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斌,罗小华
(1湖州师范学院,湖州,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湖州,313000)
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的墎墩山上,自2011年开始全面考古调查,至2016年圆满完成考古发掘任务,共出土青铜器、漆木竹器、金器、玉器、简牍、陶瓷器等各类文物10000余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依据墓葬的规制、埋葬地点、陪葬品等情况,特别是出土的“刘贺”印文玉印,最终确定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海昏侯刘贺墓因其未经过盗掘,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掘的随葬品保存最完整,规格形制最清晰,出土文物最丰富的西汉时期列(彻)侯等级墓葬,为我国汉代史料、随葬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之前已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漆木竹器、金器、玉器、简牍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专门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对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陶瓷器进行的专门研究却少有见诸报道。
据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领队杨军、徐长青合著的《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发掘报告中描述,海昏侯墓出土有“陶瓷器约500件,有日用器皿和建筑材料等。日用器皿有陶罐、青瓷罐、青瓷壶、漆皮陶壶等,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但是对所出土陶瓷的具体形制、尺寸等都没有进行描述,也没有提供图片供研究参考,给学者开展研究带来了困难。
之后有学者根据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瓷器认为,“海昏侯墓中的这三件青瓷双系壶,有可能将中国制造瓷器的历史推进到西汉中期”,并称其为“开天辟地第一瓷”。
2016年3月,笔者有幸在首都博物馆参观了“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近距离观赏了展出的一件青瓷双系壶,对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瓷器有了初步认识。这件青瓷双系壶高约40厘米,为喇叭口、颈部较短粗、划弦纹和水波纹,肩部有三道附加凸旋纹(图1),2个半环形的耳(系)对称位于第一、二道附加凸旋纹上,器耳上饰叶脉纹(或称之为人字纹),在耳的下端贴塑斜线纹铺首(图2),腹部圆鼓,足部为矮圈足,无法判断是平底或凹底。该双系壶釉色为青黄色,整体来看施釉不均匀,口部、颈部及下腹部釉均已脱落,露出底胎,胎体呈赭石色;肩部和上腹部釉层堆积较厚,釉层厚薄不匀,有聚釉现象,釉流至下腹部形如蜡滴状。该双系壶肩部还竖向刻划有“大□吉者”四字(图3,疑似“其”字),字体不甚工整,经查:“大其”可引申为赞扬;“吉者”,指福善之事,此四字应为吉祥语,或为赞美福善之事的意思。
图1 首博海昏侯展览青瓷壶
图2 首博展览青瓷壶器耳
从网上还发现另外2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瓷器图片(图4),其釉色均为青绿色,做工比展出的青釉壶要差一些,流釉现象很严重,其中一件和展出的形制基本相同;另一件尺寸较小,有盖,上腹部只有二道附加弦纹。
其实,类似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瓷器在我国考古遗存中已经多次发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洛阳烧沟汉墓群174号汉墓中出土一件被称为“半瓷小壶”的釉陶壶;1956年在江苏南京栖霞山及其附近汉墓出土的东汉时期釉陶壶;1958年浙江杭州古荡朱乐昌墓出土的汉代中叶釉陶壶;1965年江苏仪征石碑村汉代木椁墓出土的9件东汉中期釉陶壶;1981年安徽芜湖市贺家园3座西汉后期墓出土有釉陶壶25件;1987-1989年浙江龙游东华山西汉晚期墓群出土原始瓷壶50件;1992年河南洛阳金谷园墓IM337出土有8件西汉晚期釉陶壶;以及2008年山东滕州市染山汉画像石墓该墓出土原始青瓷器7件,其中有大壶和小壶各2件等(见图5)。特别是在滕州市染山汉画像石墓,墓中发现有大量玉衣片,根据墓葬规制、出土器物及史书记载,推定该墓墓主应是元鼎五年(前112年)坐酎金被免去爵位的郁郎侯刘骄,则该墓的年代应为西汉中期。刘骄身份等级比刘贺稍低,埋葬时间稍早,其出土器物对海昏侯刘贺墓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从以上遗址公布的当时称之为釉陶或原始青瓷的描述和图片来看,与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瓷壶形制十分近似,并且大多数是壶和瓿搭配出现,由于海昏侯墓发掘报告中没有对出土的陶瓷进行具体描述,不知是否有瓿存在?
