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粉丝社群管理研究

2021-03-10 03:47张佳晨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摘要: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更迭换代,催生了“流量至胜”的追星时代。在流量时代,粉丝圈产生了网络社群、饭圈文化等新型追星形态,学界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其加以分析研究。从艺术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粉丝社群在内部管理制度、领袖权力、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与缺陷,由此产生了粉丝缺失理性、扰乱社会舆论秩序、影响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精神等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粉丝社群、艺人团队、艺人本身、政府等主体角度探索粉丝社群管理的持续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流量时代;粉丝社群;社群管理;非正式组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03

“社群”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地理学和社会学中。直到1987年,英国的社会学家彼得·沃斯利才对“社群”作出了三个方面的深入解析,他认为:社群是地区性的社区;社群是有相互关联的网络;社群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中包含社群精神和社群情感。亚文化圈中的粉丝社群就极具代表性。粉丝社群是在一定的场域内,粉丝个体因喜爱相同的偶像,对其有共同的期许,集结成群,共同营造鲜明的社群文化的组织群体。而在如今依靠人气吸引大众眼球,凭借包装赚取用户关注的流量时代,粉丝群体俨然成为明星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者。粉丝与明星之间的关系从粉丝个体单纯地喜爱与崇拜明星,到粉丝与明星之间双向互动,再到粉丝“养成”明星,从中不难发现粉丝对明星的干预日益增强。正是由于粉丝社群权力界限的不明晰,产生了诸多不良社会问题。最典型的事态就是粉丝社群之间的“互撕”事件,不仅导致明星商业价值降低,甚至影响了网络秩序,引发了不良的社会舆论。这些问题近些年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讨论。学界对这些现象有不同的见解,不少学术文章从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等角度探讨粉丝社群现象。笔者以艺术管理学为视角,探讨流量时代粉丝社群的发展历程及管理问题,以及粉丝社群未来的发展路径,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流量时代粉丝社群对明星个人发展的影响

1.1 粉丝社群的发展历程

“粉丝”属于流行词,是外来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粉丝”一词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析为“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的人”。粉丝从单纯地崇拜偶像,结成社区或组织,再到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也在自我更新进化。

追溯我国古代社会,“粉丝追星”现象早已存在,最早的“追星”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潘安和卫玠是西晋时期的两大美男子,有文献记载了当时群众对其追随的盛况。《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

唐宋时期文人辈出。唐代有较高人气的两位诗人是李白、杜甫。李白的粉丝为睹其文采,不惜代价跋涉千里追随李白;杜甫的粉丝张籍也是一位诗人,他把杜甫的诗集烧成灰烬,调制成药,一饮而下。宋代,苏轼是文豪代表,与其文采相比,粉丝更崇拜其技能,如东坡肉、子瞻帽等。

在民国时期,迷恋戏曲的“戏迷”,在当时被称作“捧角家”。“捧角家”分为“武捧”和“文捧”。“武捧”指从经济上为名角儿应援,如花钱订包厢;“文捧”是指做牌匾、写诗,吹捧名角儿。

事实上,粉丝追逐的兴趣点受不同时代文化的影响。转向现代社会,粉丝的进化与经济社会、互联网科技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粉丝从个体走向社群,以组织的形式出现,有了内部的规章制度及不成文的规定。在此基础上,社会大众赋予了粉丝新的定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国民不太清楚什么是明星,更谈不上追星。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有了极大的飞跃,随着社会复苏,人民的精神文化活動变得多样化。从香港来到内地的“四大天王”,让一阵“港风”飘来,国民第一次有了要“追的人”。歌星有歌迷会,如张学友的歌迷会;影视明星有影迷会,如林青霞的影迷会。随后,“追星族”一词进入大众视野,其主要是以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追星族以个体形式存在,彼此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各种集会的组织也较松散,基本上各自为政。

2005年《超级女声》这一现象级选秀节目的开播,让粉丝群体得到了一次质的进化。《超级女声》让路人选手一夜成名,追星的粉丝群体也有了新的代名词,如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粉丝对偶像的应援不仅仅是买海报、举灯牌,还有短信投票支持,同时制作各种宣传横幅向周边人推广,促使他们投票。此时的粉丝团体与之前的“追星族”相比,组织更凝聚不松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平台的涌现,粉丝在网络上结成了社群,有了固定的联系渠道,缩短了相互沟通的时间和距离。

