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凰言
“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抽象,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支中性笔、手机里的各种APP,处处都有知识产权的印记。”谈到知识产权,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李雨峰满眼星火。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已走了近40年的历程。在短暂的时间内,中国建立了完备的、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立法制度。这离不开所有知识产权人的努力,李雨峰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李雨峰多次参与重庆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各项立法调研论证工作。同时,他秉承“道术并重、知行合一”的学术理念,以“立德、启发、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深耕学术:原想当法官的研究者
上世纪90年代,李雨峰在山东省济南市一所学校从事行政工作。彼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法官。
当时,李雨峰要实现梦想,只有一条途径——考研。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了民商法专业的知识产权方向,并告诉他知识产权是一个新兴学科,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知识产权的分量会越来越重。
尽管“知识产权”这个概念让李雨峰感到陌生,考量再三,他还是报考了西南政法大学。
“1997年我读研的时候,我们学校民商法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只有3个人,博士毕业时,我是知识产权专业的第一届博士生。那时,很多人都不知道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关于知识产权的资料非常少。”谈到最初知识产权法研究起步的艰难,李雨峰有些唏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知识产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时,恰逢李雨峰博士毕业,浙江宁波的一所法院向他抛来橄榄枝,并承诺让他组建一个知识产权法庭。
李雨峰去实地考察了一番,但此次行程,他不仅考量工作环境,还流连于当地的各类书店。
“好的书店对我而言很重要,虽然当地书店很多,但我没找到学术资料丰富的书店。”李雨峰说,读博的经历让他喜欢上了学术研究,他常常阅读一些具有学术性的书,“那时,我就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所以从宁波回来后,我决定当老师,继续从事知识产权的研究。”
5年沉寂: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
让李雨峰没想到的是,接下来,他经历了长达5年的沉寂。
“2003年,已有申报课题项目这一趋势,我几乎每年都在申报。但无论是国家级的项目,还是省部级的项目,甚至连校级的项目,我都没有能获批一项。”
一直在“申报项目——批准失败——再次申报——再次失败”中循环往复的李雨峰有些慌了。“那种心情是很失落的。”他坦言,多次失败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他常常自我怀疑——是否自己真的就那么差。
2007年,李雨峰到英国牛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当时,查阅资料并不像今天这样方便。李雨峰和同事都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们每天都泡在资料室里查资料、做研究,一人一桌,一忙就是一整天。
有一天,李雨峰突然收到妻子发来的邮件,他申请的“著作权的宪法之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看到消息后,李雨峰一时难以相信那是真的。
5年沉寂,事情终于有了开端,而且是一个重量级的开端。此后,李雨峰更加专心地进行著作权与宪法的研究。
“坚持,这是我对自己的勉励。无论成绩取得与否,哪怕身处逆境也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李雨峰的切身体会。
目前,李雨峰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一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3项,主持、参加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编写《枪口下的法律:中国版权史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知识产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多部教材,为建设知识产权智库提供智力支持。
法律援助:帮助老师维护著作权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一个人即一个国家;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李雨峰攻读博士期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从事法律援助方面的工作。一天,一位名叫高丽娅的女教师找上门,向他寻求帮助。
经过对案件的询问,李雨峰了解到,高丽娅从1990年起,在南岸区一所小学里从事小學语文教学工作。任教的12年间,她向学校上交了48册教案,在其提出返还教案的要求后,学校仅退还了4册教案,其余44册教案下落不明。想到自己多年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高丽娅将所任教的小学告上了法庭。
但被告方以“教案缺乏独创性,有些内容重复”为由,不承认侵犯了高丽娅的著作权,只愿赔偿几元一本的教案纸张费用。对此,高丽娅又气又急。
作为代理律师,李雨峰与高丽娅仔细分析了案情。他向法庭举证,高丽娅的教案是独立创作的内容,是自己用笔写的,没有任何的复制件。尽管作品的著作权和纸张的所有权互相分离,但在本案中,教案原件的损毁会导致作品随之灭失,原告享有的教案作品著作权将无法实现,从而侵犯了高丽娅享有的教案作品著作权。
最后,法院判决该小学侵犯了高丽娅的著作权,并赔偿了经济损失。
庭审结束后,高丽娅向李雨峰表示感谢。李雨峰感受到了知识产权的力量——那是一种足以改变自身和现实社会并引领美好未来的力量。
授业解惑:希望学生超越自己
“我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我希望他们能超越我,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跟我一起阅读经典书籍,讨论一些深层次的话题,而不是什么事都不假思索地来请教我。”谈到教学,李雨峰很是严肃。
有一次,几个学生来到李雨峰的办公室交论文,李雨峰看完之后,当着学生的面把论文扔在一旁,吓得学生不敢说话。
“错误太多了!根本不是一篇合格的论文。无论是内容深度,还是形式,都没有达标。我一直强调,我看的是初稿,不是草稿。初稿必须形式标准、撰写规范、注释清晰。”李雨峰语气严厉地告诉学生,“你们如果没有创新,我可以教你,但是态度一定要端正。”
如何把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专业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培养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高端人才,李雨峰下了很多功夫。
“我们在学校开设了中国知识产权名家讲坛、中国知识产权法官讲坛、中国知识产权实务讲坛3个论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省市一级知识产权庭的庭长、审判长,著名企业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高管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和实务界的最新动态。”说起人才培养,李雨峰滔滔不绝。
2016年,西南政法大学和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腾讯公司等合作,创立了重庆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让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锻炼实务能力。
2020年12月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在西南政法大学设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
“汇聚和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为我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撑。”李雨峰颇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