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华
2020 年发生了两件影响整个体验式应急教育行业发展的大事。一件是从2020 年初开始肆虐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另一件是《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分级分类标准》(以下简称北京标准)在首都北京实施。作为全国第一部给体验式公共安全教育场馆下定义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北京标准的实施将对后续北京体验场馆的建设、运营、管理起到规范引领作用,对其他省市的体验场馆建设运营管理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作者长期从事体验式应急教育实践研究的基层管理,并作为主要编写人参编了北京标准。在此,回顾我国体验式应急教育十几年来的坎坷发展历程,对北京标准实施后体验式应急场所的主要特点做简要说明,同时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体验式应急教育的发展提供工作思路。
20 世纪90 年代体验式防灾教育场馆在日本出现,发展至今,日本已拥有百座数千平方米体量的体验式防灾教育场馆。通过模拟灾害环境,结合互动训练,体验式安全教育形式比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人产生兴趣,并快速沉浸其中。这种新颖的安全教育形式为快速提升日本民众的整体安全意识以及应急技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体验式应急教育形式在21 世纪初传入我国,早期以科普展品的形式出现在科技馆,随后多个部门开始建设应急教育场馆,尝试将体验式应急教育运用到本系统的宣教工作中。
图1 朝阳公共安全馆逃生自救训练区
中国式体验应急教育场馆雏形是地方政府建设的公共安全馆。日式防灾教育馆只包含消防、自然灾害和急救3 个部分的体验内容,而在政府统一行政管理下需要对民众进行的公共安全教育门类更多。因此,在日式防灾馆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等扩展门类,形成了综合性更强的中国特色的体验式综合应急教育场所——公共安全教育馆,如图1 所示。
2005 年6 月,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是第一个中国式公共安全教育场馆。此后体验式安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虽然不乏亮点,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体验式场馆的出现并未快速掀起全民的安全技能学习热潮,由于下述原因,体验式安全教育开始了长达15 年的漫长摸索。
公共安全教育馆在日式防灾馆基础上增加了教育门类,没有成熟的综合体验馆案例作为参考,加上建馆前对体验式安全教育研究不够深入、功能定位比较模糊造成设计缺陷,致使体验馆建成即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事实上,以意识提升为主的“宣教馆”、以知识内容为主的“展览馆”和以实操训练为主的“体验馆”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成本差距巨大,如图2 所示。但是,至今这三种场馆并未在名称上做特性区分,仍被统称为“安全教育场所”。早期建设的体验馆更像是这三种场馆的混合体。
图2 不同类型场馆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建造成本分布示意图
原本设计时应对这三方面的建造成本占比提出明确要求。但事实上,大多数投资方并不了解这些差别也并未对各自的比例做出过要求。
由于互动体验设备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客观上造成建造者通过混淆概念获取巨大投资回报。最典型的就是把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视频设备当作互动体验设备大量混用,虽然这些技术打着“体验”旗号,但视觉体验并不能代替肢体实践的“肌肉记忆”。这种“体验馆”,看上去热热闹闹,科技感十足,实际上缺乏真正需要强化的训练环节,达不到体验式安全教育的目的。
建设方对体验式场所在推进民众应急能力提升中起到的作用存在认识偏差,主观夸大了体验馆在民众应急能力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事实上,民众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如图3 所示,体验馆的建设只是其中的一环。
图3 民众应急能力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示意图
目前,日本国民安全训练已经达到2 次/年的频度,单靠体验馆训练远远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训练量。实际上,大量的实际训练是在体验馆外完成的。以东京为例,辖区范围内共有3 家防灾馆和1 家消防博物馆,每年训练量不过40万人次而已,而东京都共有人口一千三百万,每年要完成的训练量约为三千万人次。这剩下的训练量是由两万六千名职业防灾训练讲师通过“五进”训练活动来完成的,防灾馆更多的是起到示范基地和区域训练统筹管理作用。
现在,我国真正以安全技能教育为职业的训练讲师寥寥无几,场馆自身的讲师严重不足,大量小型场馆几乎没有专职讲师。只靠一座体验馆解决整个地区的民众安全训练问题是不可能的。没有训练讲师的体验馆就像一座没有步兵驻守的炮楼一样,只能作为“摆设”。
