲜明特点。
区域发展质量主要指该区域内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质量水平,包括但不仅限于经济、人文、教育、科技、人民生活、环境、产业结构、政策制度等多个维度。中国各区域发展的趋势来看,2006—2019年东西部发展差异一步步逐渐减少,而南北发展差异则呈现逐步增大态势,另一方面,东西部间单向发展不平衡的总体格局渐渐演变为东西与南北间双向发展不平衡的格局[9]。由此可见,区域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其质量的高低不可用单一指标来衡量,而是由多个反映区域发展质量水平的多项相关变量来综合考察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总体水平的关系[10]。因而,学者们研究以不同的指标体系来测度并评价各区域发展质量。从区域发展质量测评与现状相关文献来看,大部分学者由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资源能源等基本因素中的几项组合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张超等[11]基于这些基本因素加入公共服务与人民生活2个因素。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侯建等[12]结合区位熵概念以创新、开放、协调和绿色以及共享等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出发点,从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经济发展质量、社会保障质量等多维度衡量区域发展质量。
进一步深读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影响方面文献发现,Popiel等[13]、王士红[14]认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增长,是破解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实现区域经济由要素投入型增长向创新创造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有研究发现互联网时代创新型人力资本累积推动当地网络商业经济发展,然而网络商业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本需求量尚有待被满足[15];以不同区域为研究范围的研究当中,Elzbieta[16]以波兰的波美拉尼亚地区为例研究发现以创新型人才为主体的供给要素决定着区域人均GDP的提高,并指出该地区通过创新模式的升级,成功地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其成功转型的部分原因是该地区的具体创新政策和有利于创新的机构的活动;Nodari等[17]亦基于创新理论以南加州为例研究发现保健系统里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影响了当地医疗机构的动态,有助于該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绩效增长;韩静等[18]、刘悦等[19]分别以安徽和山东省为例研究得出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对应省区发展的结论,并认为政府持续做好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建设工作更加有助于其促进作用的增强。
本文研究可能从以下2点对此方面现有研究进行改进和完善。其一,现有研究对于区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往往从经济发展质量的单方面或某几方面探讨,缺乏综合系统性。区域整体发展质量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还应包括投入产出的效率、基础设施与人民生活保障、产业结构的布局、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区域分享经济的强化速率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质量。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质量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一味追求区域经济增长数量的上升达不到区域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因此,本文扩展区域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范围(纳入制度质量),使得所包含内容比较全面,更符合区域协调发展动态要求,有利于区域发展质量的更加客观评价。其二,有关创新型人力资本和区域发展质量的现有文献大多仅限于创新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普遍忽视了城市化对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区域之间发展的异质空间联动效应,并且已有文献聚焦于京津冀及长三角等发达地区,针对中西北地区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全局性和省际区域差异性。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出各省份区域发展质量,并把城市化纳入影响机理框架之中,以探析城市化异质门槛作用下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质量二者之间的联系,更为整体把握其发展趋势及具体内在影响机制。
2区域发展质量评价
通过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的相关文献分析,科学评估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质量,为决策者提供重新审视二者现况与形势的新视角,对构建独特、有效、合理与全面的提升区域发展质量的路径、驱动力及政策设计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认为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支撑,科学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培养与运用决策有助于促进区域的健康与高质量发展,应将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养以及分布优化作为工作重点,增强我国高发展质量的核心区域对其周边区域辐射带动的作用,从而最终顺利实现全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大目标。此过程中,区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是区域发展相关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据和指标权重是影响综合评价水平的关键一环。因此,本文借鉴上述侯建等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在经济发展质量、民生发展质量、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等4个维度的基础之上加入制度环境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具体指标选取,从上文所提到的五个维度总共选取14项三级指标纳入指标体系之中。其中,除了恩格尔系数、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之外均为正向指标。相关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学统计年鉴》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及各省区统计年鉴,结合数据完整性与指标的一致化,选定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其中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因数据缺失严重未纳入样本)作为本文主要考察对象。基本指标,如表1所示。
