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丽超,朱惠平
(西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东京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 中国女子乒乓球队的备战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纵观世界乒坛,目前对中国女乒再次蝉联奥运冠军威胁最大的就是东道主日本队, 尤其是日本的伊藤美诚。 伊藤美诚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生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 伊藤美诚2000 年10 月21 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磐田市,2 岁跟随母亲学打乒乓球,5 岁时被送入水谷隼父亲水谷信雄举办的培训学校接受专业训练。 2009 年获得了全日本小学四年级以下组冠军;2012 年获得了中华台北青少年公开赛U-15 与U-18 两个级别赛事的冠军;2014 年获得了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女子双打冠军, 创造巡回赛历史上最年轻冠军组合的纪录,被日本媒体誉为“天才少女”;2015 年获得了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女子单打冠军, 并被国际乒联授予年度“最佳突破奖”。2018 年,伊藤美诚爆发出的能量和展现出的潜能更是让世界惊叹, 同时也给中国队带来了空前的危机[1]。首先是在2018 年6 月的日本公开赛伊藤美诚击败了中国新生代主力队员陈幸同和王曼昱获得冠军,随后又在12 月的瑞典公开赛中连续击败了老将刘诗雯、丁宁、朱雨玲三大主力再次登顶冠军奖台。 毫无疑问,伊藤美诚目前就是中国女乒东京奥运会夺冠的最大阻力和障碍,同时也是东京奥运会周期的头号劲敌。 为此,本研究选取伊藤美诚战胜陈幸同、王曼昱、刘诗雯、丁宁、朱雨玲等主力运动员夺冠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研究, 以期探究其技战术打法特点及制胜因素,试图为我国女子乒乓球队蝉联东京奥运会冠军提供有益参考。
日本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的技战术特征及制胜因素。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途径,以“伊藤美诚”“三段统计法”“制胜因素”及“技战术”为关键词,查阅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50 余篇,阅读有关乒乓球技战术研究的书籍10 余本,并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乒乓网、 中国网络电视台下载, 并反复观看了2018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伊藤美诚战胜陈幸同、 王曼昱、 刘诗雯、丁宁、朱雨玲等5 位中国主力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录像(表1)。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三段统计法将伊藤美诚比赛中的发球抢攻段、 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进行得失分的统计, 并对所得数据加以归纳和整理。
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 ×100%。
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 /(全局得分+全局失分) ×100%。
1.2.4 乒乓球技战术三段指标评估法
采用目前乒乓球技、 战术研究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三段指标法, 将所得数据与模式值评估指标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定量分析,模式值评估指标如下[2]。
发抢段: 得分率 60%~70%(及格 60%, 良好 65%, 优秀70%);使用率 25%~30%。
接抢段: 得分率 30%~50%(及格 30%, 良好 40%, 优秀50%);使用率 15%~25%。
相持段: 得分率 45%~55%(及格 45%, 良好 50%, 优秀55%);使用率 45%~55%。
表1 伊藤美诚比赛录像统计内容及相关信息
2.1.1 发抢段
表2 发球抢攻段技战术统计
发球抢攻是乒乓球运动员利用发球力争主动、 先发制人的一项战术,也是比赛的重要得分手段和技术环节[3]。 从表2可以看出, 伊藤美诚在发抢段的使用率不是很高, 平均值为29%,但得分率却相对较高,达到了59%,评估为良好。 伊藤美诚的发球抢攻主要是通过发球的变化来给第三板创造抢攻机会,正反手均可上手,且极具搏杀性质。 但面对不同类型的选手, 伊藤美诚的发球抢攻无论是使用率还是得分率都有所不同。 其中在对阵刘诗雯和朱雨玲的比赛中,其发抢使用率和得分率都相对较高;而在对阵丁宁和王曼昱的比赛中,其发抢使用率和得分率都相对较低。 主要原因在于刘诗雯和朱雨玲以速度见长,接发球出手快、球在空中的性状也是“快”字当头,正好适合伊藤美诚的发抢节奏;相比较而言,丁宁和王曼昱出手慢、摩擦充分、球在空中的性状以“转”为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伊藤美诚的发抢节奏。
图1 发球落点分布
