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言释》的语言和文化价值

2021-03-10 06:44周黎杰
关键词:体例花冠谓之

周黎杰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越言释》为清乾隆时期越人茹敦和所作,是现存较早的研究越地方言的著作。该书收录越地语汇129则,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考释了一些越地方言语汇的起源、字音、意义等,对研究越地方言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清末范寅编著《越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可能囿于篇幅短小等原因,目前鲜有学者对《越言释》进行系统研究。笔者拟介绍《越言释》的作者茹敦和,同时系统分析该书的内容、体例,探讨茹敦和的方言学思想,阐述书中的语言和文化价值,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一、茹敦和其人

茹敦和,字三樵,号逊来,会稽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享年71岁。关于茹敦和其人,以下史书有载: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七:

茹敦和,字三樵,浙江会稽人。初嗣妇翁李为子,占籍广东。乾隆十九年成进士,归本宗,授直隶南乐知县。慎于折狱,于片纸召两造,立剖曲直,当笞者薄责之,民辄感悔自新。择清白谨愿者充社长、里正,令密陈利弊,以次行之。县当猪龙河之冲,察河源委于开州、清丰之间,审地形高下,因势利导,水不为患。地多茅沙盐咸,教以土化之法,广植杂树。乡民以麦秸编笠为生,敦和劝种桑。调大名,漳水患剧,旁有渠河,敦和谋开渠以杀其势。适内迁大理寺评事,不及上请,乃手书揭城门,劝民刻期集河干,亲为指示,民具畚锸来者以万计。经旬而渠成,后利赖之。寻复出为湖北德安府同知,署宜昌知府,缘事降秩。卒,祀直隶名宦祠。子棻,以一甲一名进士,官至兵部尚书。[1]13030

据《清史稿》记载,大致可以勾勒出茹敦和的人生轨迹。茹敦和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随后任南乐县知县,在任内兴办教育,发展经济,百姓安居乐业,卓有政绩。乾隆三十四年(1769)茹敦和调任大名县县令,整治水患,发展生产,以清廉善治而在当地有贤名。后任大理寺评事及湖北德安府同知。《清史稿》及南乐县和大名县的县志都对茹敦和赞誉有加,评价很高,可见茹敦和在为官时确实为当地做了一些实事,得以入名宦祠。茹敦和晚年罢官居乡,埋头钻研《易经》学说,多有创新,著有《周易二闾记》《周易小义》等关于易学的著作,成为清朝有名的《易经》学家。

二、《越言释》的体例

《越言释》的具体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据葛元煦在其刻本所附后记,《越言释》“原板已毁”[2]。现存的《越言释》主要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仁和葛氏啸园刻本、清光绪四年(1878)仁和葛元煦刻本、励德人抄本、古学院抄本这四种版本流传于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在1990年以清光绪四年的刻本为底本发行了《越言释》影印本。《越言释》传播范围比较广,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绍兴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常州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众多图书馆都有收藏。本文研究选用的底本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在1990年发行的影印本,分为上、下两卷,卷首有杜煦的序,卷末有葛元煦的再版说明,每卷前都有简要的目录。全书条目清晰,逐词注解,考镜源流,正本溯源,共收录越地语汇129条,内容涉及甚广,包含了越地诸多习语、器物、地名解释,探究了越地方言读音和本字。

《越言释》以分条目的形式逐条解释所列词汇,每个条目先列出所要解释的词条,然后用一段话进行解释,体例上大致有四种类型:

1.考释词汇意义来源及流变引申,有的加以文献佐证。此体例书中卷上共有69则条目,如:

(1)镵头:当归以秦产、头圆尾多、肥润气香者良,名马尾当归;尾粗坚枯者,名镵头当归。[2]

(2)小的:厮贱下人其自称曰小的,不知其所自始。顾亭林曰《宋史》有“内殿直小底”“入内小底”;《辽史》有“近侍小底”“承应小底”“笔砚小底”,又《东都事略·狄青传》:“初为骑马小底。”[2]

(3)靳:今人以用力为使靳。按:《左氏传》曰:“吾从子,如骖之靳。”驾车之马以服为主,服马速则骖马不得独迟,故必靳而从之。有力谓之有靳,无力谓之无靳,忽然用力谓之靳头。[2]

