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志刚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鉴赏与理解,促进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及情感体验的加深。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对照比较,挖掘知识点;运用层递式比较法,把握文本脉络;运用近似比较法,引导学生领略相似文本的不同之处,从而促进阅读方法的掌握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教学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36-0088-02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No.3 Middle School of Gao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HE Zhigang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reading teaching allows students to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ex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the deepening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Guide students to compare texts and explore knowledge points; use the stepwise comparison method to grasp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use the approximate comparison method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similar texts, thereby promoting the mastery of reading metho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ability.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Reading teaching;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Application
比较教学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形式就是对阅读内容、阅读角度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进入阅读的更深层次,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及重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提高。
一、對照比较,挖掘知识点
对照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范围较广,如对一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及细节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同一篇文章中也可以运用比较法,对于字词等进行比较,解决疑难点,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及匠心独运。例如,《木兰诗》中“当户理红妆”是写木兰要回家时,阿姊的梳妆情景,但是在描写木兰回家时梳妆时,却用了“当窗理云鬃”,在这里的“户”与“窗”有什么区别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会发现一些不同的地方,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窗”的古今意义是相同的,而“户”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意义的延伸转变,“户”文中指“门”,在此用“门”表达了阿姊想见到妹妹的急切心情。通过不同用词的分辨与理解,让学生体会古人用词之确切,学生通过用词的辨析,更能体会到阿姊的神态,听说妹妹要归家,阿姊内心十分喜悦,当门梳妆,其实反映了她急切喜悦的心情。在这种对照辨析过程中,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二、层递比较,把握文本脉络
层递比较的方法很多,有不同的切入点,可以从一个字词开始,也可以从一个段落开始,抓住一个方面,加以拓展,也可以是两篇及多篇课文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厘清文章的脉络,以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意旨。在此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中的《陋室铭》和《爱莲说》为例,两个文本皆为散文文体,可以运用层递法进行阅读理解。
一是对比两篇文章的中心句,《陋室铭》的中心句是“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统领全篇的中心句是“予独爱莲”。二是对于文章的开头进行对比。《陋室铭》开头以物喻人,以山、水作比,衬托“陋室”,以龙、仙作比,引出“德馨”的品格。作者在此用比喻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品德与情操,这些都突出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再看《爱莲说》,运用了概括性的语言,突出了“予独爱莲”的品格,其实两篇文章的开头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学生在对照分析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高尚的品德,还可以从语言文法上认识到作者的写作功底,学习用写物来寄托情感的写法,学习怎样在文章开头处点题。三是两篇文章的正文比较。《陋室铭》在正文部分,主要写尽管自称陋室,但是作者所谓的陋室其实是坐落在怡人的环境当中的,而所交往的人都是“鸿儒”,并且自己的生活情趣高雅,这些对环境及对人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陋室因为有了品格高尚的人居住而不陋。《爱莲说》的正文内容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写了莲不受污染的高洁、端庄、不生枝蔓等,以此来比喻高尚的品格。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的正文进行比较,可以了解作者写作方法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到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对环境或者周围环境中的“物”进行多方面的描写,以达到以物喻人的效果,突出了文章的意旨,层层深入的描写,极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学生在此不仅领略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与高尚品格,还从作者的行文中了解了作者充满情感的思辨,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一篇好的文章来自情感的升华,来自对事物的观察与体验,这必然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是对文章结尾进行对比。《陋室铭》中提到了诸葛亮、杨雄这些超凡脱俗之人,其意图在于表达“陋室不陋”,“爱莲说”主要对几种名花进行描写与评论,进一步歌颂莲花的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三、近似比较,体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发现语篇的类似之处,从而更好地体验文本情感,走进作者营造的精神世界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近似比较法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可以在同篇文章中比较类似点,也可以对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进行近似比较。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历史上共同点较多的文章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作品多处的相似。如人教版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中有两篇诗歌,一篇是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首是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两个作者处于不同的年代,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却是相似的。王湾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马致远在小令中表达了漂流游子的离愁别绪,表面看似情感表达不同,但是细品一下,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即同是抒发孤独漂泊的游子的情感。引导学生这样对比,更易于学生了解诗人表现手法的不同,他们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但是思想情感却是相似的,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进入人物情感世界,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
四、辨析比较,领略不同之处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对几篇体裁相同、内容相似的课文进行辨析比较,让学生了解这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对于相同之处进行总结,分别对几篇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进行辨别分析,找出不同之处,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雪》与高尔基的《海燕》,从文体上来说,都是散文诗,在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较时,可以从不同的点来展开。比如从结构上来对比,鲁迅先生的《雪》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写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而高尔基的《海燕》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写了三种暴风雨,着重写暴风雨来临后海上的情景。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时,可以从结构上了解作者的构思与谋篇布局,不但能引领学生厘清文本脉络,也可以学习作者根据表达主题进行选材与结构语篇的方法与技巧。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表达上来辨析,这两篇散文诗都采取了直接抒发情感的写法,但是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鲁迅先生表达的是独立、不屈服的个性精神,而高尔基主要抒发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在分析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当时写作的重要意图与情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情感的支配下写作的,抓住了这一点,就可以进入文本内里,体验作者的情感经历,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最后,可以对比两篇散文诗的修辞手法,两篇文章都用了象征、拟人、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文本中运用的象征,是用什么象征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文中的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对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发挥了什么作用等。通过两篇文章的辨析,学生不仅了解了散文的总体特征,还了解了其不同之处,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較教学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阅读文本进行比较辨析,以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香.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28).
(责任编辑 李 芳)
395350033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