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及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2021-03-13 04:46迟娟田宏
城市与减灾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济损失防范措施省份

迟娟 田宏

引言

在过去30 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指数级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速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全球人口增加和自然灾害预防措施不当。我国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图1 为我国近20 年的自然灾害的损失情况(由于2008 年汶川8.0 级地震造成损失过大,为直观起见不包括2008 年数据)。近几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带来的经济损失有所增加,年均经济损失超过3000 亿元、年均死亡人数达到2226 人(不包括2008 年)。为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继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强灾害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

自然灾害概况

(一) 自然灾害的种类

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灾害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由气候直接引起的(热浪、寒潮、热带气旋、飓风、台风洪水、干旱等);与气候间接相关的(山体滑坡、雪崩、森林火灾、饥荒和流行病等);与气候无关的(地震、海啸、火山等)。我国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根据灾害的实际情况及灾情统计需要,将自然灾害分为旱灾、台风、雪灾和低温冷冻、风雹、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病虫害八种类型。

(二)全球自然灾害状况

图1 2000—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不包括2008年数据)

图2 全球1900—2015年各类型自然灾害频数统计图(单位:次)

根据国际紧急灾难数据库的数据,1900—2015 年全球自然灾害次数统计如图2。世界上90%的自然灾害是由洪水、热带气旋、地震、干旱引起的。这里的自然灾害至少要满足以下一点:①至少十人死亡;②100 人以上受灾;③启动国家应急响应;④呼吁国际救援。

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分析

(一)灾种空间分布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众多,不同的灾害类型存在着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2010—2018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利用ARCGIS 软件绘制的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如图3。

1.全球与天气有关的灾害起数占总数的90%、死亡人数占60%、受灾人口占98%,发生频率是地震和火山爆发的五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定义的八种自然灾害中,仅地震与气候条件无关,其余七种与气候有关的灾害根据2010—2018 年国家统计局灾情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对我国各类灾害对不同省份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受干旱影响严重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河北。

(2)受台风影响严重的省份依次为浙江、广东、福建、海南、湖南,东部沿海地区台风较为严重。

图3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图4 江西上饶市鄱阳县,多个村庄被淹没

(3)雪灾与低温冷冻造成受灾面积最多的省份是甘肃、湖北、山西。

(4)风雹造成灾害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最严重的省份是新疆、内蒙古和河北。

(5)滑坡次数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江西、四川;坍塌次数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江西、福建;泥石流次数最多的省份是江西、四川、甘肃。三种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省份为甘肃、四川、云南;死亡人数最多的省份为甘肃、四川、陕西;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份为甘肃、湖南、云南。

(6)东部农业病虫害的损失重于西部,所有林区均发生过病虫害,我国湖南、江西、山东、四川受病虫害较严重。

(7)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四川盆地、东北平原等地,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南部。洪涝是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最多也是我国7、8 月份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每年造成的受灾人口和农作物损失巨大(图4)。

针对上述灾害类型提出防范措施:

(1)加强对极端气候的监测和预警,增加气象网络和地面监测,建立极端气候监测网络和预警服务体系, 扩大获取预警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如鼓励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预警系统)。

(2)加强水文气象灾害风险识别和评估技术,建立特定的评估模型和应用程序产品,改进气候模型的校准和分辨率,编制水文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图。

(3)搭建科学家、决策者和社区之间,科研团体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基层人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理解,向公众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4)构建灾害风险综合管理模型,将灾害风险管理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构建灾害风险管理协调机制和法律制度,加强重大工程灾害风险应对能力建设。

2.通过统计地震对我国不同省份造成的损失可得出5.0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三个省份是新疆、云南、四川;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三个省份是四川、青海、云南;死亡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为青海、云南、四川;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三个省份为四川、云南、新疆。

地震防范措施可分为个人和国家两级防范,对此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1)个人防范措施。

合理放置固定家具、电器设备,检查家中天花板或地基裂缝,如有结构性缺陷的迹象应及时修补。教导家庭成员水电和煤气的正确使用,紧急服务电话的拨打和获取紧急信息的电台的使用。备好救灾物资,手电,便携式电池收音机和备用电池,急救箱,食物和水等,做好应对地震的准备。

(2)国家防范措施。

国家地震防范措施从建筑结构抗震和城市规划、地震保险、地震准备的公众教育方面进行防范。新建筑要考虑工程建设的场地条件,对于地震发生频率高省份已有的建筑进行耐震诊断,根据需要进行建筑物的抗震修复改造。建设抗震性能好的住宅是减少地震损失和伤亡最有效的方法。

此外政府和保险公司设置地震保险,采取强制投保措施和优惠政策,合理精算保险费率。根据每个地区人口密度和建筑结构等级、灾害区域划分等因素制定相应的保险费率,而不是用一刀切的方法。科学的精算保险费率能够提升投保率,促进地震保险业的成熟和灾害风险防范的最优发展。