另一方面,部门间盲目攀比建设大场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不考虑人口分布,盲目在远郊地区建设上万平方米体量的场馆,而不是在市区建设基础训练设施网络、培养训练讲师队伍。虽然耗费大量成本,却没有增加民众接触应急体验教育的机会。
体验馆“生不逢时”,整个社会对民众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一定规模的体验馆数量不足,而且建成的体验馆运营管理还跟不上。
21 世纪初期,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阶段,全社会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抓住机遇期快速创造经济价值,从管理部门到民间不太关注民众安全教育这种“守业”工具。
虽然在2008 年汶川地震之后出现过各行业部门主导的“圈地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数千个带有体验性质的安全教育馆,但绝大多数是300 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宣教馆,实际作用有限。全国2000 平方米以上的综合体验馆不超过30家。由于“重建轻养”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没有后续资金支持的场馆,除了在建成之时象征性开放以外其余时间大门紧闭,只有少量有固定运维经费的场馆能维持正常运营。
2018 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带动了体验场馆建设潮,但大多数“新”场馆仍沿用十几年前的建设思路,不断复制出1.0版本的“老”馆。北京标准在梳理总结十多年建设运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对中国体验式应急教育场馆重新进行了更细致的定义和描述,提出了以“场馆建设水平,运营管理水平,互动设备水平” 三个方面为考量方向,分成33个评价点进行评估,并给出评估的具体要求。按照此标准建设和运营的新场馆称为2.0 版体验馆。
那么,2.0 版体验馆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体验式教育场所是用来进行安全技能训练的设备和设施的总称。
北京标准明确规定体验馆是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要目的的设施。安全教育分为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教育三个递进教育阶段。我们可以将三个阶段通俗地理解成“喊口号、看视频、实操训练”。标语口号最好的载体是媒体,知识内容最好的载体是学校和网络,唯有实操训练需要通过运用训练设备去亲身实践才能完成(图4)。
所以体验式场馆的本质就是训练场,实操训练环节场地是整个馆体的主体,互动设备在设计成本中至少要达到50%的占比。
体验式应急教育的本质是为普通民众准备的综合性基础安全教育。
由于普通民众参与安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2.0版体验馆的教育内容需呈现“广而精”的特点。
图4 民众在体验馆中进行消防逃生结绳训练
图5 民众急救训练场景
从广度上讲,体验式应急教育至少应包含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急救技能、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人民防空、食品安全九个门类中六种训练内容,少于六个门类的场馆大多属于为深层次专项学习训练而准备的专项体验馆。
需要说明的是,体验内容的门类划分并不以部门职责来定。比如交通安全就包含海陆空各种交通工具的逃生内容,并不因航空、船务和陆路交通分属不同部门而分成不同的门类。再比如,不管是居家环境还是企业环境发生触电和高空跌落,都统归为生产安全门类,并不因事件发生地点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以说,跟民众相关的所有突发应急事件都可以归入上述九个门类。
体验式应急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救灾人员,而是为了培养在自保的基础上,普通人能力范围内的事件初期处置能力和简单救援能力。比如在急救技能门类中,只要求民众学习与救命相关的技能而不会像培训急救员一样学习很多延伸医疗知识,民众急救训练的场景如图5 所示。同时,体验式应急教育要和民众日常生活有很高的贴合度。比如在安全生产中,建筑安全环节侧重教授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突发高空坠物等事件的预防方法,而不是把如何安全搭建脚手架当作教学内容。
如同所有训练场馆一样,训练设施的建造水平是决定场馆整体水平的关键。而拥有专项互动训练设施才能称得上拥有相应门类的训练内容。
互动训练设施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可用“使用安全性”、“训练实效性”和“体验真实性”这三个标准来评判。同时,北京标准指出需要实操的科目,提出“不得以虚拟体验和观摩体验代替”、“不得以按键式问答、简单游戏、知识触屏、服装试穿等形式代替”、“不得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单视觉性穿戴设备代替”、“不能单纯以装修或视觉成像代替” 和“不得以电子娱乐设备代替”来规避五个常见的互动环节建设误区,将旧场馆中大部分“伪体验”环节清出互动体验设备的行列。北京标准还尝试对各门类中必备的训练环节和设备参数进行具体规定,以确保达到相应的训练效果。