例(1)中的“镵头”在越语中表示“犁头用的铁”[3]96,该条目指出品质低下,“尾粗坚枯”如犁头铁一般的当归被称为“镵头当归”,进而经过引申演变,越地方言中有了“馋头”一词用来表示品质低下之义。例(2)中的“小的”,茹敦和指出该词解释为厮贱下人,并且来源于“小底”一词。例(3)中的“靳”解释为劲、力,以《左传》中用例加以佐证,并列举了有靳、用靳等词汇。

2.先释义再注音,注重音和义的关系及流变,或加以文献考证,探究源头,其注音方式包括譬况法、直音法、反切法。此体例书中卷上共有25则条目,如:

(4)斯:《诗》言“析薪如之何”,又曰“斧以斯之”,斯者,析音之转,所谓北音无入是也。今有言不能自白,向人缕缕,谓之分斯。斯又转而为疏,亦谓之分疏。颇疑汉唐以来奏章谓之疏为无义,今臆之亦只是斯尔,所谓条陈是也。《史记》“厮养卒”,西河谓是供灶下析薪之役者。[2]

(5)污:《周南》“薄污我私”,注:污谓烦撋之以去其污。越人于一切浣濯之事皆作呼,去声,其音又与污微别,要是音近致讹者。又越人以粪秽为污,则《左氏传》有“汾浍以流其恶”,恶亦读污,其于言未有非而世往往摘以为笑也。[2]

3.将词义和字形相结合,结合文献资料,对古今的不同字形书写进行探究和考辨。此体例书中卷上共有15则条目,如:

(8)爹:《梁书》:“始兴王憺都督荆州,民歌之曰:‘始兴王,民之爹。’”而《通鉴》:“德宗贞元六年,回纥阿啜可汗谓其大相颉干迦斯曰:‘儿幸而得立,唯仰食于阿多。’”直作多字。又《方言》:“南楚谓妇妣曰母姼,称父考曰父姼。”《尔雅》:“恀、怙,恃也。”郭注:“今江东呼母为恀。”[2]

4.将形、音、义三者结合,并加以考辨或举例。此体例书中卷上共有20则条目,如:

(11)厶:鬼字从厶。按:《说文》:“厶,息夷切”,音如西。今以人之好诡者谓之鬼厶厶,盖厶本古私字,诡则未有不私者,故以为诮。其作“些些”者非。或曰:夫然则公之从厶何也?曰:《说文》已自解之矣,八有背义,背厶为公。此字又为谁某之某者。按:《谷梁》:“蔡侯、郑伯会于邓范。”宁注:“邓,厶地。”陆德明曰:“不知其国,故曰厶地。”盖其初欲注而未能,其后遂阙之而不补,未可遂以为某之本字也。至今人乃直谓之某头。[2]

(12)婫:《通鉴》载,陈霸先守健康,粮运不至,士皆饥疲。会陈倩馈米三千斟,鸭千头,霸先命炊米煮鸭,人人以荷叶裹饭,婫以鸭肉脔。注:婫,公浑反,以鸭肉盖饭上曰婫。此望文为说尔。又曰今江东犹谓以物蒙头曰婫,则得之。今人以面作小饼裹肉啖之,谓之馄饨,于古无所考,盖即所谓婫尔,由婫而馄,而馄而馄饨,其踪迹如此。[2]

以上三则均统筹使用了文字、音韵、训诂三种方法角度,例(10)中针对“呙”字结合《说文解字》的解释展示了其最初的字形和读音,同时考释了医书上的“口眼呙斜”的“呙”正是“不正”的意思。例(11)中对于“厶”字,考证读音,列举用例,论述了“厶”与“公”字的关系,“八”有“背”义,背厶就是公,同时也展现了“厶”与“某”字的关系,从多角度深度考释了“厶”字。例(12)中的“婫”字,茹敦和也是结合文献资料论述其真实意义,展示其读音,论述了其与日后常见的“馄饨”的关系。

《越言释》的体例大致可分为以上四类,总体来说有繁有简,解释词汇意义来源及流变引申这种较简单的体例占了一半以上,茹敦和认为需要考辨的地方均以较多篇幅予以说明,有的加以文献资料佐证,并探究其语源。同时,其注释方式多样,如对注音来说,茹敦和综合运用了直音法、反切法和譬况法,结合《广韵》《唐韵》等韵书进行读音的探析。在整个《越言释》中,使用譬况法注音的8则,使用直音法注音的24则,使用反切法注音的13则,这是对前人研究的小结和综合运用。对于注释词义来说,有的直接训其意义,有的运用文献资料佐证其意义,有的举例注释,同时加入作者的考辨,展现了越地方言和通用语之间、南北之间或不同地域间、古今之间的差别,对文字字形的不同写法也都予以了说明。