发球抢攻战术成功实施的关键就在于发球, 而发球又是不受对方制约的一项技术,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战术意图变化落点,将发球抢攻战术发挥到极致[4]。 伊藤美诚的发球很有特点,多以勾手发球为主,动作隐蔽、旋转性强;落点以反手短球为主,配合反手长球和中路短球,中路长球和正手长球相对较少。 发短球有利于控制对方抢先上手,配合长球则有利于牵制对方, 使对方的注意力不仅仅只停留在短球上。 根据中国运动员的不同打法特点,伊藤美诚在比赛中会选择不同的发球落点为自己创造抢攻机会。 在与刘诗雯、朱雨玲、陈幸同等移动速度快、出手快、还原快的选手比赛时,伊藤美诚的发球落点主要集中在反手位短球和中路短球上,其目的是控制和防止对方有效上手并为自己的第三板进攻创造机会;在与丁宁、王曼昱等移动速度慢、出手慢、还原慢的选手比赛时,伊藤美诚的发球落点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正手位短球大幅增加,主要目的就是用正手短球来调动丁宁和王曼昱,继而创造良好的抢攻条件或形成主动进攻的相持局面。
表3 伊藤美诚第三板抢攻方式统计
在发抢过程中,伊藤美诚正、反手均可发起进攻,且出手凶狠极具搏杀性质。 从上手的方式来看,伊藤美诚正、反手使用比例明显不同, 反手抢攻的使用比例高达58.2%接近三分之二,而正手抢攻的使用比例仅占25%不到三分之一,反手抢攻的频率明显高于正手。 伊藤美诚的反手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了生胶,而生胶与普通反贴胶皮相比,弹性和出球速度明显加快,且击出去的球略带下沉[5]。目前,世界超一流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使用生胶的人数极少, 故而大多数运动员对生胶都不太适应,基于这一原因造就了伊藤美诚打法的“先天优势”。 凭借这一优势,在发抢阶段伊藤美诚频频使用反手发起进攻并屡屡得手。 伊藤美诚的反手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反手拉,另一种是反手弹。 反手拉主要用于抢攻对方搓接过来的下旋球, 而反手弹击主要用于抢攻对方拨或者拧拉接过来的上旋球。 伊藤美诚出手凶狠,再加上大多数运动员对生胶性能不太适应,因此反手抢攻是其最大的技术特点,也是发抢段最主要的得分手段。 从观察比赛录像还发现,伊藤美诚反手弹击比反手拉更具威胁, 因此中国运动员在处理接发球时应该尽量避免低质量的接发球抢先上手。
2.1.2 接抢段
表4 接发球抢攻段技战术统计
从表4 可以看出,伊藤美诚的接发球抢攻不仅使用率高,而且得分率也高,场均55.2%,达到了优秀的标准。 在乒乓球比赛中,接发球方一般都是通过摆短、劈长、撇等方式控制发球方的有效进攻,同时为第4 板的防守反击或抢攻创造机会,从场面上看接发球方更被动一些[6]。在发球抢攻环节争取多得分,接发球抢攻环节尽量少失分,这一点早已成为乒乓球运动员的共识[7]。 随着乒乓球体的进一步增大,反手拧拉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完善,接发球抢攻的难度相对降低,接抢的方式也更为灵活和丰富, 但接发球抢攻的被动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 然而,伊藤美诚充分利用生胶摩擦系数小、不容易吃旋转的特性,采用拨、拉、弹、“侧划”(非常规技术)等具有一定威胁的接发球手法,首先破坏对方的发抢战术,紧接着使用正手“拍”、反手加力弹等极具杀伤力的进攻方式发起反攻,在一定程度上化被动为主动。 尤其在与朱雨玲的比赛中,伊藤美诚的接发球抢攻积极、快速、凶狠、准确,得分率高达69.6%,咄咄逼人的接抢气势使得朱雨玲的发抢优势荡然无存。
伊藤美诚的接发球手法灵活多样,技术娴熟、敢于发力,且善于使用非常规的“侧划”技术。 当对方发近网短球时,伊藤美诚主要采用摆短的方式控制对方抢攻; 当对方发出台长球时,伊藤美诚主要采用反手拉和弹击的方式抢先上手,根据对方来球的旋转不同,下旋球多以拉为主,上旋球则多以弹击为主,回球力量大、速度快、落点变化多[8];在面对正手位半出台球时,伊藤美诚有时还会采用“侧划”这一非常规技术,“侧划”可以顺时针“划”也可以逆时针“划”,根据不同旋转性质的来球, 避开来球旋转最强区域, 在球体的中下部逆着旋转侧向“划”动,生胶“侧划”过去的球弧线带有一定的侧拐、球体发飘且旋转性质不太明朗,对方发过来的球越转“侧划”过去的球也就越拐越飘,“侧划”已经成为其标志性的接发球手法。 总体看来,伊藤美诚的接发球以反手为主、正手为辅,其反手生胶对近网短球和半出台球的处理非常娴熟且极具威胁, 在对中路和反手底线长球的处理上略显不足, 从丁宁与伊藤美诚的比赛中就可见一斑。
表5 伊藤美诚接发球方式统计
2.1.3 相持段
表6 相持段技战术统计
相持段是展现乒乓球运动员综合技战术能力的重要阶段[9],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于以回合见长的女子运动员而言相持能力的高低对比赛胜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表6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伊藤美诚在与中国运动员的比赛中,相持段的使用率不仅低,而且得分率也不高,场均50.1%,刚到良好标准。 伊藤美诚在相持段表现出来的这一技战术特征与世界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打法特点并不相符, 一般而言世界一流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得分主要集中在相持环节,可见伊藤美诚的比赛重心完全前移,前四板是其争夺的主要焦点。 在比赛中,如何有效抑制伊藤美诚的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是中国女乒制胜的关键。 从另一方面来看,伊藤美诚相持段使用率低、得分率不高说明其相持实力不足,相持是其比赛的薄弱环节。 特别是在与刘诗雯和陈幸同的比赛中,伊藤美诚的相持得分率低至39.5%和34.7%,相持问题暴露无遗。 伊藤美诚在相持段得分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拼的太凶、搏的太狠,强相持、强转换、板板发力。 强相持是一把双刃剑,命中率高能有效压制对手的进攻,命中率低则失分更快,很明显伊藤美诚的强相持属于后者——命中率并不高。
