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比较视域下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特征

2021-03-10 03:47殷凯伦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内涵

摘要:工匠精神源远流长,通过解读发现其独特的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勇于创新和专注坚守的行为方式。利用文化比较的方法,总结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特征为尊师重傅、德艺兼修、道技合一,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待老师的态度、文化氛围和工匠目的等方面进行文化归因分析。

关键词:工匠精神;内涵;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

近年来,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愈发热烈,人们各抒己见,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演变与重塑等内容展开了详尽的讨论。其中,“什么是工匠精神”作为研究工匠精神的首要问题,对其的讨论更是不胜枚举。王国领、吴戈界定了工匠精神,他们认为狭义的工匠精神指的是有一定技艺的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的态度和品质,而广义的工匠精神则把范围拓展到了所有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态度品质,包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求精尚巧的创造精神和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1]。刘志彪则从供给、需求以及行为方式角度三个层次出发,将工匠精神总结为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在改进产品时的严谨苛刻以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2]。不过,以上诸多讨论都是从工匠精神本身所具有的普遍内涵总结而来的,缺乏比较的视野与方法,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和西方工匠精神的差异性。因此,本文采用文化比较的方法,在总结工匠精神总体内涵的前提下,分析探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特征,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作为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价值体现于其制作的精美器物,也体现于产品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工匠价值表现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而体现于精神层面的价值就是我们追求的工匠精神。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以及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入探究,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同时又是一种行为方式。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表現为爱岗敬业,作为一种精神理念,表现为精益求精,而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又表现为勇于创新和专注坚守。

1.1 爱岗敬业

从工匠本位来看,工匠是一种职业,而工匠精神最初就是在工匠对手中之物进行改造加工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在造物过程中,工匠本身的职业操守逐渐上升至精神层面,便形成了工匠精神。这种职业态度是工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统一,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受到了工匠群体的普遍赞同。对于工匠来说,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与崇敬是一个工匠最基本的职业态度。

“爱”就是对职业的热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热爱职业,享受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并在自身满足的前提下促进着行业的发展。“敬”则体现了工匠的敬畏之心,主要体现为对职业的尊敬,对行业祖师爷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心存敬畏,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心存敬畏,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心存敬畏,方能思而悟行,行之高远。“爱”与“敬”贯穿着工匠的一生,他们心存敬畏之心,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坚持最后的底线,最后将精雕细琢的作品、精湛的技艺与工匠精神传承于世。

1.2 精益求精

工匠造物实质上是运用工具加工改造对象物的过程,而这个对象物的最终表现就是一件件质量上乘的产品。由于产品结合了工匠的审美与技艺,凝聚了工匠的创造能力,所以产品质量可以看作衡量工匠技艺水平的直接要素。只有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丝不苟、严谨细致,才能将完美的作品展现出来。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制作工艺最精良、最轻薄的衣服,一丝一缕皆显匠人精湛技艺。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企业也都以精益求精为企业宗旨,将精力倾注到某一产品的研发、制作、更新与创造上,真正做到一生打造一件精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磨炼的不仅是工匠手中的器物,同时也磨炼了工匠的心性,使其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不畏艰苦、追求极致,将蕴含在产品中的人的价值凸显出来,以此成就最纯粹的自我。

1.3 勇于创新

求精意味着追求卓越,即当现状得不到满足时,便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正是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工匠们才能在坚守传承的前提下,做到不因循守旧,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对于工匠来说,造物的过程是一个将技艺、情感、巧思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工匠的技艺便会永远停滞不前,而停滞不前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居于人后。对于任何一个工匠、行业而言,一味守旧都是致命的打击,他们无法摆脱常规思维而囿于成见,最终结果只能是被他人赶超而消失于大众视野中。可以说,技术是工匠得以生存的手段,而创新则是工匠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工匠正是因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才创造出了各种样式精美的传世佳作。

1.4 专注坚守

工匠们坚守为工为匠的初心,传承毕生的手艺与本真的精神。他们凭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将追求完美的进取精神发挥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艺的传承。专注坚守既是一种态度,表明工匠兢兢业业,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诚意,显示了工匠对这份职业的深沉情谊。一份专注,一份坚守,表达的都是工匠抛却一蹴而就的心理,倾注持之以恒的态度,彰显了工匠的担当。他们不畏惧严寒与酷暑,不奢求功名与利禄,以专注坚守的心构建了一方天地,也正是凭借这份专注与坚守,那些令人赞叹敬仰的精美器具、精湛技艺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才得以传承。

2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特征

作为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除了以上论述的四个共性特征外,还有符合其自身文化背景的个性特征。可以说,共性特征展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与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普遍性,个性特征则显示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特殊性。因此在总结工匠精神普遍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独特内涵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认识,同时可以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现代转换提供理论基础。

