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荣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深沉而持久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遵循,不仅构成了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深厚的源泉和沃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渊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丰厚滋养。马克思在《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经明确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与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不能割裂。一个国家、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构成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它培育了民族心理、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更是激流澎湃,各种思潮汹涌而至,各种学说此起彼伏,各种主义粉墨登场,更需要中国独特的文化“DNA”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既有“杀身以成仁、舍身而取义”的浩然正气、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既有“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既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也有“省察克治、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科学智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既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也可以为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迪。它们是经过历史检验和实践论证的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必将为中华文明创造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开启新的篇章。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科学、健康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于经济基础,为其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有浩如烟海的鸿篇巨作,有思想大家的熠熠生辉,有不同学说的兼容并蓄,它是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贯穿了中华民族奋斗过程的始终,体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滋养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精神,在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价值内涵,丰富其内涵,创新其形式,把跨越历史、超越国度、富有无限魅力而又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价值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思想,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被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借鉴和模仿,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不确定因素日渐增多,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全球挑战频发,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逆全球化呼声日高,贫富差距和发展鸿沟日趋严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中国智慧凝练中国方案,来应对各种形式的全球化挑战,解决世界发展难题,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历史发展趋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为政以德、以德化人的思想,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思想,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的思想,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思想,等等,蕴含着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智慧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开启了全球化治理和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道,提供解决世界发展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和基本国情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传统文化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中华文明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由深奥到通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掌握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应该是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古迹、书写在故纸堆里的文字,它应该活在我们的生活里,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需求,融入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践,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使用,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着我们的文化修养,为我们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文化生活,以更有活力、更具张力、更显魅力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拥抱现代生活。可以说,融入生活、连接当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化的重要形式。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表达的年轻化大众化,构建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用现代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脉络,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讲清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表达的时代化大众化,构建现代化的内容体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高雅为通俗,把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进行现代的解读和阐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国家的发展同向而行,与社会的进步同频共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新发展;要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领的大众化认同,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切入点,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有效解答时代面前大众所面临的价值困惑,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接,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性转变,使之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认同。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学、进学生头脑,讲好校园故事,让优秀的思想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建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制定中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要把握好目标性、整体性、全面性、连贯性等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考虑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和整体推进,统筹安排好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层次分明,真正做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任何一种文明、一种文化的传播,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手段和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需要激发创新思维,创新其传播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现代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传播模式也要随之不断改进。要广泛使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电视、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APP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让人们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最终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都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更喜欢通过这种形式获取各种信息。因此,要依托于全媒体时代,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统筹利用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介渠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信息服务,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充分展现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旧邦”就是有古老文化历史的国家,“新命”就是其生命不断更新发展。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走向未来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