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礼
摘 要:历史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是要“以史为鉴”,借鉴历史的经验,为未来指明方向。但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一定的偏离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重新明确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要求教师必须要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所谓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一个过程。对于国家来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岁月长河的沉淀,更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个人来说,通过历史学习,可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的这一教育价值常常被教师忽视,不能有效发挥出历史的教育价值。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育价值得以重新审视和肯定,给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概述
1.历史核心素养。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说,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来说,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即: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备学科特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从这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可以将历史核心素养归纳为五个部分,即: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1]。
2.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对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作用。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历史时空和史料,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史料中进行分析、辨别和总结,从历史时空的角度进行解释,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其中渗透的历史事实。尤其是一些数据统计类的史料,这些史料通常是由后人所整理的,属于二手资料,对于数据统计类的史料,通常包含数字表格、统计图等不同类型,该类史料通常对高中生自身有着较高要求,且考察的角度相对较多,不仅可以提取到更多隐蔽信息,而且还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对其实施分析,从而获得统计类史料的核心信息[2]。统计类的史料不仅形式较为多样,而且表达的重点也不相同,统计图类通常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在某个特定时间的发展走向,学生可以通过数据的变化对该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理解,并提出解决措施;而表格类史料一般为直观的数据,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对事物的具体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因此,培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理解历史史料,抓住历史事件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3]。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明确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在部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严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1)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当前多数高中,依然将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尤其是针对不选择历史的高考学生来说,常常取消历史课程。同时,历史课程还存在明显的课时少等现状,难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2)缺乏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勾画重点,指导学生课下背诵和记忆等。这种单一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致使课堂氛围沉闷,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较差。(3)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以高考为导向。以至于高中历史课堂上出现了只教高考所考的内容,而针对不考的内容一律删除[4]。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1.多举并重,加强时空观念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的,是学生认识历史的起点,学生只有具有极强的时空观念,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精准地把握和理解。据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首先,要明确时空观念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将历史事件与时空进行联系,并紧紧围绕空间大小、时间长短、时空交错、时间先后等要素,全面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其次,依据时空观念,整合教学内容。由于当前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写的,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忽视空间问题。据此,教师可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以某一历史事件为核心,对其横向联系材料进行补充等,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最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借助时空轴的形式,加强学生时空观念培养。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借助时空轴的形式,将时间、空间内的历史知识进行串联,进而给学生构建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以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对历史进行学习和分析。
2.客观分析历史,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只有形成了一定的唯物史观,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才能对历史形成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认识,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借助哲学的观点,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辩证、挖掘本质等形式,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而出现的,之间存在诸多的联系。据此,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某一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历史现象分析中,明确历史的联系性。其次,在历史教学中,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明确历史现象也是存在辩证关系的。最后,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其本质进行挖掘,明确历史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此一来,学生即可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唯物史观。
3.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也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的历史解释能力,主要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具体的历史资料展开分析,进而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具体来说,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时候,必须要借助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借助史料培养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对教材中图片资料、历史资料补充等进行有效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史料阅读和分析中,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2)借助历史人物分析的形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同一段历史,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在尊重学生不同历史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开展分析,引导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
4.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是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核心素养下的具体教学要求。据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學中,必须要对史料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1)加强引导,指导学生自主收集史料。就高中历史来说,其中涉及的史料非常多,有文学作品、图片、遗迹、文物等,教师在开战历史教学的时候,可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而借助有价值的历史史料进行学习。(2)加强引导,科学辨析史料。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中,辨析史料是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历史史料存在一定的真伪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史料收集和整理之后,还要对所选择的史料进行客观评价、辨析,找出最佳的史料,以辅助课堂学习。(3)借助适当的方式,发挥史料价值。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进行历史现象分析、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等,进而促使学生在历史分析中,实现史料的价值,并提升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
5.挖掘情感因素,落实家国情怀培养。历史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据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修要对历史这一学科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入地挖掘,以落实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具体来说,在落实家国情怀的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入手:(1)渗透人物精神。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充分结合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对其精神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在历史人物精神的感召下,树立爱国情怀。(2)分析历史事件,挖掘其社会功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站在微观和宏观的角度上,对其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意识到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影响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3)联系现实生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在历史分析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实现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这一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得到了重视和肯定。据此,教师必须要紧紧围绕历史核心素养下的要求,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加强学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57.
[2]张艳梅.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52.
[3]杨重礼.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49.
[4]纪效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J].甘肃教育,2019(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