图5 中国2009—2018年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空间分布图

(二)受灾人口空间分布

图6 2009—2018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省份经济总损失统计图

根据2009—2018 年国家统计局灾情统计数据绘制受灾人口空间分布图如图5,发现受灾人口最多的省份依次为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山东;因灾死亡人数最多的省份依次为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贵州。死亡人数最多的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省都在我国地形第一、二阶梯分界线,其余受灾严重的贵州、湖南、湖北省位于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处,山东省位于沿海地区受灾人口也较多。

(三)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

根据2009—2018 年国家统计局灾情统计数据,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份依次为四川、云南、湖南、广东、湖北等,各省经济总损失分布如图6。

由图5、图6 可以看出四川、云南、湖南、广东、湖北、甘肃这几个处在地形阶梯交汇处省份人口受灾较严重,同时经济损失也较大。此外广东、浙江、山东沿海地区受大气、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由于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受灾也十分严重。

1.阶梯交汇处的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省地形构造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地表起伏差距悬殊、地势呈阶梯递降,所以地震、泥石流、滑坡、坍塌发生频率较高。在阶梯交汇区域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泥石流、滑坡与急剧降水有关,建议采取集排水工程、城市规划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方案。将排水措施与生物防治措施相结合,通过修建护坡坝、抗滑桩、护岸坝、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防治。

(2)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区域划分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开发中,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暴露度,将土地利用审批提升到法律的层面,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列入城市基础建设中。

(3)做好灾害来临前的准备工作。全面排查整治隐患,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部门联动、科学会商研判,提高防灾避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好水库水电站安全运行、中小河流治理和在建工程安全管理、城镇排涝设施更新养护;抓好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突出快速响应和高效运转,提升抢险救灾的效率和效益。

2.台风是沿海地区最严重的灾害,由此带来巨浪、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灾害。广东和海南受台风影响严重,此外广东、浙江、山东洪涝灾害也比较严重。因此沿海地区灾害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建立地方性的灾害委员会。制订详细具体的防灾害计划,针对具体地点或地区、为每个城市量身定做,如可制定一系列建筑法规,以减少暴雨、台风造成的损失,洪水严重地区建立水坝或堤坝。

(2)建立和完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包括水文地质信息、历史灾害信息、历史气象信息和预测案例,并向公众开放,可通过互联网访问,有利于对灾害的预测。

(3)加强灾害预测与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合理预测灾害规模,评估经济损失,为资源利用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预测内容包括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和影响范围。

(4)控制人类的不良活动。控制地下水抽采量,建立地下水水位测量网络系统或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督,禁止在领海保护范围内和可能改变地形、地貌的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控制采砂和不合理施工。对于城市建设,建议在每个项目中都要监测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别从灾种、受灾人口、经济损失三个方面对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将八种灾害分为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和地震两类,得出每种灾害严重的省份并提出防范措施;从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分析中得出地形阶梯交汇处自然灾害较严重,经济损失也较大。此外沿海地区因多受台风、洪涝等灾害影响也造成了较大损失。为有效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对我国灾害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和支撑,我国应构建适合各灾种的灾害综合管理基本法,尽快制定防灾减灾基本法律体系,从整体上明确防灾减灾的责任、内容、对策,建立统一的监测、预报和应急救灾组织体系。

(二)加强自然灾害风险体制建设

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处理好防灾和救灾的关系,明确相关部门和地方各自的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各专业涉灾部门在理清职能的同时,也要加强信息的共享,避免管理脱节造成风险防范不及时或不全面。加强各级部门的信息传递,构建一个横向、纵向快速、高效、全面的灾害信息传递渠道。

(三)加强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演练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应该理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预案之间的关系,自上而下把应急管理责任逐级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单位。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应急演练的标准,不仅要明确做什么,而且应该尽可能地详细表达如何去做,按照规定演练后需对照标准进行审核评估。加强对自然灾害防范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四)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我国风险防范机制可从加强监测预警机制、救灾物资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提高。

1.监测预警信息机制

整合现有的技术资源和设备,重组技术设备和监测手段,加强各单一系统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起复合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信息传输通道和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2.救灾物资保障机制

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及储备中心的建设应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方便、灾害多发区应该多设立一些,其他偏远地区也应该适当建设一批,重点保证物资数量充足和物资调度程序流畅。

3.科技防范机制

充分发挥科技在制定风险防范规划、完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编制灾害风险地图集、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应急救援与转移安置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快成果转化与技术集成工作,强化科技在实践行动中的应用。

(五)发挥市场经济的灾害融资和风险转移优势

灾害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灾害损失提供一些补偿,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保险在灾害损失补偿中还未发挥最大的作用。与保险业相比,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融资空间。当灾害事故发生后,政府可以将金融市场的巨大资金引入到受灾区,实现应急救灾。此外资本市场也可以实现风险转移,与再保险的职能相似,资本市场的灾害融资可以将保险市场承保的风险以巨灾证券的形式发放到资本市场,投资者为了获得投资利润而购买证券累积的资本将为灾害损失提供融资,这样就实现了灾害风险向资本市场的转移。

猜你喜欢
经济损失防范措施省份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烧伤创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煤矿井下测量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