2011年掀起了“流量”风,流量明星成为市场上关注的焦点,粉丝经济盛行。粉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们愿为自家明星花钱应援。粉丝的消费能力成为流量明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多公司在打造明星人设时,就对准有消费能力的年龄段群体,如TFBOYS的粉丝群体就是有消费能力的女性群体。粉丝在感受到养成的乐趣之余,也愿意为其消费应援。此时,粉丝的主动性变得更强,他们之间联系的黏合度也更高。

2018年,网综推出偶像养成类节目,如《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粉丝圈变成了饭圈,饭圈的粉丝更团结、更理性。饭圈的团结表现为,他们会主动为自家明星争取利益,愿意花费时间、精力为明星打榜、争超话,甚至与其他明星的粉丝“互撕”。与此同时,饭圈的理性在于,他们在追星的同时,也愿意为明星改变自身,学习与偶像相关的技能(如语言、健身等),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1.2 粉丝社群对明星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在社交媒体的连接下,不能简单地用“崇拜与被崇拜”来概括。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应是“水与舟”的关系。俗话说:“舟水谊,方能扬帆远航。”随着近些年饭圈文化的壮大,团结的粉丝社群带给明星不少福利,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推动粉丝经济,提升明星商业价值。文化工业是粉丝经济的缔造者,文化工业产品是指“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的消费而量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1]如今的明星选秀就是文化工业的佐证,通过打造爆款明星,引导其连带的粉丝社群消费相关产品,从而催生了粉丝经济。粉丝经济与明星的商业价值相辅相成,明星的商业价值会吸引代言,从而促进其粉丝群体的消费;粉丝的消费能力又能提升明星的商业价值。

第二,协助明星团队宣传,提升明星路人缘。粉丝社群作为大众群体,从传播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宣传渠道。事实上,粉丝也是一种具有中介性质的传媒体[2]。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理论就很好地证明了,粉丝与路人之间的交流已经在无形中为明星做了宣传。二级传播理论由拉扎斯尔德提出,指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其中粉丝是中间人,把他们对明星的认知,传递给身边的同级人,从而让身边的人对明星产生喜爱感。粉丝社群有序的粉丝内部宣传活动,比路人直接看广告、作品宣传更有效。

第三,粉丝社群满足明星社会身份的认同感。明星对粉丝的依赖除了经济利益的依赖之外,还有心理依赖。明星需要粉丝对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打磨的艺术作品进行反馈,从而获得社会身份的认同与职业成就的认可

2 流量时代的粉丝社群管理

2.1 粉丝社群管理的模式

粉丝社群是组织化的,有组织就一定存在管理。目前,粉丝社群管理涉及两种管理,一种是粉丝自发结成的社群管理组织,另一种是艺人团队对粉丝社群的管理。下面对两种管理模式分别进行梳理。

首先,粉丝自发结成的粉丝社群组织,管理一直秉持制度化模式。从百度贴吧到微博、微信群,都实施社群成员认可的确定性规则,带有契约性质。

2005年粉丝大爆发,以《超级女声》粉丝为代表的粉丝们,有了专属的名称和组织,在网络上结成社区。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粉丝组织就活跃在百度贴吧。在贴吧,人员设置和分工很明确,基本上由管理团队和吧粉组成。管理团队的人员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吧主,一般由百度贴吧的创始人担任。他们的管理内容涉及日常维护工作,包括删黑贴、活动权限申请等内容。其次是小吧主,一般3~5个,甚至是十几个不等,都是高星等级中有责任心、积极度高的人,其主要任务是删帖、禁封。其余的管理人员还有图片小编和视频小编,他们的任务就是图片和视频的处理[3]。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出现了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粉丝有了更为方便的交流平台;同时,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出现,使粉丝追星进入了2.0时代,那就是粉丝圈变饭圈。粉丝主要的活跃地盘是微博超话,其管理更为严谨、细化。超话的领导者是主持人,主持人的权限涉及内容管理和人员管理。内容管理是管理日常的信息分类及简介,还有对用户的筛选和对帖子的把控;人员管理工作是小主持人的任免权。微博超话是一种“核心+外围”的组合形式,外围圈由散粉组成,他们相对个体化,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支持偶像,不太在乎是否有组织。相反,核心圈有着严格的准入原则,以购买明星周边产品和发布超话的活跃度作为进圈的参考标准。

其次,艺人团队对粉丝的管理。由于我国艺人与粉丝之间的关系较为微妙,一直以来大部分的艺人团队并未对粉丝社群予以高度重视。通过整理归纳发现,艺人团队对粉丝社群的管理由无序管理、隐匿管理,逐渐走向公开管理。