2.2.1 速度“快”
速度快是伊藤美诚制胜的主要法宝, 其速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动速度,二是出手速度。 伊藤美诚身高1.50m,明显偏低,看似护台面积小、移动速度慢。 其实不然,乒乓球的移动往往都是短距离的起动、制动以及变换方向,运动员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 而不是长时间大距离的同向位移[10]。 有研究成果表明,身高对运动员的方向转换速度有潜在的影响[11],一般认为身高越高改变移动方向的速度越慢,而身高越低改变移动方向的速度越快[12]。 伊藤美诚利用身材的“先天”优势,在比赛中明显提高了起动、制动以及变换方向速度,步伐轻盈、灵活、春袗轻筇。
伊藤美诚站位靠近球台,在来球上升期或高点期击球,极大地缩短了回球的时间,出手速度快。 在比赛中,伊藤美诚无论是处于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的态势, 始终都在积极拼抢前点,极少退台与对手周旋,从站位和击球时机为快速出手赢得时间。 在击球时,伊藤美诚的正手以撞击为主,反手则充分利用生胶的特点弹击, 正反手均尽可能减少球在拍上的停留时间,提高出手速度。 总之,伊藤美诚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加快进攻速度和节奏, 速度快已成为伊藤美诚比赛中的首要制胜因素。
2.2.2 搏杀“凶”
搏杀凶是伊藤美诚制胜的重要技战术手段。 从发球抢攻到接发球抢攻,从主动相持到被动相持,伊藤美诚的凶狠贯穿在每一个阶段的每一分球上。 “强上手、强相持、强转换”是其搏杀凶狠的主要特征,“出手果断、敢于发力、发的出力”是其善于搏杀的技术支撑。 伊藤美诚的凶狠是通过长期训练所形成的一种技术风格, 并非只是针对中国运动员所实施的一种搏杀战术[13]。 凶狠的搏杀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状态的稳定性影响极大,所谓稳定性是指系统的结构、状态、行为的恒定态[14],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重要特性,同时也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稳定发挥的重要保障。 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稳定性倘若被打破,其竞技能力系统状态就会波动,从而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克拉克”或“choking”(比赛失常)现象[15],陈幸同被伊藤美诚大比分逆转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从比赛录像不难发现,陈幸同前三局发挥稳定、比赛流畅,以3:0 的绝对优势领先, 第四局比赛开局和中局陈幸同依然延续了前3 局的状态9:4 继续保持领先,然而进入尾局伊藤美诚完全放手进一步加强搏杀之后, 陈幸同竞技能力系统状态的稳定性被彻底打破了,随之而来的就是“choking”的出现,最后的结果是连输4局。 针对伊藤美诚凶狠的搏杀,在比赛中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要想保持良好的状态, 就必须提高竞技能力系统状态的稳定性,而要提高竞技能力系统状态的稳定性,就需要改变竞技状态的相关变量, 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改变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的状态变量(生理、心理、技战术等),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状态稳定性这一目标[16]。
2.2.3 生胶“怪”
生胶“怪”是伊藤美诚制胜的鲜明技术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凶怪”风格为主的颗粒胶打法运动员邓亚萍退役后,从王楠、张怡宁、李晓霞到丁宁、刘诗雯、朱雨玲,再到女乒新生代主力陈梦、陈幸同、王曼昱等,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双面反胶快攻结合弧圈打法。 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也鲜有优秀的颗粒胶打法出现,颗粒胶几乎被打入了冷宫。 在过去的20 年间,中国女子双面反胶快弧打法盛极一时,称雄于世界乒坛,引领着世界女子乒乓球的发展方向, 很少有颗粒胶能够对其构成威胁。 而伊藤美诚的出现,使得颗粒胶打法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为何伊藤美诚的生胶能如此地让中国运动员不适应,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赛璐珞乒乓球时代,弧圈球的速度快、旋转强,生胶打法很难守住近台、顶在前点,形成速度上的压制。 改为新材料乒乓球后,弧圈球的速度和旋转均有所下降,生胶不再惧怕弧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擅长的近台打法压制弧圈球的进攻。 生胶一旦守住近台,就会获得速度上的优势,这就给两面反胶快弧打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二是生胶所制造的速度和旋转与反胶明显不同,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每秒的米数和转数上,还表现在反弹的性能、空中运行和落台后的碰撞上[3],所有这些球性的刺激,都会给中国运动员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对于伊藤美诚生胶的异军突起,中国女子乒乓球队除了研究其打法之外, 还要着重培养本土的超一流生胶选手,来适应伊藤美诚的“怪”,这是破解伊藤美诚打法的重中之重。
