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干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3-13 05:55
智慧健康 2021年3期
关键词:基底溶栓脑梗死

(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0 引言

脑梗死的临床致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很高,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导致脑梗死的原因可以是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后差,需及早治疗,疏通血管。临床以动脉或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方法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实施治疗[1]。目前动脉或静脉溶栓临床较为常见,但许多研究证实,机械取栓在血管再通方面的疗效更好[2]。对此,我们在本次研究中以上述三种方法分别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实施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纳入研究对象,均为收治于我院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180 例。其中已排除脑干梗死面积2/3 以上的患者、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或脑疝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经各项临床检查确认无动静脉溶栓及机械取栓禁忌症。根据随机平均原则分为静脉组、动脉组和机械组。静脉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一般资料:男37 例,女23 例;年龄跨度45-77 岁,平均(62.39±3.26)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8h,平均(5.65±1.09)h;研究开始前NIHSS 评分17-23 分,平均(19.97±2.38)分。动脉组给予动脉溶栓治疗,一般资料:男37 例,女23 例;年龄跨度46-78 岁,平均(62.51±3.22)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7h,平均(5.53±1.02)h;研究开始前NIHSS 评分18-23 分,平均(20.09±2.35)分。机械组的一般资料:男38 例,女22 例;年龄跨度43-75 岁,平均(62.57±3.56)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2-7h,平均(5.59±1.11)h;研究开始前NIHSS 评分18-22 分,平均(20.05±2.37)分。以上患者基础资料三组对比,P >0.05。

1.2 方法

治疗前三组基底动脉闭塞位置由DSA 全脑造影确定。本研究中静脉溶栓方案、动脉溶栓方案和机械取栓方案均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和患者切实情况采取各项操作。机械取栓治疗时保证支架与血栓紧密结合后再撤出支架和微导管,以便比较彻底地取出血栓。若一次取栓未达到良好效果,可再重复操作2 次。

1.3 观察指标

本文观察内容包括血管再通、NIHSS 评分改善、预后良好、死亡四种情况,以判定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其中根据mTICI 分级标准,分级达到2B级或3 级的患者判定为血管再通。NIHSS 评分低于4 分的患者判定为NIHSS 评分改善。术后3 个月mRS 评分≤2 的患者判定为预后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卡方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治疗效果判定三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改善率、预后良好率、死亡率。机械组血管再通率、NIHSS 评分改善率、预后良好率与静脉组和动脉组对比,P <0.05。动脉组和静脉组在血管再通率、NIHSS 评分改善率方面对比,P <0.05,详见表1。

表1 各组不同方面治疗效果[n(%)]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是为脑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供血的重要动脉。椎动脉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包括左右各一支,进入头颅内,在脑内合为一支,即为基底动脉。全脑血流量的1/5 由椎基底动脉供应,一旦椎基底动脉血流量降低,就可引发呕吐、眩晕等症状,严重可导致脑梗死,并有较高的致死率。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方法或时机不当,即使患者治疗后能够生存,其日后也可能无法工作,甚至需要在他人的陪护下生活,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自尊心、为其带来心理压力,还会使其家庭因为丧失了患者的劳动力、增加了医疗和陪护费用而产生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脑组织存在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若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供血,其中的神经元就可以得到挽救,从而减少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造成的损伤,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临床在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时,以疏通闭塞的椎基底动脉为主要措施。为减轻治疗对患者的创伤,临床治疗方法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3]。目前临床疏通椎基底动脉的方法主要是静脉或动脉溶栓、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临床较为常用,创伤小、费用低,可通过静脉用药,如阿替普酶、尿激酶等,使血栓溶解,恢复血流,改善脑神经的功能,减小脑细胞受到的损害。另外静脉溶栓的操作方法简单,在基层医院容易普及,患者及家属的接受度较高。但静脉溶栓临床血管再通率较小,起效相对慢,一般越早治疗、血栓越小的患者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患者发生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6h 后再通过静脉溶栓的方法治疗,通常无法有效获得溶栓效果。而且静脉溶栓在治疗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时也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次研究中,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仅为35.00%。部分静脉溶栓的患者还会有出血的风险。动脉溶栓是用溶栓药物(同样是阿替普酶、尿激酶等)通过动脉进入患者体内,直接作用在血栓处,使血栓溶解的一种方法。动脉溶栓由于可直接作用在血栓处,因此溶栓速度快,并能同时观察侧支循环状态,降低出血率。动脉溶栓需要掌握时间窗,一般在发病6h 内溶栓效果最好。本研究中,动脉组血管再通率、NIHSS 评分改善率均高于静脉组。

机械取栓是新型的治疗脑梗死的方法。治疗时一般对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将取栓器械置入血栓处,取出血栓。多个临床研究证实,机械取栓可获得与桥接治疗类似的效果,不增加出血率,而且治疗前不需要联合使用静脉溶栓,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4-6]。机械取栓操作方法并太不复杂,与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相比,在恢复血流方面的速度更快,治疗的时间窗也更宽。在实施机械取栓的过程中,临床上使用的取栓器械是支架,虽然需要进行股动脉穿刺,也会对患者的血管内壁造成一定的损伤,但创伤相对较小,而且术中还能了解血栓的位置和侧支代偿的情况。实施机械取栓的过程中不需要大量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患者术后不易发生出血。机械取栓治疗能够让90%以上的血管得以再通,大幅度的降低致残率或致死率。本文机械组血管再通率为86.67%,与相关结果类似。本次研究中三组死亡率相比,P >0.05,但机械组死亡率确实较低,未达到统计学标准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少有关。

本次研究中,用于判定三组患者整体疗效的指标包括血管再通率、NIHSS 评分改善率、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其中NIHSS 评分改善率用于判定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NIHSS 量表是1989 年Thmos 等设计的,经过不断的完善,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判定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功能的量表。NIHSS 量表内容简洁,容易操作,评价过程中不容易使患者疲劳。本次研究中机械组NIHSS 评分改善率比静脉组和动脉组都要高,说明机械组的治疗方法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效果突出。

综上所述,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给予机械取栓在疏通血管、提高神经功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方面更具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基底溶栓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