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教育三国论坛(后升格为“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论坛)连续举办17届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句话影响了杨瑞清终身。
当时,行知小学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只有教师好好学习,我们的乡村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行知小学在行知思想的浸润下便开始思考,如何让一群普通的乡村教师的潜力得以激发。
20世纪80年代,行知小学的骨干教师不断被调出,学校希望能有优秀的教师来补充,杨瑞清主动找到有密切联系的母校——晓庄师范,提出了合作办学的想法。1989年1月10日,行知小学和晓庄师范签订协议,使其成为晓庄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这次的合作给行知小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行知小学为晓庄师范的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的场所,提供教育科研的基地。反过来,晓庄师范为行知小学培训教师,推荐师范生,给学校做业务指导。通过合作,大家明白,想办好一所小学,教好小学生,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有晓庄师范做后盾,行知小学也逐步成为青年教师锻炼成长的摇篮。
90年代初,在教师培养的问题上,行知小学的老师们感受到,最重要的、最急切的不是教师的能力问题,而是教师怎样对待乡村教育的问题,怎样对待行知小学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杨瑞清与团队成员开始了良师成长实验的初步探索,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超越成功,关注成长”的理念,拟定了20字的教师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杨瑞清解释,“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是三种实践方式,也是三种学习方式,就是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命学习。“精于思考”,把它内化成一种理论,内化成一种知识,知行合一。“乐于动笔”,就是把学习的体会记录下来。在杨瑞清看来,“只有去一点点地积累,才能够不断地想到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地产生灵感。乡村教师的存折本上积累的物质财富也许很有限,但我们完全可以在笔记本上积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2008 年元旦,杨瑞清参观清华园,看到一张张2007年度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活动的海报。这对杨瑞清触动很大,他想,许多中小学都热衷于“打造名师”,清华大学却发动全校师生评选“良师”,这值得反思。由此,学校认识到好教师就应该是良师,进而启动了“良师成长计划”,没想到得到了很多教师的积极呼应。杨瑞清认为,行知小学的发展不是靠名师,而是靠一个团队的力量、靠很多人的努力。他说:“我们学校的老师真的都非常可爱,他们有家庭、孩子,要忙家务,要攒钱买房子,他们体贴人、心态平和,从不出语伤人,那么爱学生,不厌其烦,默默无闻。要懂得感恩,要感谢那些默默工作的人,他们是崇高的,唯有感激。”
2005 年1月10日,是行知小学 命名 20 周年纪念日,学校却没有搞热热闹闹的校庆活动,只悄悄地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成立教师发展学校,二是开通了“南京行知苑”网站。这两件事都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学校强烈地意识到,学校不只是几百个孩子的学校,也是几十位教师的学校。几百个孩子可能在这里上五年、六年学,而几十位教师可能要在这里生活、工作一辈子,可以说是他们终身的学校。所以,学校坚持做“良师发展工程”,就是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良师,所有员工也都是良师,包括做卫生的、搞食堂的、开车的,他们也都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因此,学校总结了三条经验:
人生观的提升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每个人都希望活出盼头,有盼头才有劲头。那么,人生的希望、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的价值是在“做人”这两个字上建构的,升官发财是做人的副产品,作威、作福、做秀是痛苦之源,而做人、做事、做学问,才是幸福之本。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就是教人“生”、教人“活”的教育。它的内涵是“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切生机”“关心生态”。庄稼长势好,便会丰收,孩子的生命状态好,他才能健康成长。在杨校长和老师们的心中,学生不是“美丽的鲜花”,就是“可爱的花苞”,用含苞待放、生机盎然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学生的教育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良师要修炼一颗花苞心态,因为“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
为了促使良师的成长,杨瑞清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校长自身的成长。只有校长好好学习,教师才能天天向上。于是,在杨瑞清的带领下,学校成立教师发展学校,实施良师成长工程,推动专业发展评估。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杨瑞清强调要实施五项专业行动:专业实践、专业阅读、专业协作、专业思考和专业写作,特别强调要读好行知这本大书、读好实践这本活书、读好生命这本天书,从而实现“走行知路,办真教育”。
杨瑞清曾说:“作为一名教师,怎么让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方向性的问题。选择做乡村教师,选择做行知教育实验,我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我们的方向、我们的努力目标不是升官、发财、出名,我们的着力点在于做人,但不一定能做名人、名师。我们要立足做良师,力争做名师,做大国良师!”
2014年9月9日,习总书记在倡导做“四有”好老师的讲话中,三次直接引用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在阐述“有理想信念”时,引用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强调“有道德情操”时,引用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要求“有扎实学识”时,引用了“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次讲话,对于行知教育的践行者杨瑞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鼓舞。杨瑞清激动之余,写下了短文《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文章中他又概括、总结了乡村好教师成长的四句话:扎根乡村,坚守理想信念;享受奋斗,提升道德情操;知行合一;积累扎实学识;花苞心态,彰显仁爱之心。这四句是杨瑞清的自我鼓励,也是自我要求,更是他在几十年探索良师成长实验的总结与提炼。
杨瑞清在马来西亚培训教师
对行知小学的老师们而言,选择做乡村教师,也许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出不了名,但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做学问,认认真真做一名好老师,就一定有盼头,一定能够创造崇高的生命价值,充分享受生命尊严和人生乐趣。老师们坚信,扎根乡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帮助乡村孩子“筑梦、追梦、圆梦”,就能“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习总书记曾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很多地方做教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教师,为教师排忧解难。这些话语让基层教师倍感温暖。对杨校长而言,只要想到当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陶行知先生,他和老师们的“清苦”实在算不了什么。行知小学的每一位教师,他们“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住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努力“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真正做到“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习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在杨瑞清的带领下,行知小学的老师们进一步读好“三本书”:读好行知这本“大书”,读好实践这本“活书”,读好生命这本“天书”;做好“五门功课”: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他和老师们学习、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为乡村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习总书记强调,“好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杨瑞清和老师们大力提倡教师、家长和学生人人修炼“花苞心态”,形成“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切生机,关心生态”的育人思路,追求“含苞待放,生机盎然”的课堂文化,既要欣赏美丽的鲜花,又要善待可爱的花苞,营造出有充分安全感的教学关系,引导学生做互敬互爱的小朋友、即知即传的小先生、自动自立的小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努力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创造更加精彩的教育人生。
良师成长实验发展历程:
1989年:超越成功,关注成长;提出教师20字成长准则。
2004年:温暖的师德:要爱-会爱-博爱-自爱。
2005年:教风——坚持 · 感激 · 成长:一心坚持,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诚心感激,把握住人生的平衡点;诚心感激,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
2009年:好教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良师。
2011年:提出良师成长工程的三个观点:良师的人生观:在“做人”上建构生命的价值;良师的教育观:修炼一颗“花苞心态”;良师的成长观:实施五项专业行动。
2017年: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1.扎根乡村,坚守理想信念;2.享受奋斗,提升道德情操;3. 知行合一,积累扎实学识;4.花苞心态,彰显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