有鉴于考古材料中青釉瓷(陶)、原始青瓷、釉陶等称谓的混乱,有学者专门提出:这些釉陶器连同过去在洛阳地区发现的同类器物都可能是直接来自南方的产品,应称为“南方釉陶”,或称之为“原始瓷”,主要是指长江下游原吴越地区生产的釉陶器,其陶质、釉色、器形及装饰花纹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而釉陶则一般指在西汉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东汉晚期骤然消失,大量流行于北方地区墓葬中的低温铅釉陶。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生产原始瓷的窑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德清、余杭、诸暨、上虞、余姚、慈溪、鄞县、龙游等县,其他地区则仅有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在商周时期均在吴越国的统治范围内。为了探索中国原始瓷起源与成熟青瓷的起源两大问题,自2007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浙江省德清地区原始瓷窑址进行多次发掘、清理。200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瓷之源——浙江早期瓷窑址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课题组,重点对浙江省北部以湖州市德清县为中心、包括湖州吴兴区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开展调查与研究。2012年,“瓷之源”课题作为一个项目正式列入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库,其目标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原始瓷起源及先秦原始瓷制作技术发展综合研究”,进行我国瓷器起源课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图3 青瓷壶铭文
图4 另外2件海昏侯墓出土青瓷壶
图5 汉代原始瓷壶
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分布与特征已初步显露,据报道,已发现窑址150多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无法比拟的。窑场一般建在有瓷石矿藏的山坡上,窑址范围都不大,德清地区发现有10余处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龙窑窑床,而火烧山窑址发现的西周晚期龙窑窑址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龙窑遗址。德清原始瓷窑址群其时代从夏商时期开始,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连绵不绝,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被誉为我国“瓷之源”当之无愧。
先秦时期的原始瓷制瓷技术发展到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出土的器物种类极其丰富,除一般的碗、盘、杯、盅、盂、钵、盒、碟等日用器外,还大量生产仿青铜礼器和乐器,以及少量的兵器与工具。亭子桥战国时期原始瓷窑址,该窑址多数产品胎釉结合良好,质地坚硬,扣之发音清脆,釉面匀净莹润,玻光感强,不论是成型工艺,还是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其物理性状甚至已完全可与东汉成熟青瓷媲美。此时期原始瓷胎质细腻坚致,反映其瓷土的淘洗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基本不见生烧与完全剥釉现象,釉色青翠,玻璃质感强;器物种类丰富多样,大量的器型一直沿续至汉代;装烧技术成熟,窑具大量出现,在支烧具方面,汉代所有的器类此时已基本出现。
然而鼎盛时期的德清地区原始瓷生产在战国中晚期随着越国被楚国灭亡,而迅速走向衰落,并没有直接演变为成熟青瓷。在德清地区除发现大量战国中晚期窑址存在外,还有一定数量西汉至东汉早期窑址,从目前考古材料来看这是本区域内独有的,对于探索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德清地区发现的西汉时期原始瓷来看,未见与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瓷类似的器物,其烧制窑口尚需查证。在浙江省上虞县曹娥江及其支流地区、慈溪县上林湖两岸等地50余处东汉晚期窑址的发掘情况来看,从部分窑址中发现原始瓷和瓷器共烧的现象,部分窑址制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已是真正的瓷窑。所出土的瓷器青釉釉层均匀,釉色青翠,胎釉结合紧密,瓷器的质量较高,已经达到真正瓷器的标准。因此可以认定,我国最晚在东汉晚期已经可以生产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了。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我国的原始青瓷在夏商时期即有发现,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境内,即今江苏、浙江省境内,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很少发现,并且多数原始瓷是和印纹硬陶在同一个窑场烧制而成。由于战国末年各国之间不断兼并战争,吴越地区的原始瓷生产受到很大地冲击,我国烧制原始瓷的工艺曾一度失传与中断,致使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无论在品质还是工艺上都出现了退化现象。
从考古所发现的汉代原始青瓷的情况来看,汉代原始瓷胎土为高岭土,虽有部分瓷片断面胎质细腻,呈灰白色,细洁坚硬,显示原料中氧化铁含量较低,烧成温度也较高,已经接近瓷器的胎质。但多数原始瓷胎呈灰色或深灰色,胎质粗松,吸水率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汉代原始瓷片进行过检测,其氧化铝的含量为17.5%和18.5%,氧化铁含量为1.73%和3.01%。一般来说,坯体中的氧化铝含量愈高,要求烧成温度愈高,而当窑温不足时,坯体烧成后疏松。铁含量高,则呈色深,在氧化焰中烧成,胎呈深红或紫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呈深灰或近灰色。汉代青釉陶的烧制温度在 1200—1300℃之间,火候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胎料中含氧化铁,在烧成后期经过二次氧化,胎表无釉的部位露紫色或赭色。
原始瓷所施釉仍属石灰釉,此时期釉中的着色剂为铁,施釉普遍采用刷釉法,即在器物的口部、肩部或内底刷釉,高温中釉的粘度降低,容易流动,多数釉色不匀,并常常发生聚釉成蜡泪状,现存器物多肩部施釉,釉层较厚,呈青绿、青黄或黄褐色,颈部和下半部露胎。从以上对汉代原始瓷的研究来看,原始瓷的胎质、釉质、烧成温度等特征都接近青瓷,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汉代的原始瓷在胎体烧结程度、胎釉结合程度等方面与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参考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中对于汉代原始瓷的分期描述,西汉初期的壶,侈口、长颈、扁圆腹、高圈足,肩部的双耳多数作半圆形,耳面印人字纹或叶脉纹,也有将耳做成绹纹,肩部划弦纹与水波纹。这时期的原始瓷器多数做成仿铜礼器的式样,器形端庄,制作比较精细。西汉中期的壶,口圆出,颈较短,变成喇叭形,腹较深,底部由早期的高圈足变成矮圈足,甚至出现平底,肩部除装半环形直耳外,也有铺首衔环的。西汉晚期原始瓷的壶多数作喇叭口、短颈、椭圆腹、平底,在半环形的耳上,或贴铺首,或贴“S”形堆纹,肩部常常贴凸旋纹三道,旋纹之间的肩部或划水波纹。从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瓷器形制来看,应和西汉中、晚期原始瓷的形制基本相符,也与刘贺于公元前59年去世的时间段相吻合。
综上所述,海昏侯刘贺墓所出土的青釉瓷还存在胎料筛洗不够精细,胎体表面有小突起,烧制温度控制不佳,聚釉和脱釉现象较严重,釉色不匀等现象,尚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从本质上来说尚未完全达到瓷器的标准,将其称为“华夏第一瓷”为时尚早。但是在部分方面比普通原始瓷的烧制水平要高,属于原始瓷中烧制中偶然出现的高端产品,处于由原始瓷器向瓷器过渡的关键时期的重要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