三、《越言释》的语言价值

作为研究越地方言比较详尽的著作,《越言释》上承《方言》,下启《越谚》,为后人研究越地方言留下了重要材料。

《越言释》在越地方言研究方面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越地方言的起源、演变的考释,对音、形、义的准确记录与诠释,为后人研究越地方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越言释》收录的129则越地俗语,对当时越地的口头俗语和文人雅士的雅语均有记录,且探究与记录并重,对越地方言的音、义、字形都有探讨,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运用各类字书、韵书进行旁征博引,从时间的纵向流变角度追本溯源,探究语源,古今互证,对语汇进行深层次解释,并且都加入了作者茹敦和自己的思辨和判断,具有值得研究的语言学价值。比如对“杜园”一词的解释,茹敦和梳理出了从“杜园菜”到“杜撰”的引申演化路径,用宋人小说佐证其观点,最后直言“杜撰始于杜默者非”[2]。茹敦和在《越言释》中的许多观点对考证越方言起源,考辨越方言本字,对越语的训诂、音韵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众多第一手资料。

其次,《越言释》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对之后以《越谚》为代表的越地方言研究著作的撰写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在《越言释》之前,历代研究越方言的文献专著存世不多。在《越言释》之后,范寅的《越谚》作为当时越方言研究的集大成者,篇幅最大,采纳最广,一直为越语研究者所推崇。《越言释》作为承上启下的一部作品,在其注释中有对之前越地方言研究资料的概括和总结,如上文提及的例(6)“斯”一条中即有“《史记》‘厮养卒’,西河谓是供灶下析薪之役者”[2]卷上。在解释词条的同时融入了毛奇龄《越语肯綮录》中的观点。茹敦和编撰《越言释》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前人的观点及著作,而后得出自己的思辨和判断,“承上”之意十分明显。

再次,《越言释》中的许多观点被《越谚》采用,如《越谚》卷上《借喻之谚第五》中有“当弗得经,当弗得纬。‘裕’。《越言释》”[4]58。根据《越谚》的体例,“裕”就是指“纬”的读音,且这条直接来源于《越言释》。《越言释》卷下中有“纬”这一词条:

(13)纬:纺棉者,裹箬片于锭以收其所纺之丝,重二三两许,则中丰而首尾瘠如枣核状,纺者呼之皆作予,去声。颇闻皇甫庄有范夫人者,督诸婢治棉,既毕,将以寄其女使织之,令其子作书。其子诸生也,竟不知予之去声当作何字,夫人乃怒之曰:嫠妇不恤其纬而尚不知耶?始知纬字可以作予之去声读。因忆越中市语凡嫌钱少者辄曰“当不得经,当不得纬”,亦作予之去声。此盖支微鱼虞之通,彼訾为土音者自昧昧尔。范夫人尝随宦经行闽中,有句云:“江势风飚转,舟师指顾尊。”闻者辄叹其似杜。[2]

两相结合,《越言释》对“当弗得经,当弗得纬”的来源与读音均作了详细剖析和注解,而《越谚》囿于体例和篇幅限制仅做了注音,“裕”也即《越言释》中提及的“予之去声”。在《越谚》中,范寅以收录为主而基本上未对所收录的语汇作详细的解释和分析,而笔者认为其在这一词条后注“《越言释》”,不仅是注明来源,更有引导读者之意,展现了《越言释》对《越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一繁一简,相得益彰。《越言释》既有对《越语肯綮录》在内的前人著作及观点的运用和思辨,又有对之后以《越谚》为代表的越地方言研究著作的启发意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言而喻。

第四,在方言学思想方面,茹敦和认为“即越言以求雅训”,对方言与雅言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刻的见解,这对后世的语言研究者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越言释》对俗与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展现,渗透着雅言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对越地方言与当时雅言的关系的流变也有着清晰的认识。茹敦和用雅言来训释俗的越地方言,证明越地方言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雅言的依据,深受当时通用语的影响,与北方口音或者说中原地区的通行语有密切联系,正合荀子的“越人安越,君子安雅”。比如对“唐”的解释直言“唐者,空也”[2],对“舀”也直言“舀者,以勺分水也”[2],以及“弹”一条中所言“弹所以行丸者”[2]。这些都是以当时的通行语或者说雅言来解释越地方言中的词语,也印证了越地方言与当时通行语的关系。