2.2区域发展质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为了提高综合评价的质量,本研究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指标权重,旨在注重结果的精确度,减少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复杂、分散以及评价数据不对称、偏离正态分布严重、逻辑性差等问题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并根据评价矩阵不进行一致性检验而是直接求解指标权重进行比较和排序,提高主观评价的逻辑准确性。全国区域发展质量均值为0.033 3,各省区2009—2018年发展质量平均值,如图1所示(红色水平线为全国2009—2018年间平均发展质量水平)。
由图1可知,排名前5个省区依次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与北京,而倒数5个省区则是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及贵州。上述省区发展质量指标中权重较大的5项指标2009—2018年平均数据,如图2所示,北京与上海第二产业于GDP占比、科技支出于GDP占比、生活垃圾清运量、恩格尔系数以及人均废水排放量均比广东低。此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多因素联结。比如,以主导产业体系来讲,鉴于雾霾污染的治理政策北京、上海多个产业迁移,工业不断迁出,产业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经济发展速率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以前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向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低下而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因此整体发展质量仍有待提高。广东总体发展质量最高,可能原因为广东在“十三五”时期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称,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首位,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形,此大程度上助力提升了广东省区域发展质量。而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虽然本身自然资源与地下能源丰富,但由于缺少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力量其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低,引致其整体发展质量未显著快速增长。
从发展质量的趋势来看,2009—2013年除江西、山东、湖南等中部南方省份外大部分省发展质量持续增长,此况可能原因是2009年开始国务院陆续发布多项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若干意见等文件,类似政策性文件一般具有发布到落实的延缓行与实施后的时效性,即后期就会出现瓶颈期,因此到2014年发展质量呈现普遍低下;2015年发展改革委新颁布关于《国家级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加强国家级区域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使得大部分省发展质量又大幅度提升,而东北地区出现下降情况,如黑龙江、吉林与辽宁等等;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中低速度经济增长时期,2016—2018年整体上保持连续小幅度增长状态,而江苏、广东、福建、安徽等东部几省发展质量发生小幅下降,如表2所示。总体来讲,当前区域发展质量距中央区域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本来就高,但是其增长速度已明显低下,中部西部地区正在提速增长,充分展现其未来发展潜力。
3研究模型构建
3.1门槛模型
由于中国不同区域间城市化程度不同存在异质性,因此需要先对城市化异质效应阈值差异进行样本检验。在类似时间序列门限回归分析方面文献来看,汉森[20]首次介绍了包含个体固定效应的静态平衡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模型,主要是以残差平方和最小化为条件确定门限值,并检验门限值的显著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觀设定结构突变点的偏误。然而,在此模型当中解释变量中不能包含内生解释变量,无法扩展应用领域。另外,需要关注的点是,我国区域发展质量是一个持续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因此为了检验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发展质量的城市化非线性异质门槛效应,采用改进的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可以更为有效地反映区域发展质量的前期依赖性以及动态变化的重要特征。目前有多种动态门槛模型,一般都采用Blundell等[21]提出的系统GMM估计法对分区间的斜率系数进行动态估计,差分掉因变量滞后项,有效完善传统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无法反映样本对象动态变化或滞后效应的缺陷。其中比较成熟的动态门槛模型有Seo等[22]的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及Kremer等[23]的动态面板门槛回归。因此本文借鉴Seo等回归模型来构建不同城市化水平门槛下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区域发展质量的动态门槛特征模型,同时将不同省区城市化异质门槛要素与创新型人力资本和区域发展质量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之中,并比较分析其中深层次存在的非线性动态关联。即在含有内生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模型中,利用简化型对内生变量进行处理,再用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对参数进行估计,根据搜寻到的门限值将回归模型区分为多个区间,根据门限划分的区间将其他样本值进行归类,回归后比较不同区间系数的变化。
本文以区域发展质量(QRD)为被解释变量,创新型人力资本(IHC)为核心解释变量,城市化(URB)为门槛变量,教育支出占比(EDU)、产业结构(IS)、环境规制即环境治理投资额占比(ENV)以及有效发明专利量(PAT)为控制因素。设定面板门槛模型(以单一门槛为例)详细如下:
按一般假设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质量的函数关系:
QRDit=f(IHCit)。(1)
考虑到上述控制因素的影响:
QRDit=θ+α1IHCit+α2ISit+α3EDUit+α4ENVit+α5PATit+β1IHCitI(URBit≤γ)+β2IHCitI
(URBit>γ)+μi+νt+εit。(2)
考虑控制因素以及时滞影响的最后(以单一门槛为例)表达式为
QRDit=θ+α1QRDit-1+α1IHCit+α2ISit+α3EDUit+α4ENVit+α5PATit+β1IHCitI(URBit≤γ)+β2IHCitI(URBit>γ)+μi+νt+εit。(3)
其中:QRDit-1为其滞后项,γ为变量门槛值,μi为个体的特定效应,vt为时间的特定效应,εit是随机干扰项,I(x)为指示函数。由于不同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数量级差别较大,所以统一取对数进行分析,详细变量解释见变量与数据部分。
3.2变量与数据
通过文献研究可发现,区域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而创造新的信息和新知识开始在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同时,促进区域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创新,即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区域间有效配置对于区域发展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相关变量测算数据来源解释如下:
