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兰东强,王 柱,唐伟智,冯叶超,牛俊杰,简小兰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既往临床已证实放炎方对放射性肺损伤有较好疗效,具有促进炎症吸收、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1]。放炎方为我院中西医结合专家兰东强的经验方,具有清热养阴润肺、活血通经化瘀的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放炎方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组织病理的影响,并检测其血清TGF-β1、IL-6含量,明确放炎方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该药的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大鼠,SPF级,(180±20)g,108只,购自湖南长沙斯莱克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湘)2016-0002。
TGF-β1(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M22037282),IL-6(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M20037293);高速冷冻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型号:H1650R);切片机(浙江金华益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YD-315);包埋机(常州中威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型号:BMJ-A);全自动酶标洗板机(深圳市汇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PW-812);多功能酶标分析仪(深圳市汇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MB-530)。
药物组成:丹参15 g、牡丹皮15 g、当归12 g、川芎9 g、红景天10 g、黄芪12 g、麦冬10 g、南沙参10 g、款冬花9 g、浙贝母10 g、鱼腥草15 g、桑白皮15 g、黄芩9 g、猪苓15 g、茯苓15 g、甘草5 g。药材购自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药房(颗粒剂,四川新绿药业),按比例加入100 ℃纯净水,使生药浓度分别达到0.75 g/mL(低剂量组)、1.5 g/mL(中剂量组)、3 g/mL(高剂量组),保存于4 ℃备用。地塞米松片购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上海上药信谊药厂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15200301,规格:0.75 mg/片,100片/盒)。
将10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放炎方低剂量组、放炎方中剂量组、放炎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8只。空白组不进行放射线照射,其余大鼠于照射前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以仰卧位固定于照射台上。调整照射野,上至大鼠前肢两腋窝中点连线,下至胸骨剑突水平,照射面积为4 cm×4 cm,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全胸单次照射,400 cGy/min,总剂量为18 Gy。麻醉后注意保暖,待大鼠自然苏醒后,送回实验动物中心常规饲养。
大鼠均于放疗后第1天给药,每日1次,直至被处死。放炎方低、中、高剂量组:中剂量为成年人120 g/d的等效量,即10.8 g/kg,低剂量为5.4 g/kg,高剂量为21.6 g/kg,分别灌胃;阳性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灌胃,剂量为1.04 mg/(kg·d);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
每天记录大鼠精神、活动、饮食、二便、咳嗽、咳痰、照射区域毛发脱落情况,每周测定体重。记录死亡大鼠数量。
大鼠饲养期间每周测定体重1次,照射后第2、4和6周为检测节点,在检测节点每组选取5只大鼠处死取材。取材时采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剂量为0.3 mL/100 g,麻醉后固定在木板上,腹主动脉取血,血液样本在4 ℃、3 000 r/min条件下离心10 min,移液器小心吸取上清液,储存于-20 ℃冰箱。摘取右肺中叶,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
将固定好的右肺中叶进行常规脱水、浸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
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GF-β1、IL-6表达水平,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空白对照组大鼠活动反应、皮肤色泽及食量均正常,且体重增加。模型组大鼠从照射第1周开始出现食量减少、皮毛倒翻、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背毛渐渐枯槁无光泽表现,在第4周、6周均有1例大鼠死亡。放炎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精神、食量、活动度、毛发光泽度均明显优于模型组,无明显消瘦,无死亡。地塞米松组大鼠组精神、食量、活动度欠佳,毛发光泽度欠佳,优于模型组,但形体消瘦,第5周死亡1只。
空白组大鼠未见肺部炎症反应;各组大鼠均在第2周检测提示明显炎症反应。模型组大鼠第4周炎症反应及渗出最为显著,第6周炎症反应及渗出仍较明显;地塞米松组大鼠第4、6周炎症反应及渗出均明显轻于模型组,第6周肺部炎症得到明显控制,渗出得到吸收。放炎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第4周开始放射性肺炎反应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服药6周后,各组大鼠肺部恢复情况均优于模型组,其中高剂量组疗效最优。详见图1。
图1 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各组大鼠TGF-β1水平均在第2周开始升高,第4周达高峰,第6周开始回落。与模型组比较,放炎方低、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大鼠第4、6周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各组大鼠IL-6水平均在第2周开始升高,第4周达到高峰,第6周开始回落。与模型组比较,放炎方低、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放炎方高剂量组大鼠第6周IL-6水平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IL-6表达情况比较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放射剂量及肺部受照范围受限,影响临床疗效[2],发生率约为10%~30%[3],一般发生在放疗结束后1~3个月。放射性肺纤维化是慢性放射性肺损伤的表现,一般发生于放疗结束后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一直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西医预防性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含硫化合物和激素类药物,效果不甚理想,且常因伴随副反应而限制了临床使用与推广。因此寻找副反应小、疗效较好的抗辐射药物将有利于放射治疗临床疗效的提高,意义重大。
目前公认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为细胞因子学说,细胞、细胞因子及酶类相互作用与制约,维持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4]。TGF-β1、IL-6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核心因子。放射性治疗的前6个月,放疗产生的氧自由基可促进TGF-β1产生,放射治疗6个月以后,TGF-β1可激活成纤维细胞产生过多细胞外基质,促进肺纤维化[5-6]。王刚等[7]动态监测肺癌放疗患者血浆TGF-β1水平,并观察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结果发现TGF-β1的动态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GF-β1可以作为预测因子。IL-6是一种急性反应期的炎性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中水平升高。Aprin等[8]分析96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浆IL-6和IL-10水平,发现均在放疗开始后2周升高,而IL-6在放射性肺炎患者中升高尤其明显,血浆IL-6和IL-10水平可联合作为放射性损伤发生的预测因子。
放射性肺损伤急性期主要病理改变为炎性渗出,本研究发现放炎方各剂量组大鼠肺部病理改变均明显轻于模型组,第6周肺组织损伤已明显修复。放炎方各剂量组大鼠血清TGF-β1、IL-6水平在第2周明显升高,第4周达高峰,第6周开始回落,升高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组大鼠TGF-β1、IL-6水平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提示放炎方能降低TGF-β1、IL-6水平,减轻肺部炎症,减少渗出,促进肺组织修复。
根据临床表现,放射性肺损伤属于中医学“肺痿”“肺痹”“喘证”等范畴。放射性肺损伤的基本病机以阴伤、气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清热养阴润肺、活血通经化瘀[9]。基于此治法,我科采用放炎方治疗放射性肺损伤获得较好临床疗效。放射性肺炎为急性病变,放炎方中丹参、川芎、牡丹皮、当归凉血活血散瘀治其标,丹参重用为君;南沙参、麦冬、黄芪养阴清肺治其本,为臣药;款冬花、浙川贝、桑白皮、鱼腥草、黄芩清肺化痰;茯苓、猪苓益气健脾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养阴润肺、活血通经化瘀之功效。目前已有研究[10-11]发现中医药具有抗辐射作用,如补益肺气类药人参、黄芪、红景天、冬虫夏草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当归、川芎、丹参、水蛭、莪术等。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减轻或抑制放疗副反应,中西医结合,减毒增效,将会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