2.2.4 心理“稳”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伊藤美诚制胜的有力保障。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是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决定竞赛胜负的关键因素。 众所众知,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上除了技术的较量之外,更多的是在比拼心理。 竞技水平旗鼓相当,比赛进入胶着阶段,往往看的都是心理素质。 即便竞技水平略逊一筹, 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战术变化再结合心理较量也能取胜。 伊藤美诚打球冷静少年老成[17],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另一强大实力就是心理素质稳定。 前日本队教练高岛规郎坦言,伊藤的优势不仅是技术水平出众, 心理素质也比一般运动员强大,即便是以0 比10 落后,也能带着积极的情绪集中注意打好下一个球[18]。 在与陈幸同、刘诗雯、丁宁的比赛中,伊藤美诚都是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的逆转, 充分印证了高岛规郎的说法。 有研究表明,动机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呈现倒U 型,即在比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处于较低动机水平时,所取得的比赛成绩较低;处于中等动机水平时,所取得的比赛成绩最好;处于较高动机水平时,所取得的比赛成绩却开始下降[19]。同时, 研究还发现运动任务对动机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有着重要作用。 奥克斯汀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1)高动机唤醒水平对速度、力量和耐力性运动项目取得佳绩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高动机唤醒水平对动作技能复杂、肌肉活动精细、协调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技巧性项目取得佳绩会产生干扰[20]。因此,以速度、力量和耐力为主导的体能类项目,应该保持较高的唤醒水平参加比赛;以协调、稳定、肌肉活动精细为主导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应该保持较低的唤醒水平参加比赛[21]。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几十年长盛不衰、星光灿烂,在任何比赛中我们都习惯于勇夺第一, 即便是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也认为是一种失败, 因此中国运动员都是在一种较高水平的动机唤醒状态下“负重”参加比赛,尤其在“外战”中技能水平的发挥更是大打折扣。 与之相反,伊藤美诚既无冠军光环又无冠军任务,正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心理上的优势有助于其稳定甚至超水平的发挥。 在东京奥运会,如何给中国运动员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正常发挥是战胜伊藤美诚的关键。
1)从技战术特征看,伊藤美诚以勾手发球为主,动作隐蔽、旋转性强,落点以反手短球为主,配合反手长球和中路短球,正反手均可上手且极具搏杀性;伊藤美诚充分利用生胶摩擦系数小、不容易吃旋转的特性,采用拨、拉、弹、“侧划”等具有一定威胁的接发球手法,首先破坏对方的发抢战术,紧接着用正手“拍”、反手加力弹等极具杀伤力的进攻方式发起反攻;伊藤美诚攻防转换中过渡性球少, 主要是通过发力技术的运用从被动变主动,实现强转换、强相持,但板板发力导致无谓失误明显增多。 总体看来,伊藤美诚的比赛重心前移,前四板是其争夺的主要焦点,尤其是接抢段得分最多、最具优势,相比较而言其相持实力比较薄弱。
2)从制胜因素看,速度快是伊藤美诚制胜的主要法宝,其速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移动速度, 二是出手速度。 搏杀凶是伊藤美诚制胜的重要技战术手段,从发球抢攻到接发球抢攻,从主动相持到被动相持,其凶狠贯穿在每一个阶段的每一分球上;生胶“怪”是伊藤美诚制胜的鲜明技术特征,改为新材料乒乓球后,伊藤美诚守在近台、顶住前点,利用速度上的优势结合生胶击球后产生的下沉、 飞行弧线等方面的差异明显提高了对方的回球难度;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伊藤美诚制胜的有力保障,伊藤美诚少年老成,不管是领先还是在落后始终不骄不躁、信念坚定、敢打敢拼,展现出了强大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