被解释变量:以区域发展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以经过第2章上述步骤精密计算得到的我国各省区2008年2017年间发展质量来代表。
解释变量: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指标,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通过直接利用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相关指标衡量或者计算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如张根明等[24]则根据“人力资本存量等于劳动力数量与平均人力资本之积”的思路,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平均人力资本的替代指标,加权折算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虽然该做法考虑到了高学历人才权重分配问题,使得人才层次更加详尽具体,但针对性不强问题依旧存在,王玉燕等[25]也认为这些衡量指标较为笼统、针对性不强,且考虑到平均人力资本行业层面的数据不全,利用研究与开发(R&D)人员与区域从业人员的比重来代表创新型人力资本,故本文借鉴其作法。
门槛变量: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的领域较广,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地理布局等多个方面[2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被一步步推快,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21年10月的63.89%,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乡融合度显著提高,新型城镇化更是稳健推进中[27]。本文以城市化为视角,并以区域城镇化比重来代表,在此动态的城市化大环境异质效应之下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影响。
控制变量:引入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衡量)、教育投资(教育支出与GDP比值)、有效发明专利量以及环境规制(环境治理投资额于GDP占比)等,以弱化模型设定偏误保证数据可行性。其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及各省区统计年鉴,上述所提指标样本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4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城市化异质效应检验
4.1门槛效应检验
首先检验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由门槛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单一门槛在1%水平之上显著,而双重门槛与三重门槛并不显著,得到的P值依次是 0.007、0.157和0.147。根据Hansen的门槛模型可知,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存在单重城市化门槛效应,且单一门槛估计值为0.850,如表4所示。
基于表4单重门槛模型估计的结果,城市化异质效应的单重门槛值为0.850,其门槛估计值于95%置信区间内,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因此将城市化样本可划分为2个不同区间,即较低城市化(小于等于0.850)与较高城市化(大于0.850)水平。30个省区的城市化水平根据此门槛值划分,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注:图中红色水平线为门槛值0.850)。
4.2动态门槛回归结果
根据门槛值划分不同区间,以上述一阶差分GMM估计法对分区间参数进行动态估计。进而以一阶差分估计法进行估计不同区间的斜率系数。在不同城市化水平下,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城市化门槛效应,如表6所示。在较低城市化水平下,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各省区城市化不断提高,其效应有所变化:其效应系数从负变为正,即可有效促进区域发展质量的提升。即城市化存在临界值,低于临界值的城市化水平抑制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均匀配置,以致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能有效推动区域发展质量;然而,城市化进一步得以提高并超过临界水平时,使得区域间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基本上均匀分布,从而区域发展质量得到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影响由显著负向变为不显著的正向,可判断其呈现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
其中,教育支出占比、环境治理投资额与有效发明专利量对此机理呈现正向作用。良好的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撑。根据区域自身发展需求,培养定向高等教育人才,并支持其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推动教育新发展格局进程,从而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为区域发展相关战略实施的协调服务能力;另外,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的今天,兼顾人类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节省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助于促使区域环境质量及总体发展质量的提升。产业结构则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所谓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的选择,一般保持稳定。结构单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节奏会较慢,就业及公民社保压力反而较大,而且长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和制度机制的影响大。因此其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产业引进和整体发展均需一个相应较长的过程。
模型结果稳健性方面,被解释变量滞后一阶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滞后二阶项不显著,表明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动态变化影响因素控制是非常必要的。进一步,由Hansen过度识别检验知,没有拒绝模型工具变量设定是合理的原假设。一阶自相关模型AR(1)、二阶自相关模型AR(2)检验拒绝“扰动项{eit}无自相关”的原假设,亦表明模型结果及采用一阶差分GMM比较合理和稳健。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5討论与分析
通常,城市化对于改善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养与分布不均问题进而促进区域发展质量具有比较重要作用。然而,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而言,本研究由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城市化单重门槛效应。具体而言,不同区域情境当中,较低程度城市化地区,创新型人力资对区域发展质量的抑制效应大于促进效应,而于高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则相反。
