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丽, 王培俊, 冯本茹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指出,弘扬劳动精神,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崇尚、尊重与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唯此才能让学生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好习惯。然而在当今消费社会世俗功利主义的裹挟下,如今职业高等院校的劳动价值观受到了遮蔽,失去了劳动教育真谛的光辉,为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职业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亟需强化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培育。
劳动教育是融劳动价值观、劳动理论以及劳动实践为一体的完整体系。从知情意行维度将劳动教育体系展开,可分为4个层面。一是劳动的理性认知层面,理解劳动的形式与内涵,尤其是对劳动本质的认识,意识到劳动在平凡生活中的非凡意义;二是劳动的情感层面,对劳动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有快乐的情绪体验;三是劳动的意志层面,具备将劳动开展下去的坚强意志、顽强斗志以及坚持不懈的品质;四是劳动的行为层面,是外化与落实,即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运用所学的劳动方法与技能开展实施的有关行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知行合一”,劳动教育体系遵循教育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相贯通,由浅入深、由表入里,最终达到劳动教育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透视劳动教育这一整体框架,追寻深层的本质与根源,发现劳动价值的认知观念是决定性的,作为对劳动的根本看法与观点,决定了高职学生对劳动价值的权衡判断与选择。人类的快乐与否以及未来的人生都与价值观息息相关,个体的劳动价值观影响着劳动的情绪与意志,并决定着劳动的境界与结局。由此可见,劳动价值观是整个劳动教育体系的核心,劳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回归人性,关注人的内心与价值,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即弘扬劳动精神,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崇尚、尊重劳动,激发其产生热爱劳动的激情与创造性。
整体来看,高职院校00后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问题较为突出,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化。劳动认知层面,认为体力劳动是单调、枯燥、乏味的,从事动手的劳动低人一等、没面子,而且相应地将此认知延伸到就读职业院校也是无奈的选择。劳动情趣方面,学生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劳动,没有劳动光荣与崇高的意识,劳动情趣与体验更无从产生,多具有功利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倾向,过度注重物质利益与经济。劳动意志层面,出现劳动意识欠缺,劳动意志不坚定,缺乏劳动拼搏与奋斗精神,工匠精神认同度不高。局部来看,不同户籍生源在劳动教育价值观上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农村户籍学生有很深的农田劳作体验,能够认识到劳动的艰辛,能很好地尊重域珍惜劳动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试图脱离劳动苦海的倾向与意识。经调查90%的农村户籍学生不会考虑回乡就业,不想承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而且也表达出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选择生产一线从事蓝领的工种,而是更倾向于在办公室里做一些体面的不费体力的事务。城市户籍的学生,往往缺少劳动的历练与体验,没有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在父母精心呵护照顾下成长,有一定的好逸恶劳习气,频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小公主,也不乏巨婴与啃老族。
以上种种无不折射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异化与缺失,经调查显示,83.66%的职业院校教职工深深地意识到当下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容乐观,亟需引导强化。在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契机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培育之道迫在眉睫。
高职大学生正值青春芳华,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要抢抓价值观育成的人生时机,注重知情意行合一,着力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然而劳动教育观的培育不是劳动价值观简单思想灌输的朝夕之功,既需要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增强科学认知、激发劳动热情与保持劳动意志,也需要长效机制以及资源制度进行保障。
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人的本性在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与桥梁,人无劳不立,只有自觉参与劳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职业教育者要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实现价值引领,使其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以劳养志”,通过劳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劳动成果的幸福感,激发挑战人生。新时代劳动具有多样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并存,各种形式劳动不是对立的,难免有交叉融合,劳动之间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业精于勤荒于嬉,大学生只要精于钻研,贵在坚持,都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根本在于机制,如仅有价值引领的方向性,没有培育落实的机制,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也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富有实效的培育机制注定是多样性的,应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组合拳式地实施。
(1) 开展劳动、劳模与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专业教师结合职业情操,将劳模与工匠的精神与操守作为红线融入专业教育,在点滴的专业课程中点燃学生对大国工匠的敬慕与向往。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与学生兴趣,及时开发与专业契合的专题教育,既可采取交流分享方式,也可运用比赛及主题活动方式开展。
(2) 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效应。将行业大师或者具有工匠级别的优秀毕业生邀请进校园,通过劳模、工匠近距离分享成长的鲜活故事,营造职业院校精益求精的敬业氛围,增强学生劳动技能学习的信心,提高职业技能教育的认同度。同时建立企业师傅与学生的传帮带长效机制,创造职业技能切磋,甚至是口手相传的机会。
(3) 构建学生践行劳动价值观的平台。首先,运用专业实训室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训模拟过程中,感受职业人的职业情操与敬岗爱业精神,将职业素养外化在实操行为中。其次,开辟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可以依托大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校园实践活动。再次,丰富校外实践课堂,依托劳模工匠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劳动实践机会。最后,坚持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与生活导向,以劳动为中介,在人与自然的劳动融合中感受体验劳动的快乐、生活的意义,磨炼人生意志,锤炼个人品质。
(1) 开发教育资源。务必扎根行业领域、职业岗位,依据劳动教育大纲,结合学生思想价值基础,开发出具有鲜明专业与职业特色的操作情境式劳动教育手册、鼓励专业教师与实习指导老师积累劳模与工匠故事库、案例集、讲座集、视频库等。
(2)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进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劳动教育设施、器材及耗材购置。对承担劳动教育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专业化水准;
(3) 完善规范制度。包括①建立教育工作者考评制度,通过合理奖惩激励其从事劳动教育的热忱。②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效果的鉴定考评制度。在制度设计上不仅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而且也将其与校内各类评优及推荐挂钩,以此激励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的重视逐渐内化为崇尚劳动的意识,外化为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定能提升职业教育劳动人才素质培育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