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以贵州省C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为例

2021-03-13 07:51周雨晴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异地伦理

周雨晴, 周 鑫

(1.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黔南 558000)

异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消除贫困过程中所实施的扶贫策略之一,其主要针对分散居住在山区等生态环境脆弱、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笪玲,2020)。居住在边远山区的人们大多面临着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等现实状况,并逐渐丧失生存条件。如选择在原址改善以上状况,除了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之外,很大程度上还要付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杨甫旺,2008)。而异地扶贫搬迁则能够兼顾生态环境、消除贫困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多种维度(韦广慧、丁阿芳,2020)。因此,异地扶贫搬迁这项举措目前在我国被视为解决山区贫困的治本之策。

1 社会工作参与异地扶贫搬迁服务

贵州省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里山地众多,在山区生活的人口大多分散居住,在这些地区运用传统的扶贫方式,效益差、效率低,因此异地扶贫搬迁成为破解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战略选择(笪玲,2020)。但异地搬迁并非一劳永逸,搬迁只是贫困人口脱贫的环节之一,在搬迁之后还需要持续地跟进,去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在其后的安置工作中更多得显现出来。

对于异地扶贫搬迁的居民来说,他们首先面临的就是陌生的居住环境,同时伴随着生活习惯、人际圈子以及谋生手段的变化,为帮助搬迁居民解决适应性问题,做好搬迁居民“后半篇文章”,让其“安身”又“安家”,确保搬迁后续工作的柔性化和人性化,让搬迁居民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社会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参与到异地扶贫搬迁居民的安置、服务工作中。

贵州省C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移民搬迁服务项目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得以实施。C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其中一个项目点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某移民搬迁社区。社区中的居民是从贵阳市郊区的不同地方迁居而来,中老年人、残疾人占社区的大部分,在进入城市社区后,原来依靠耕种生存的人们失去了土地,其自身面临的生存压力加重。因此,对于C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来说,无论是生存压力还是适应性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C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围绕促进居民融入、促进就业、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工作重点,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组织技能培训、组建文娱团队以回应工作目标的要求。

2 异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过程中涉及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中的伦理议题一般分为3个方面:价值观冲突、伦理困境和伦理抉择。价值观的冲突被视为社会工作伦理议题的基础。价值观冲突的最直接结果是导致伦理困境产生,面对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又不得不做出伦理抉择,而这些抉择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服务质量与服务目标的达成(罗肖泉、尹保华,2003)。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异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时便需要直面以下由价值冲突导致的伦理困境:

2.1 社会工作个人价值观与服务对象价值观、专业价值观发生冲突导致的伦理困境

从贝弗里奇将“懒惰”视为“五巨恶”之一,我们便可以看出懒惰是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肯定的。C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所服务的社区居民因为贫困由村寨或乡镇搬迁到现在的城市社区,一部分服务对象之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耕种土地、打零工以及政府发放的低保金,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另外一部分服务对象则单纯地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生活,他们中大多是高龄老年人和残疾人,除此之外,还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中年人。对于有能力劳动却选择依赖政府救助的这部分群体,在社会多数人的价值观里会认为“懒惰”是这部分人贫困的原因,换句话说,贫困是由于他们自身原因所造成的。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如果不克服自身的懒惰,异地扶贫搬迁的意义就只是将搬迁地的贫困转移到搬入地区而已(何希婷,2019)。

社会工作者本质上也是普通人,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等密切相关,从而形成其特有的价值观。当社会工作者认为服务对象的贫困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懒惰所导致的,这便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和服务对象的价值观产生冲突,从而影响社会工作者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以及服务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虽然“从原则上说来,社会工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应当是与专业价值观一致并代表专业价值观的。但这种一致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社会工作者除了受到专业价值观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又可能使一些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之间产生冲突”(罗肖泉、尹保华,2003)。社会工作价值观要求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尊重、非评判、平等对待,用优势视角去看待服务对象,真诚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然而,当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服务对象价值观相冲突时,社会工作者难免在工作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那么以上专业要求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将很难达到,从而陷入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相冲突的困境中。

2.2 专业价值观与实际工作要求产生冲突导致的伦理困境

在移民搬迁社区开展专业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移民搬迁来的居民由于不适应社区生活会坚决想要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案主自决一直是社会工作所追求和倡导的,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适应搬迁后的生活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如果依照服务对象的想法,服务将不得不终止,这与机构和服务购买方的初衷相背离。社会工作者要同时忠诚于案主、社会机构、专业价值以及社会整体,在以上问题面前忠诚的要求是相互冲突的。社会工作者既要代表案主,又要代表机构,甚至需要站在政策执行者的角度。那么面对专业价值观与实际工作要求产生冲突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出抉择?

3 突破伦理困境的路径

针对以上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本文不打算对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做出价值抉择给出意见,而是从社会工作者面临伦理困境时给出实现的路径。

首先,当社会工作者认为服务对象的贫穷是由于其自身懒惰所导致,而对服务对象和服务工作产生抵触心理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探究服务对象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懒惰,或许懒惰的表象下是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处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资源与途径去改善生活,假如有更好的选择,服务对象会义无反顾选择甘于贫困吗?同样,当服务对象想要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时,其想要离开的真正原因是由于通过其努力后仍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只有社会工作者了解到事情背后的深层原因后,才能够更精准地判断如何帮助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了解关于贫困产生的深层原因以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去突破困境。社会中个体的贫困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密切关联,并非仅是个体的懒惰便能解释贫困的产生,不排除社会政策间接损害了服务对象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他们处于“贫困陷阱”之中的可能性。总而言之,社会工作者需要意识到社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成员负责任,导致贫困的因素是多元的,贫困不应全盘归咎于服务对象本身。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运用同理心这一专业方法,尝试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影响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那么对于服务对象也是一样,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了解其面临的困难、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如果有机会则认真倾听服务对象的生命故事,这将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发自内心地以尊重、接纳、平等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同理心的运用并非是要让社会工作者放弃已有的个人价值观,而是帮助他们更加理解、尊重服务对象。

最后,社会工作不是万能的,社会工作者亦然。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社会工作者可以寻求机构督导、同事的帮助以及他们能够提供的心理支持。而当伦理困境仍严重影响到自身对于服务对象的态度与服务开展时,社会工作者可以考虑转介,同时正确看待这件事,不因具有特殊性的个例而全盘否定个人工作能力,而是总结经验,继续学习、成长。

4 结束语

C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在异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中所面临的专业伦理困境主要涉及:个人价值观与服务对象价值观、专业价值观发生冲突导致的伦理困境以及专业价值观与实际工作要求产生冲突的伦理困境。其更直观地展现了价值观冲突对于伦理困境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要解决由价值观引起的伦理困境归根到底还需从深层次的心理层面着手,不应单纯通过外部教育或自我说服来强行改变社会工作者的认知,而是让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现象下的本质后做出进一步的伦理抉择并采取行动,这样才能做到标本兼治,不至于让伦理困境将社会工作者困于其中。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异地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