城市化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对人们收入的影响有所差异,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形成与培养也相应地受影响。处于低城市化水平范围的农村大部分居民受地域实际条件制约[28],而从事农产业,农户只能靠不集中、未规模化且产值本身就有限的农地。此情况下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人民平均收入及生活水平不见大涨,导致大多户没有足够的资本投资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教育,就算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学因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而直接选择当地低学历、低能力及低工资就业,虽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随着农村城镇化大工程的引领,农村也面向市场需求建设大型制造厂和服务行业类公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大转化,进而有效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起一定的调整作用[29]。如我国西北部,种植业方面从以前的各农户零散土地承包制走向规模化承包;养殖业方面建设大型养殖场,规范化、专业化进饲料、投喂、清理等一系列养殖操作,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肉品;以制造业而言,大多农村建设大型纺织厂、农产品加工厂、小型农业咨询服务中心等等,出现多个商业化经济中心;此外,高效利用不同成分土地加大林产品规模与养护强度。简而言之,不再是农户自给自足而是增大供给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增加自身收入,而后更有底气投资自身及孩子的教育,除了供孩子读好学校之外还参加好辅导班与兴趣培训班,使得孩子开阔知识面、提升各方面能力与发现某方面潜力。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离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因而用人单位对劳动力能力要求也会加大,有就业意愿者就业竞争增强,自然而然带动他们主动受教育学习的意识。因此高水平城市化增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可有效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形成及积累,进而驱动各方面创新促使区域发展质量提升。
第二,城市化过程当中变化最大的居住条件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分布起作用。由于追求便捷与安逸的生活是人的本性,城市化进程初期大部分高校毕业的创新型人才一般选择居住环境优异、交通快捷的城市就业。然而此况的普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不同区域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分布不均,即高城市化水平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高,而低水平地区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足,虽然可以以引进人才解决燃眉之急,但不能保证创新的质量与可持续性。随着中央与当地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城市化得到加快,今年我国所有贫困点完成脱贫,经济、人民生活及环境等整体质量得以肉眼可见的变化,各地区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当城市化以现有速度或更快速度推进,各区城市化水平之间不存在很大的差距,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就业选择不再大程度上受居住环境此指标限制而就业地多元化。此况有助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分布均匀化及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引入人才成本的降低,进一步促进政府对科技、教育、居民生活基础设施投资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整体发展质量的跃升。
整体上,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民生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环境质量、制度质量以及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来间接影响区域发展质量;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程度的高低会起异质门槛效应,其异质性通过影响创新型人力资本根本上的形成、积累及其分布而实现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不同作用方向。即城市化处于低水平时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能有效促使甚至抑制区域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然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跨过门槛水平之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形成与积累速度显著提升,且分布越来越均匀化,从而促进国内各区域技术进步,并推进经济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上升、环境与制度质量提升以及自然资源利用合理化与高效化,成为促进区域整体发展质量的重要源泉。此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影响为正向的,区域发展质量随之提高而得以有效提升。
6结论与启示
6.1主要结论
作为社会发展象征性指标的城市化在不同水平区位上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影响机理中起到的异质性作用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从区域发展理论与现实需求出发,深入分析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质量现状和态势,客观准确刻画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及城市化于其中的门槛效应。研究结论概括如下:依据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发展质量排名来看虽然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均有较大提升空间,而且各区域发展趋势并未一致化,即东部整体发展质量最高,西部最低,中部处于中等水平;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质量的机理存在城市化显著异质效应:城市化处于低水平时不能有效促使甚至抑制区域发展质量提升;然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跨过门槛水平之后,区域发展质量也随着提高,即存在非线性相关性;相同情况下,教育支出占比、环境治理投资额与有效发明专利量对上述机理中的区域发展质量呈现正向作用,而产业结构则表现出负效应。
6.2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如何促进城市化以及有效配置创新型人力资本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推进城市化以各区域自身优势为立足点的同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各区精准识别当前既有的優势资源与产业,确定自身是符合重点发展哪个行业,定位精准、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发展;其次正确认识其弱可模仿性、创新型、时空性、发展性、差异性及产业关联性等明显特征,并于区域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要素流动,结合其他地区不同方面特色,能互补的进行互补,互相合作营造和谐良好的经营与投资环境,联合带动多个区城市化跃升。