饭圈群体出现之前,艺人团队对粉丝社群的管理一直未有明确的形式。在饭圈兴盛时期,艺人团队逐渐意识到粉丝社群、粉丝社群管理的重要性。以曲艺演出团体德云社为例,在追星2.0时代,“饭圈女孩”出现在德云社,让其与流量产生了关联,相声演员也拥有和流量明星一样的待遇。举灯牌应援、超话热搜等饭圈追星行为一应俱全。其中,张云雷打开了德云社的流量之路,德云社空降粉丝管理员管理张云雷的粉丝社群。除了约束粉丝行为,更重要的是把张云雷的粉丝变为德云社的粉丝。艺人团队对粉丝社群的这种管理方式,普遍存在于艺人众多的组合团体或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艺人团队并未在行为上对粉丝社群进行有效的规范与引导,反而更依赖粉丝,扩大了粉丝对明星的行为权限。

事实上,艺人团队对粉丝社群的管理更多是隐匿性的,并且是上下级的关系。不少艺人团队或公司直接对后援会进行管理,但并未公之于众。随着饭圈权力的扩张,不良事件层出不穷,很多艺人团队逐渐公开插手粉丝社群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如凭借《延禧攻略》翻红的女明星秦岚,其工作室就在网络上公布其后援会的管理人员名单及内部结构。

2.2 粉丝社群管理存在的问题

粉丝社群通常以金字塔式的内部人员结构进行组织管理。塔尖的社群群主有凝聚力和影响力,而粉丝社群中不同层级的成员之间能量相等,以“趣缘”为核心进而相互影响。金字塔式的社群組织结构存在于很多非正式群体,这种组织管理形式有极强的号召力,便于统一思想。但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近些年,粉丝社群引起的网暴事件、出圈事件层出不穷,深究其原因与粉丝社群组织的内部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粉丝社群组织缺乏正规化的管理制度。目前,粉丝社群内部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并未从规则上约束粉丝成员的行为,使很多粉丝在追星过程中没有界限感,缺乏理性指导,容易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明星正常生活。另外,由于粉丝社群组织结构松散,并未根据粉丝个性化的需求细化实际追星工作,抹杀了粉丝成员追星方式的差异化和个体化。

其次,粉丝社群领袖的权力过度集中。粉丝社群的内部组织结构从最初的“KOL(意见领袖)+粉丝成员”的形式,变为如今的以核心粉为主导,以贴吧、超话为中心的辐射性模式。虽然工作部门变多、职能增加,但社群领袖并不受其他层级的制约,有绝对的发号施令权。当粉丝社群领袖作出非理性决策时,会误导大众,扰乱社会舆论秩序。

最后,粉丝社群的人员管理存在缺陷。人员管理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管理人员的选拔。大多数粉丝社群管理人员的选拔并不是任人唯贤,而是把金钱、网络地位作为选用标准。其次,粉丝成员的等级划分。在微博、贴吧等网络社群中,以金钱应援作为层级划分标准,诱导粉丝群体盲目消费。在粉丝社群中,等级标识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微博的VIP标识。不少微博粉丝用户假冒VIP标识获得特权,这表明粉丝群体的虚荣心和对身份标识的不满,粉丝社群中三六九等的划分,也破坏了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精神。

3 未来粉丝社群的持续性发展路径

粉丝社群是区别于正式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形式。非正式组织是美国行为学家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之后提出的组织形式,与正式组织相对。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形成了以兴趣、性格、感情为基础的组织群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粉丝因为“趣缘”而结成社群圈子,以“趣缘”为基础形成的圈子,不同于以“血缘、地缘、业缘”结成的圈子[4]。粉丝社群的形成顺其自然,粉丝成员基于追求共同目标、满足精神娱乐需求和社会身份认同感,把自身从已有的社会身份、地域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

非正式组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其管理不仅要从内部维护团体的共同价值观,另一方面外部的力量也会约束组织成员,这就是作用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一种团体约束力,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在E·A·罗斯看来,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社会控制分为内在的控制和外在的控制。其中,内在控制是非正式组织对内部成员实施约束力,以此引导成员认同其文化价值体系;外部控制是非正式组织之外的力量对其实施约束,这种外部压力会促使粉丝社群内部更为团结。粉丝社群的发展同样受社会控制,要走持续性发展路径,具体举措如下。

3.1 粉丝团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升自我素质与辨别能力

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人改变了交流方式,互联网的发展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技术变革,而粉丝群体也是互联网前进发展的收益人。互联网不仅给粉丝带去了很多便利,也给予了宽松的发言空间。粉丝在享受福利的时候,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粉丝群体的自我约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提升各种吧主、主持人、粉头的准入门槛,从文化素养、学识等综合方面进行考量。作为一个群体的组织者、领导者,自身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所行所说都应思考对偶像、粉丝团体、社会的影响。其次,如今的粉丝群体趋向低龄化,管理人员应做好引导,以免低龄粉丝误入歧途。最后,粉丝群体要理性追星,不滥用手中权力。追星时要明确追星目的,冷静头脑。当听到对偶像的批评和非议时,应思考是否正确,不能不计后果地随意使用粉丝权力,进而影响他人利益。

