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文言文本命题路径初探

2021-03-11 10:20涂韶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断句实词虚词

一、命题路径:语感——断句

语感是一种立足阅读经验与积累,对文字材料进行直接、直观地判断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本质上是将阅读经验内化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词语结构的判断能力以及句子逻辑关系的联想能力。高考文言文本命题引入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实现对考生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当然,这些断句命题方法并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综合运用。

(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也就是断句的地方。如“也”等表示判断,“(何……)为”“(不亦……)乎”表示反诘,这样,句末语气助词后面断句。当然,放在句首的表示发语词,如“夫”“盖”“斯”等词前面应该断句,除此以外,句中出现诸如“于”“为”“而”“则”等表示句内关系的虚词前面要进行断句。另外,还有些复音虚词和复句中的关联词等,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如“且夫”“至若”“于是”“是故”“向使”等。如2019年全国卷Ⅲ,T10.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矣、也;置于句首的有:夫、且;分句首的有:而、则、而、而。这一语段,共有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6处之多。

(二)名词

一般而言,文言文中的名词主要有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等,在句中既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在选句中名词性词组成分是高考文言文断句命题的手段,主要在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之间作辨析。如2020年全国卷Ⅰ,T10.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其中,“士坐庭中”一句中“士”是名词,作主语,整句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轼宽其禁约”中“轼”即苏轼,句中作主语,也是后句“使得尽技”的主语;“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巡铺内侍”是官职名,句中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正确断句为:三年/權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又如2019年全国卷Ⅰ,T10.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断句时,要注意“吴廷尉”是“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门下”是状语,应为“置(于)门下”,“甚幸爱”的主语是“吴廷尉”,而非“门下”,故“甚幸爱”前应断开,故正确断句为: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三)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和引文常常以“曰”“云”为标志,用来判断对话双方或内容,这点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2019年全国卷Ⅱ,T10.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在这语段中由“曰”总领断句的就有6处之多,再根据内容大意与句间转折关系可以做断句: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又如2017年全国卷Ⅰ,T10.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如果不考虑前句,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分析,“有子如此”前省略主语“你”,即谢弘微的父亲谢思,其前应断开。

(四)修辞

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讲究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修辞方法。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如2018年全国卷Ⅰ,T10.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例句中出现了对称句,“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断句为: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又如2018年全国卷Ⅱ,T10.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同样是以对称句式来断句的。

(五)句式

通过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子结构来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2020年全国卷Ⅲ,T10.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何者”语义完整且句式固定,表示疑问,句子前后应该断开;然后,可以根据上面的办法,我们将这句文言断句为: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又如2018年全国卷Ⅱ,T10.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命题就是以判断句式方式来命制的,前一句用的是“……者……也”式的是无判断词的方式。除此以外,还有反问句式(“不亦……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和一些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二、命题路径:字理——翻译

通过近几年文言翻译类题分析,我们会发现此类试题常通过文言选句中的实词、虚词、词语以及重点短语(整体句意)来综合命制的,落实新课程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一)实词

文言文翻译题型的设置,就是要求学生从汉字字理角度出发,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句中的重要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假借字,进行字形分析,领悟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引申等含义。

1.本义理解

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如2017年全国卷Ⅲ,T13(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句中“饬”,形声字,从人,从力,食声;本义,“修整;饬令”。另外,在句子中“申饬”作“边臣”的施动动词,“申”含有“指示”,据此分析,“饬”也作“指示”之意。

2.引申推断

词的引申义,是指词语从本义发展出来其他的意义。如2020年全国卷Ⅰ,T13(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句中“粜”,会意字,本义为“卖米”,引申为“出售”;“活”引申为“救活”。又如2019年全国卷Ⅰ,T13(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句中“短”本义“不长”,会意字,从矢,表示可以用矢来量距离。一般为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做谓语动词,词性发生了变化,引申为“揭短,诋毁”之意。又如2017年全国卷Ⅱ,T13(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句中“蝗”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翻译成“出现蝗灾”。

3.古今辨析

我们把古汉语中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称为古今异义词。2020年全国卷Ⅰ,T13(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句中“鲜”今义为“味道鲜美”,古义也指“少”,文中即此义。又如2019年全国卷Ⅲ,T13(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句中“走”本义“跑”,会意字,从夭从止,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今义“行走;离开”等义项。

4.词组积累

通过对文言词组的命题,也是考查文言文理解的方式之一。这类词组一般有几种情况:①对称结构。如2020年全国卷Ⅱ,T13(1)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句中“蠹国害民”为对称结构,可以互解,即“蠹”“害”同义。②联系教材。如:2019全国卷Ⅱ,T13(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期年”可以联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如:2017年全国卷Ⅰ,T13(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臧否人物”可以联系《出师表》理解。③古今异义。2018全国卷Ⅰ,T13(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018年全国卷Ⅱ,T13(2)一岁断狱,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两句中“先驱”“文理”均为古今异义词语。

(二)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含义,首先要明确几点:1.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2.虚词用法较灵活,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和意义。3.虚词使用频率高,在一篇文中出现多次。4.虚词语法功能强,实词通过虚词连接而组合成完整的句子。以上几种因素,虚词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既要辨析词性,又要理解词义及用法,还要注意虚词运用的特殊现象,包括兼语、连用和凝固等。我们以近三年全国卷中“以”为例来说明:

①2017年全国卷Ⅰ,T13(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②2017年全国卷Ⅲ,T13(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③2018年全国卷Ⅰ,T13(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④2018年全国卷Ⅰ,T13(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⑤2018年全国卷Ⅲ,T13(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⑥2019年全国卷Ⅱ,T13(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⑦2019年全国卷Ⅲ,T13(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⑧2020年全国卷Ⅰ,T13(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⑨2020年全国卷Ⅲ,T13(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例①⑤考查的是“以”的本义:用,拿,把,将。例④中“以”作“因为”之义解。例②③⑥⑦均为“以”虚词性的凝固特殊现象理解,翻译时不能拆开,即“何以……为?”(……做什么?),“以为”(把……作为),“可以”(可以用来),“所以”(……的原因)。例⑧表示时间的界限。例⑨表示目的,译为“用来”。

在文言文本中,词类活用、语序倒置、成分省略、固定句式等现象比较多,也就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正因为这样,命题对实词的考查以谓语动词(包括形容词)有关的内容居多。通过对实词的考查,主要目的在于考查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以及了解它们丰富的含义及古今含义变化的情况。对虚词的考查,重在从语法角度切入,弄清文言虚词的词性和用法及其意义。

三、命题路径:语法——理解

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语法系统中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句子系统(句類、句型与句群)、短语系统(结构、句式)和词系系统(实词、虚词)。古汉语语法与文言文教学和阅读的关系非常密切,高考文言文本阅读的命题基本上围绕这三个系统来检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关联的语法知识,以断句、翻译和筛选与整合信息等形式考查学生阅读古汉语作品(文言文本材料)的能力,掌握古汉语语法自然而然是学生语文素养基本内涵。如下图显示:

鉴于上文已对“断句”和“翻译”题型做了命题探析,在此仅以“理解”题型为例:2019年年全国卷Ⅰ,T14(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命题涉及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文言文本考查“理解”类型命题就是通过文中重要字词、短语结构以及重要的句子来实现其考查目的的。解题必须找到与语文区域(句式、句类、句型以及句群等)进行比对,才能把握文章内容及逻辑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理解”与“断句”“翻译”题型不同,不需要再对句中实词、虚词、结构一一翻译。选项两处涉及对原文内容信息的理解分析:一是“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文中“至夜半,文帝前席”属于陈述句类,从句型上看,属于背景句,“至半夜”是对前文叙事内容过程的结果。于是可有“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的理解,与选项表述一致;二是“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事件顺序颠倒,原文: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此句为论断句型,内容上是“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才有下文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的内容,理解“既罢”“居顷之”这两组实词领属句子在内容上关联的逻辑意义,就可以得出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据此分析C项错误。

四、命题路径:文化——语境

文言文命题承担了文化传承考查功能,涉及我国传统节气、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礼仪文化、天文地理等传统文化内容。命题以选择题的形式,通过文本语境、历史语境和文学语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其在现代观念语境下的传承,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一)文本语境

原文语境命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解释该词语的文化意义。如2020年全国卷Ⅲ,T11(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这一类强调对考查对象的识记。另一类命题立足于文本而产生新的信息,一般把命题信息分为两个部分,即已知的信息(识记部分)和新的信息(理解部分),其指向意义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理解分析,之后做出判断。如2020年全国卷Ⅰ,T11(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2018年全国卷Ⅰ,T11(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这种命题方式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文本信息集合命题是按句尾重心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在理解逊位信息实义的基础上,再回归原文,寻找信息的命题焦点,这也就是命题的目的,即已知对象是命题的出发点,新信息是对命题文本内容的把握或强调文本中心的理解。

(二)历史语境

历史语境命题即命题立足于历史文化,考查对文化的识记与传承素养。2020年全国卷Ⅲ,T11(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考查对“周公”历史事迹的了解。又如2019年全国卷Ⅰ卷,T11(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其中“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回顾历史,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又如2018年全国卷Ⅲ,T11(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选项中“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尹”是官的统称,“令尹”在春秋战国时相当于宰相,也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选项形式呈现“解释+例举”形式语境,前一句是对象的解释,后一句是该阐释进行的例举。命题通过文本呈现文化常识的同时,还要在外延上进行理解和分析。

(三)文学语境

文学语境命题是指在命题时结合文学著作或作品内容来实现考查的目的。又如2017年全国卷Ⅱ,T3(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这类命题方式,在考查命题文本理解的同时,还要兼顾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理解,难度较大。通过“语境”命题意图在于通过某一形式的文化语境以求深度理解文本内涵,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与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内涵,也是高考语文命题情境载体的设计理念的实践化。

梳理近几年高考文言类文本考查无不围绕“语感”“字理”“语法”“文化”等路径来设题的,这就会要求我們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作者、不同题材的文言文本的阅读积累,形成整合性阅读、比较阅读和研究性阅读融为一体的文本材料阅读形式,培养基于文本形成理解分析能力,实现“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鉴赏”的语文学科素养的学科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涂韶华.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体系研究[J].中学语文,2020(2).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语文素养导向的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研究》(编号:19PTZD03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断句实词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妙用标点巧断句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断句难不难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