2)继续助推各区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结构升级。创新作为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对区域发展进程具有举足轻重之意义。科技创新的有效促进,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财政扶持与强制性管理,支持核心产业、弱势产业的科研项目,同时还要控制产业规模、对外开放度等硬性指标;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银行等金融信贷机构为科技产业、合并联合的优势企业科研资金方面给予足够支持,以增进科研进程提升产业体系整体供给量,引领高技术产业结构升级,因而使其于创新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3)改善地方用人制度机制。用人制度上,需要灵活运用,但不可急转弯,需要把握好其科学性、时效性与精准度,注重提质增效、合理适度、真真落地与对标对表,为区域高质量和高水平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为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面对危机时,做到正确识变与科学应变以及主动求变,做好用人制度方面的应对策略,就能够于风险中创造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合理利用的大机遇;用人制度设立过程中始终制度秉持科学精神,注重把握科学用人规律,大力鼓舞区域自主创新,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而力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参考文献:
[1]SOLTES V,STOFKOVA K R,LENKO F.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gions in the context of security[J].SHS Web of Conferences,2020,74:04026.
[2]XU Y,LI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and inter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panel data model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20,365:112381.
[3]何文舉.城市化质量的系统评价:基于湖南省的实证检验[J].区域经济评论,2014(5):137.
[4]赵爽,李春艳.城市化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J].税务与经济,2018(4):28.
[5]赵爽,李春艳.城市化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7(2):89.
[6]RICHARD R N,EDMUND S P.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l diffusion,and economic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6(1/2):69.
[7]POSNOVA Т В.The role of creative human capital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J].Modern Economics,2019,14(1):232.
[8]POSNOVA T V.Creative human capital as factor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conomy[J].Economic Scope,2019(141):1.
[9]曾刚,胡森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21,41(10):42.
[10]王立平,鲍鹏程.中国的城镇化推进与区域创新:来自卫星灯光数据的经验证据[J].技术经济,2021,40(7):11.
[11]张超,钟昌标,蒋天颖,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9):15.
[12]侯建,董雨,陈建成.雾霾污染、环境规制与区域高质量发展[J].环境经济研究,2020,5(3):37.
[13]POPIEL I,JABON′SKA M. European Union regional polic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area of innov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50:1213.
[14]王士红.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7(8):124.
[15]孙晓梅,林波.互联网时代创新型人力资本培育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6):66.
[16]ELZ·BIETA W S.The successful transition to a 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 path of a less-developed region[J].Growth and Change,2018,49(3):569.
[17]NODARI C H,OLEA P M,DORION E,et al.Innovations in primary care management:A Brazilian experience[J].World Review of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2,8(2):165.
[18]韩静,杨力,谷月.创新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管理观察,2019(21):91.
[19]刘悦,汪克亮,史利娟.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32.
[20]BRUCE E H.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 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2):1.
[21]BLUNDELL 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Economics Papers,1998,87(1):115.
[22]SEO C S,SHIN H K.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the five flavonoids in Melandrium firmum Rohrbach using HPLC-PDA[J].Planta Med,2016,81:1.
[23]KREMER S,BICK A,NAUTZ D.Inflation and growth:New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analysis[J].Empirical Economics,2013,44(2):861.
[24]张根明,陈才,曹裕,等.创新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存量与水平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3):131.
[25]王玉燕,王婉.GVC嵌入、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影响机制分析与效应检验[J].商业研究,2020(5):67.
[26]FRIEDMANN J.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ume,2006,30(2):440.
[27]王佳楠,姜静.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4):34.
[28]王芸.城镇化下西北地区移民乡镇经济发展路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4):245.
[29]吴振华.城市化、人力资本集聚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体制改革,2020(1):59.
[编辑:刘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