2.0 版体验馆必须是有生命力的体验馆,一个体验馆的设备设施再怎么精良,运营和管理跟不上就谈不上有生命力。因此,北京标准对体验馆的运营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运营的基础是人。北京标准规定综合性体验馆必须拥有专职训练讲师,并对不同级别场馆的讲师基础数量和能力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将来规范讲师培训做准备。
一个有活力的场馆还需要有健康的组织架构。北京标准提出体验馆运营方应该是独立法人单位,有基础的人财物管理能力。那些没有运营资金支持,依靠其他单位托管、代管的场馆多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生存能力的“僵尸馆”。
安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预防性的储备教育,如何引导民众花费时间成本去学习可能一生都用不上的技能是推广安全教育的主要难题。这就需要我们主动贴近群众,以参与体验的形式反复提示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在民间形成基础的应急意识和安全训练兴趣,而后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应急技能学习。
图6 基层群众应急能力训练分层示意图
基层群众应急能力训练需要分层递进完成,如图6 所示,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升,这就要求体验场馆的运营者转变思想,主动出击,大量应用可移动式互动安全训练设备,让更多人接触到体验式安全训练,这样才能完成基础自救训练内容,让更多人进入体验场馆进行更深层次的安全技能学习,从而整体提升所在地区的基层群众应急能力。
新冠疫情的肆虐给全世界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体验式应急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来说可以用“短期不利,长期向好”来判断。
判断短期不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疫情造成整个世界经济状况急剧下滑,有限的经费被用于医疗、能源、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本就处于边缘地位的应急安全行业只能在近几年处于“缺血”状态。二是应急能力训练需要在线下完成,不能用线上知识教育替代,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对于线下集体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方对开展大规模的训练活动会更谨慎。疫情期间更适合利用移动式体验教育方式开展分散训练,图7 为移动式体验教育分散训练的场景。
长期向好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疫情给全世界人们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安全意识提升课,让人们普遍意识到个体应急意识的缺乏会极大地影响他人的生命安全。其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应急处置会越发依靠本地自身的处置能力,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的发展。最后,在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减少损失等同于创造价值”的观点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这些都有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图7 疫情防控期间移动式体验教育
虽然疫情带来的影响短期内会减缓体验式应急教育的发展速度,但是也给整个行业统一认识、提升自我、避免盲目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调整期。
建议有关部门在这一时期尽快出台相关标准,统一体验式应急场馆的建设思路和运营管理要求;统一体验馆的命名规则;健全民众应急能力教育体系。
放弃对“大体量”“特色”场馆的盲目追求,变“大规模集中训练”思路为“小规模多点分散训练”思路,将建设重点放在中型体验场馆和机动型互动体验站上,资金紧张的地区甚至可以从建立一支体验式移动训练队做起。
我国体验式安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标准的出台让这条路越来越清晰,北京正在以更高的标准改造现有场馆,以“专项场馆综合化,小型场馆移动化”为目标,提升场馆的体验能力和接待水平,打造北京人身边的安全训练设施网络。希望所有计划开展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人员认真阅读北京标准,并结合当地实际建设、运营、管理体验式安全教育场馆,建立、健全民众应急能力教育体系,以有效提高民众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简单救援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民众应急教育就像是在每个人身上种下的安全疫苗,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本地民众应急体验设施网络建设,逐渐提升民众安全技能训练量,才能树立起一道安全屏障,有效降低突发应急事件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