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探析

2021-03-13 07:51孟昭苏
关键词:就业指导个性化理论

邢 囡, 孟昭苏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与创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届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有: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体制、专业设置、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大学生个人自身原因等诸多方面因素。而作为高职院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实践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了现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慢就业”、好高骛远以及职业价值观不清晰等问题。本文将就个性化就业指导进行探析。

1 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状

1.1 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省级领导部门也逐步加强对就业指导的监督,比如安徽省教育厅在每年的高等毕业生就业工作动态监测体系中要求各高校要设立就业指导服务、职业规划咨询室、就业指导课或者职业规划课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列入教学计划,课时不少于32学时并设有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等。基于此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把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但是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形式过于单一,完全依赖就业指导课的设置,普遍认为只要从大一开始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设置为必修课,就完成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对于就业指导课的形式来说,现阶段各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都是以讲座形式为主,大班教学情况普遍,几个专业合班教学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一个课件所有的就业指导教师都在使用。

1.2 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因为高职院校现阶段普遍推行的是2.5+0.5的学制模式,因此就业指导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真正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大三却没有了就业指导课的指导,因此到了大三参加招聘会时出现简历制作不规范,面试礼仪全忘记的囧事。

1.3 就业指导的专业人员缺乏

就业指导是否能落到实处,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而在就业指导课为就业指导主要形式的高校中,就业指导教师肩负着就业指导人员的主要职责。就目前而言,高校中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人员主要由各系部书记、辅导员或社科类教师兼任,他们一方面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课件的内容进行授课;另一方面,一些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纸上谈兵,这些都导致就业指导教师对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动态缺乏在理论高度的令人信服的解答,课堂指导的随意性较大。真正在就业一线与企业交流,了解就业动态和政策的专职就业人员配置较少,受日常工作牵绊,没有精力走进课堂进行就业指导教学,更谈不上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同时,就业指导课重要性地普及也是就业指导专业教师匮乏的主要原因,虽然每年上级主管部门对就业指导师资培训有硬性规定,可实际上每年愿意参加相关培训的教师人数较少,真正既有专业背景又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不愿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使得参加培训的教师总是那么几个。实际上就业指导培训应该全员化,每位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责任和义务。

2 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及其特点

2.1 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个性化就业指导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人职匹配”理论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理论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理论支撑。这两个理论分别是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马斯洛提出的。帕森斯教授在他的《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要考虑3个因素,第一是自我认知;第二是认知职业;第三是对以上两个方面做出明智的思考,实现任职匹配。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因此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在“人职匹配”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先导的基础上,基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体性之上,进一步根据学生的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大学生的个性化潜能。

2.2 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特点

高职院校个性就业指导的特点如下:①全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基于全体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只针对毕业班同学或者就业困难同学进行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要在所有学生对就业指导了解的基础上来满足个体或群体的就业需求,因而具有全体性的特点。②全面性。个性化就业指导并不只局限于就业指导工作本身,也并不只是就业部门的事情,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依靠就业指导中反馈得到的信息进行,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才是精准的,因而具有全面性特点。③多样性。个性化就业指导当然不是千篇一律的,它会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群体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因而具有差异性的特点。④主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要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心需要,不是就业指导教师的自说自话,要在学生认可就业指导的基础上主动探索自我,发现自我。⑤针对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为满足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因此具有针对性。

3 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

3.1 个性心理测试和分析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础

现阶段最主流也是最常用的2种个性化心理测试和分析方法依然是MBTI性格类型分析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量。

目前国际上最权威、最普遍使用的个性化心理测试理论非MBTI性格类型理论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莫属,因为只有MBTI性格类型理论真正深入系统地把握了人的性格(本我),也只有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这2个理论相结合,可以从性格类型和兴趣的角度全面地解释了一个人的深层的本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核心,从而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2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前提

自我认知和个性差异是个性生涯指导的前提,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出现频繁跳槽,职场受挫等现象,也是自我认知不准确以及“群体灌输”式就业指导的恶果。对学生进行人格测试,帮助学生在性格和职业兴趣等方面了解自我,进行更精确的自我认知,是个性生涯指导的基础。同时,测试后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测试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生涯发展期,开展不同的指导活动,如针对启蒙期的新生导学和团队工作坊,在积累期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在发展期开展简历和面试指导,在反馈期进行校友访谈等活动,分阶段分类型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

3.3 师资建设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核心

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是就业指导教师,因此要创建一支稳定的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团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要依靠不同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对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首先,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和法律等方面的学习,组织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师培训,组建大师工作室,走专家化发展道路;其次,要鼓励辅导员以外的更多的教师加入就业指导队伍当中来,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个性化需求贯穿于整个大学的专业学习阶段,单靠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从每个专业中挑选1~2名专业教师进行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和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一起为本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样才是真正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再次,要加强校企合作,邀请校企合作企业中从事招聘和人事管理的专业人事前来学校开办就业指导讲座;最后,协同心理咨询教师,经常性地开展就业心理方面的讲座和咨询,针对大学生职业取向,人格特征进行测评,并对有就业心理障碍的同学做好辅导。

3.4 体制机制建设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保障

建立规范的就业指导机制是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保障,高职院校要建立就业领导小组,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实行多样化的指导形式,真正把就业工作提到学院发展的重要日程上,只有这样才能为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要实行“一把手”工程。建立由院校书记或者院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学院的就业工作。在国家宏观就业政策的引领下制订适合本院校发展的个性化就业工作方案。

其次要实行多样化的指导形式。就业指导课只是就业指导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个性化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应该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手段。把个性化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把就业指导的“内功”练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

3.5 外部环境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民生,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建立社会、社区和家庭的联动指导网络。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社会上的各种正规中介以及正规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培训、就业信息等相关信息;现阶段,基层单位以及社区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假期实践的基地,不仅给学生假期实践提供了场所,也会提供就业方面的专业指导;家庭在就业指导的环节中不可或缺,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整合社会、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共同构建就业指导的辅导网络。

4 结束语

个性化就业指导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而真正把就业指导“个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上级部门的重视,落实一把手工程;需要高校的落实,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强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主体地位;更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共同构建完善的就业辅导网络。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个性化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