2.1 尊师重傅

《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3]荀子将尊师重教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突出了在古代人们对师傅的尊重与对知识的重视,在工匠群体中同样也有尊师重傅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以及特定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工匠之间技艺的传承依靠的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师徒相授的方式则主要通过师徒制体现出来,作为徒弟想要学习技艺,首先须做到对师傅的尊重,从心底敬重崇拜师傅。他们从扫地、端茶、送水等基本的小事做起,磨炼心性,得到师傅的认可后才能真正学习掌握技艺。可见,中国古代的师徒授课,薪火相传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精湛技艺,同时徒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炼心性与品性,将内在的尚巧、求精、严谨、细致的精神特质不断传递下去。这也是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根本所在。

2.2 德艺兼修

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德”与“艺”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工匠在造物的过程中,将精湛的技艺倾注于作品,得于心、应于手。身心相合后,工匠产生了一种美的情感与体验,由对美的追求激发工匠对职业的热爱,继而更加用心专注、精益求精[4]。与此同时,这种内化于心的职业操守逐渐外化于行,成为工匠之“德”。

工匠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立足于行业,技艺是工匠之本。工匠技艺并不是外显的,因此评价一个工匠技艺水平的标准之一是其产品质量是否上乘,即工匠在琢磨器物的过程中,其高超的技艺体现为产品的精良与精美。不过,工匠在提升“艺”的同时也要注重“德”的体现。以正德为前提,工匠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对德的领悟使工匠在与自我、他人、万物的关系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而这种状态的保持则取决于工匠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如此看来,德艺兼修作为衡量工匠水平的标准之一,要求工匠在提升“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德”的履行,在重视“德”的前提下也要实现“艺”的彰显。

2.3 道技合一

中国传统工匠凭借自身技艺,把对人生的体悟、对自然的敬畏、对职业的尊重融入作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道技合一的最高境界。道家认为,“技”是实现“道”的主要途径,“道”是有“技”之人的最终目标,在庄子笔下,庖丁、轮扁、匠石、津人等人通过自身出神入化的技艺达到了“道”的境界,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具体的表面的技艺,而是更深层次的“道”。《庄子养生主》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5]庖丁解牛时高超的技艺不仅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庖丁知晓了“解牛”的规律,更好地提升了自身的技艺。

可见,精湛的技艺是实现“道”的途径,相应地,理解领悟“道”的真谛可以促进技艺的提升。当技进乎道时,就达到了道技合一的境界。

3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特征的文化归因

尊师重傅、德艺兼修和道技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特征,是与西方工匠精神相区别的重要内容。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其独特内涵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西对待老师态度的差异。中国传统工匠注重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师傅作为技艺的掌握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为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在求学的过程中,将师傅当成父亲一样,这体现了对师傅的尊重与敬重。师傅也不负这份敬重,不仅将技艺教授给徒弟,更是传授给徒弟做人做事的道理。徒弟凭借技艺与品性立足于这个行业,谋求自身的发展。在西方,同样有尊师重傅的传统,但显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宣言更符合西方人的追求。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并不意味着接受老师的一切观点,相反,用严谨客观的态度追求真理意味着对自己负责,同样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由此,尊师重傅成为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而非西方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第二,中西文化氛围的差异。受儒家文化影响,“以德为先”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为适应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威信,工匠根据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逐渐形成了与之相符的职业道德规范[6]。一个工匠,纵使技艺超群,但若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也是不被人接受的。精湛的技艺需要高尚的道德相匹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反观西方,其文化内核中并未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未将是否有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价值标准。西方工匠只专注于技艺、作品本身,他们的“技艺全在于追求作品的完美与极致”[7]。由此,德藝兼修成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第三,中西工匠最终目的的差异。对中国传统工匠来说,领悟“道”的真谛与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是最终目的,技艺则是实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当然,“道”的实现对于技艺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而“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信仰为它的传承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8]。在西方,工作劳动的最终目的是荣耀上帝,劳动不再是必须自我忍受的惩罚,而是一种忠于上帝、服从服务于上帝的自我拯救。对于西方工匠来说,其目的与中国传统工匠截然不同,因此,道技合一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独特内涵。

4 结语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作为工匠精神的一部分,不仅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也与其他国家的工匠精神一样,有一定的共性。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共性与个性展开讨论,并探讨其个性产生的原因,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现代转换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5-88.

[2] 刘志彪.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J].青年记者,2016(16):9-10.

[3] 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463.

[4] 赵薇.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特点及其价值追求[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2):121.

[5] 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45.

[6] 张迪.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6.

[7] 肖忠群,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7):6-10.

[8] 孙清华.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传承[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3.

作者简介:殷凯伦(199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