3.2 政府相关部门规范粉丝组织制度,监管与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是社会的规范者和监督者,约束着各主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在众多社会群体中,粉丝组织有着较强的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除了粉丝自身的道德意识之外,也需要用法律法规约束粉丝群体的言论与行为。政府机构要从宏观上把握粉丝文化的方向,一方面,出台与粉丝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让粉丝群体有一条警戒线,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政府等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宣传讲座及发布公益广告等,引导粉丝群体。

另外,各大社交网络媒体平台要做好网络、舆论的监管。各平台应提升准入门槛,对入驻的粉头、吧主等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提升粉丝管理团队的素质。同时,各大平台要肩负起净化网络的职责,删除网络上的虚假、不良消息,并对发布者予以一定的警告和惩罚,加强对粉丝和舆论的监管。

3.3 艺人应有效主动发声,正确引导粉丝

随着后追星时代的到来,粉丝成为明星的发展支柱,流量大小影响事业发展前景。由于粉丝对于明星的作用不小,很多明星不敢出面发声。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无代表作品,专业技能不过硬;第二,对粉丝依赖性太强。正因为很多明星没有站得住脚的代表作品,一旦外在包装消失,粉丝就会大批“脱粉”,事业也会一落千丈。作为一名艺人,正确发声也是一门学问,其主要的优势有两点。

第一,有助于树立三观端正、有独立思维的形象。事实上,艺人失声,是把自我变成他人随意想象的符号。在路人(非粉丝群体)看来,粉丝的言论就代表艺人的发言,所以出面发表言论,有助于艺人形象的树立。如鹿晗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对黄牛党的不满与斥责,获得了很多路人的好感,同时也阻止了一部分粉丝买黄牛票。第二,表明立场,掌握主动权,及时止損。艺人出面发声,不仅是向粉丝表明态度,也能避免事态升级。艺人是社会公众人物,任何不良事件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如肖战粉丝事件,因为肖战没有及时发声约束粉丝行为,导致网民抵制,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综上所述,艺人正确发声是一项有助于事业发展的生存技能。

3.4 艺人团队要把粉丝管理工作纳入常规工作,加强沟通和交流

如今,粉丝管理工作是艺人团队常常忽略的部分,一旦遇到棘手问题,将给艺人团队的公关带来不小挑战。将粉丝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一方面,可以监管粉丝追星行为,减少因粉丝不当行为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把粉丝团队作为艺人宣传的窗口,有效、专业地运用粉丝带来的红利。

粉丝管理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国的艺人团队可结合自身发展和粉丝特点,借鉴日韩粉丝管理模式。日韩的造星模式比我国严苛,粉丝管理模式较我国也更为成熟。我国很多艺人的粉丝基数较大,管理欠缺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艺人团队可以发布管理条例,制定粉丝的权力界限,在一些原则性问题和重要问题上减少不必要的争论。管理条例会让粉丝群体更有组织意识和规范意识。第二,根据质量对粉丝进行分级管理。艺人的工作室或经纪公司可以成立官方的粉丝俱乐部,在其规范下,粉丝可以自由活动,也能最大限度地和艺人互动。除此之外,艺人团队在整体上可针对粉丝的自我属性进行管理,根据他们的追星诉求、年龄段、消费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与反馈。在细节方面,根据粉丝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把握粉丝群体的质量,减少粉丝不当行为带给艺人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在流量时代,粉丝成为明星的“顶梁柱”。对粉丝社群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粉丝社群存在的积极优势,但随着粉丝社群权力的增强,社会问题及管理弊端逐渐显现,对社会、群体、个人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本文以艺术管理为视角,针对粉丝社群管理的未来发展路径,从政府监管部门、粉丝社群、艺人管理团队及艺人本身四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措施及建议。未来,粉丝社群会出现新的形式、新的气象,如何让其繁荣生长,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好.传播学视角下的“粉丝”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 崔雅平.作为艺术管理学基础的“文化工业”理论[J].艺术百家,2014,30(02):223-224.

[3] 张郁文.浅析贴吧粉丝群体的管理——以“罗志祥吧”为例[J].新闻世界,2014(08):154-156.

[4] 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09):5-23+126.

作者简介:张佳晨(199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