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琴
摘 要:新课改下,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将核心素养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而语文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学科,其通常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人文精神、思想观念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具有显著综合性与实践性的一门学科,其不仅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而且还与学生的识字能力、交际能力、理解能力等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小学时期,语文课主要是通过阅读开展教学,因此,对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是语文学科素养进行提高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时,其不仅承担着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加强综合素养的任务,而且阅读教学还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组成部分。基于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注重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并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注重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从而使阅读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使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情境性
情境性通常是个庞大的概念,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需创设教学的情境,而且还对小学生学习的情境进行考虑。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具体教学时,需构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通常包含空间、时间等相关因素,教师可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处于相应完整的情境当中开展阅读,不仅有利于对文本的有效理解。而且还有利于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从而使小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使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得到有效增强[1]。除此之外,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情境性还能使学生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并促使阅读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二)文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需将教材作为依托,并兼顾课文具备的文本性。对于1-3年级而言,小学生为低中段,因为其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抽象思维力的发展还不完善,课文的设置也都是故事性文本,还包括诗歌、儿歌等。通常来说,童话故事相关文本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大部分。因此,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通常有着显著的文本性,且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需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与策略。
(三)阶段性
小学通常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因为其阅读能力有所不同,需教师进行针对性关注。尤其是中低段的小学生,由于其正位于形象直观的思维朝着抽象思维进行过渡的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需注重该关键时期,可通过相对直观的教具作为辅导,以此对小学生自身的理解力进行培养,对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从而使小学生的思维实现稳步的转变,并向着高阶段阅读发展,最终具备好的阅读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目前,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将高中课程作为标准进行制定的,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定义,但是,部分教育者已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开展了相应的解释[2]。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需强化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能力、文化感受力进行培养,且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需以此为基础,对阅读课的教学进行设计,以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2.提倡生活化阅读教学。对于阅讀而言,其本质是阅读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通常较低,对大多数事物的认识都源自于生活实践,再加上小学生性格活泼,对事物充满好奇,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注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运用,将生活当中的情境当做依托,把生活和语文阅读结合,对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进行培养,从而使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3]。同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通常以语文教材为主,特别是新教材当中明显增多的阅读课文,致使教师注重生活,从生活当中取材,通过阅读讲述,以此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阅读的乐趣。
3.确保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为了确保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主体性,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阅读教学中,并非教师将自身的阅读体验直接告诉学生,而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部分教师可放手引导学生自由地阅读,并由学生自主反馈地阅读作品以及情感体验,从而确保小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
1.注重小学生阅读理解力的培养。首先,感知与整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明确教学中的知识体系,并对语文教学的具体发展规律进行掌握,以此使教学方法得到相应的改进。另外,语文阅读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陈述知识,对于语言文学其也有着相应的方法与规律,此时语文教师则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语文知识实施细致划分,加强对教材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把控好相应的知识体系,通常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其重要[4]。
其次,充分尊重小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的差异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的发展水平通常较低,但是个体之间通常有着较大的差异,且容易被家庭环境的相关因素所影响,个体水平及生活经验都致使小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需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及认知水平,了解到学生的长处与短板,以此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活动。在面对阅读落后的学生时,语文教师可多加指导,或者和学生家长共同指导,以促使学生阅读力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进行培养。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水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法,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进行培养,而不是限制于单一的“读”,还可通过“多交流”“多动笔”等方法。因此,语文教师需依据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差异,选择合理的阅读策略,引导小学生阅读,就教师而言,其教学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类似于重点阅读、对照阅读等。除此之外,在学生完成阅读后,积极的阅读测验与训练,也能使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得到有效提高。语文教师在学生完成阅读后,可提供给学生些问答题、选择题等,以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且通过相应的阅读训练,促使学生阅读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测试题不能太难或者繁杂,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阅读自信心。
2.注重小学生语言表达力的培养。核心素养通常是在逐渐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或者是为学生营造相应的实践活动,以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实现语言表达力的提高。
以阅读交流,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进行锻炼。对于语言而言,其只有通过说或者写,才能实现锻炼。基于此,语文教师需为学生营造相应的交流平台,使学生通过材料的阅读,写出相应的读后感,并由学生进行口头概述,以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所喜欢的故事,这通常对学生的表达力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勇于自我表达,以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得到有效增强。
以阅读训练,对小学生的书面表达力进行提高。对于语言表达力而言,其不仅指口头的语言表达,而且还包括书面上的语言表达,但这通常会被语文教师所忽略。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当中,语文教师需注重阅读训练,即引导学生对自身阅读后的文本实施反馈,类似读后感,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的表达,在学生表达后,教师也需对其实施相应的反馈,通常包含对学生写作时的标点符号、段落的指导,通过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提出,促使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3.注重小学生思维发展力的培养。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其通常较为活泼好动,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教学通常更适用于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通过文本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或者通过文本外、自主创设的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演绎,以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生活感,并把阅读和实际情境结合,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以阅读活动,促使学生逻辑思维力的提升。教师在阅读活动开展之余,还需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类似于辩论赛,就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同时,教师可通过贴近于现实生活的话题开展,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力进行锻炼。另外,教师还能通过“故事大王”等相关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對相关故事进行续写,或引导学生编故事,对小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4.注重小学生文化感受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文化教学,还需注重时机,让学生对外来文化存在的魅力进行感受。阅读教学时,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通常也能使学生文化感受力得到有效增强,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相结合渗透到阅读教学当中,以此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具备的力量。除此之外,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语文教师需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使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不成熟,因此,该阶段是教师最容易对小学生的个性与品格实施塑造的阶段。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学素养,而且还能调动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注重语文素养的落实,加强学生阅读语文文本的能力,从而使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树雄,刘少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学周刊,2020(18):127.
[2]王顺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77.
[3]刘艳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85.
[4]杜红梅.新课改环境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