茹敦和对方言的地域性特点给予了关注。由于茹敦和占籍广东,又曾经在北方为官,因而在越地方言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或习俗,指出了语言的地域性特征。在“筷”一条中,“北人以箸取物尚谓之夹,南人谓之兼,兼字无义,要是夹音之转”[2]。此处就是展现了南北差异,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称谓。茹敦和在《越言释》中也多次用岭南风俗和方言对其观点进行佐证,比如在“籼”一条中就有“或云其种自岭南而来,故谓之广籼”[2]。说明他已经注意到了方言的地域性特征。

四、《越言释》的文化价值

《越言释》记录的越地俗语展现了越地的风俗习惯,为后人研究越地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首先,《越言释》卷下记录了越地的一些风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稻朋”一条:

(14)稻朋:越人刈获既了,积而叠之于场,谓之稻篷。[2]

对越地人民割稻子后所堆叠的“稻朋”,作者详细介绍了其来源、写法,并说明了“稻篷”之“篷”当写作“朋”。其他诸如“糖”“豆腐”“菜蕻”“箩筐”等条目,茹敦和都对这些食物和器物的名称由来、写法及流变进行了较全面的展示,将语言文字与越地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茹敦和植根于越地实际语言环境的研究思路,生动地呈现了当时越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

其次,记录了越地的民间活动,反映了民风民俗。越地婚礼丧葬等风俗活动多种多样,《越言释》对民间风俗活动的记录和描写,为后世的越地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粮,如《越言释》卷上中“胜”“花冠”“红罗大袖”“拜堂”等条目结合文献记载和当时的实际,全方位展现了越地结婚的系列风俗,如“花冠”一条:

(15)花冠:花冠者,糨糊纸为之。女子嫁则冠之以登舆,既却扇而去之,终身弗再也。……且花冠今亦有之,即俗所谓大头者,亦用之以见庙见舅姑。而必于初婚之一节用糨糊纸之花冠,永为不刊之典,此所谓舛也。而更有舛者,婿家之制花冠,其人必于厅事据香案南面坐,尊严之。而婢仆下人相顾惊诧,以为上有五圣之神,不知凤冠之制必列五凤于前,衔珠绳下垂,如冕之有旒,为花冠者亦必列五胜于前,约略与凤冠相似。五圣者,五胜也。五胜之为胜,即花冠之所为花也……[2]

此条生动再现了越地婚俗中新娘戴花冠的场景,花冠既用于婚礼,也用于见庙、见舅姑,同时介绍了花冠的制作材料和外观样式,称其为“不刊之典”,可见花冠在越地风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整段描写细致入微,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次,记录了越地的一些鬼神传说,反映了越地的民间信仰。茹敦和通过“五通神”“嵇山大王”“神州殿”等条目探究了越地人民信奉的一些鬼神的起源,介绍了越地祭祀风俗,结合古今文献记录了越地百姓对鬼神的态度,提出了“夫惟深于经者可以语鬼神之情状矣”的观点,如卷上“五通神”一条:

这段对“五通神”的介绍,引经据典,用《月令》《诗经》《周官》等文献资料中的材料探究五通神的来源及相应的祭祀方式,并加入了茹敦和自己对五通神的看法,认为其“非妖”。值得一提的是,茹敦和对越地信奉的神灵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辨,对所祭祀的神明的由来和祭祀方式,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越谚》之前篇幅最长的越地方言研究著作,《越言释》承前启后,对后世研究越方言和越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此同时,《越言释》也有不足之处,如:收集词汇的范围和数量不多;在编排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且体例并不统一,对阅读及分类造成了较大不便;对古代文献资料的引用也有一些错误。再有,由于这是茹敦和的一家之言,其中某些观点有主观臆测和迷信的特点,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些考证不甚谨严。总体而言,瑕不掩瑜,《越言释》对越地语言文化的研究价值不应忽视。

猜你喜欢
体例花冠谓之
美术作品欣赏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冰脊龙戴花冠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钱本草
兔子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