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最佳证据总结

2021-03-10 07:21王兰汪晖徐蓉杨伟梅杨雪柯瞿佳瞿茜代玲陈羽双肖亚茹何迪
护理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腕带循证指南

王兰,汪晖,徐蓉,杨伟梅,杨雪柯,瞿佳,瞿茜,代玲,陈羽双,肖亚茹,何迪

在全球医疗环境中,患者身份识别是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身份识别错误可引发医疗诊断、治疗、护理等差错[1]。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是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使用可有效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腕带为临床最常使用的患者身份识别工具,但其仍然存在使用范围受限、容易移除、腕带标识符使用不规范、腕带佩戴依从性差等问题[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优化患者身份识别,患者的身份识别工具/技术呈现多元化趋势,条形码、射频识别标签、生物特征识别(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已逐渐运用于临床实践[3]。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改进使得护理质量、患者安全等得到了改善,研究发现,电子腕带的引进可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如用药错误[4]),降低医疗花费和缩短住院时间[5];射频识别系统可有效实现对患者标本等报告的追踪[6]。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发展能够改善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新技术的使用可弥补腕带的不足,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然而,新工具/技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成本高、存在患者隐私泄露风险等[2]。目前,我国尚缺乏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统一规范,本研究拟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相关指南、标准、政策等,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最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进而改善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内容涉及各级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管理,如腕带、照片、身份识别卡、新工具/技术(如生物特征识别、条形码等);②文献类型为最佳实践、证据总结、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政策等);③文献语言为中文和英文。排除标准:①重复收录或直接翻译的文献;②各类证据的摘要或者信息不全;③文献质量评价未通过的研究。

1.2证据检索策略 根据循证检索资源的“6S”分类模型[7]进行证据检索,以“患者、病人”“身份信息、身份标识、身份识别、腕带、射频识别、条形码、生物特征识别、识别工具、识别技术”为中文关键词检索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相关证据;计算机检索范围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医脉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以及中华护理学会网站。以"patient" "identity information,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wristband(s)/identification bracelet(s)/identification band(s)/identification armband、wristband identification、wristband checking、wristband monitoring、bar coding、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biometric devices、identification tool/technology"为英文关键词,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网站、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网站,美国国家安全和质量健康服务标准(National Safety and Quality Health Service, NSQHS)网站、国际指南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 GIN)、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网站、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会、PubMed数据库、CINAHL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ProQuest数据库、Google以及Bi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

1.3质量评价标准 指南评价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2017版)(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nstrument, AGREEⅡ)[8]。政府报告、推荐实践、标准等按专家共识标准进行评价;专家共识和系统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应的评价标准(2016版)[7]进行评价。临床指南、最佳实践、证据总结的质量评价追溯证据所依据的原始文献,根据文献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7]进行评价。

1.4文献质量评价过程 由3名具有循证护理学研究背景的研究者根据文献评价标准独立评价,当出现意见分歧时,讨论决定纳入或剔除。当不同来源的证据结论冲突时,本研究所遵循的纳入原则为循证证据优先、高质量证据优先、最新发表权威文献优先[9]。

2 结果

2.1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共检索文献52篇,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经质量评价后最终纳入19篇文献,其中5篇指南[2,10-13],1篇系统评价[14],1篇临床决策[15],9篇专家共识[6,16-23],1篇证据总结[3],1篇医院标准[24],1篇政府报告[25]。

2.2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2.1指南 本研究共纳入5篇指南[2,10-13],其中1篇指南来源于国际指南网,2篇来源于NHS网站,2篇来源于Google。根据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各领域标准化百分比分别为范围和目的75.93%~98.15%,牵涉人员48.15%~88.89%,指南开发的严格性19.14%~66.67%,指南呈现的清晰性56.94%~95.83%,指南的适用性36.11%~83.33%,指南编撰的独立性11.11%~72.22%,根据AGREEⅡ推荐标准,推荐意见均为B级。

2.2.2系统评价 本研究共纳入1篇系统评价[14],来源于EMbase数据库,除条目3“采用的检索策略是否恰当”和条目9“是否对可能的发表偏倚进行评估”评价结果为“不清楚”之外,其余条目均为“是”,研究设计较完整、整体质量较高,准予纳入。

2.2.3专家共识及其他 9篇专家共识[6,16-23]和4篇相关证据[3,15,24-25]。4篇来源于NHS网站,2篇来源于Google,1篇来源于万方数据,1篇来源于中国知网,1篇来源于UpToDate,1篇来源于国家卫健委官网,1篇来源于NSQHS,1篇来源于JBI数据库,1篇来源于中国医院协会网站。根据评价标准,其中高质量文献10篇[6,15-20,22,24-25],中等质量文献3篇[3,21,23]。

2.3证据总结 本研究循证小组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证据分级标准(2015年)[26],对纳入的研究证据进行级别划分,根据研究设计类型的不同,将证据等级划分为1~5级;并根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证据的可行性、临床适用性、证据的临床意义、应用的有效性确定推荐级别,划分为A级推荐(强推荐)与B级推荐(弱推荐)[7]。依据JBI的证据FAME评价表将提取的16条证据进行评价,并将表述相同的证据进行合并,经严格遴选和整理后,汇总为识别工具/技术管理、腕带、照片、身份识别卡、新工具/技术5个方面,共16条最佳证据。见表1。

表1 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最佳证据总结

3 讨论

3.1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证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循证的方法,对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进行最佳证据总结,以从其属性、技术和管理角度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次研究提取的第1~5条证据主要从身份识别工具/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评估、医务人员培训、患者/照护者健康教育、保护患者隐私以及对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质量控制的宏观层面,为医疗机构内的管理者提供建议,可对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选用、人员及质量管理方面起到总体指导作用。第6~10条从腕带的佩戴对象,腕带包含信息,腕带佩戴位置,腕带材质、颜色及尺寸与腕带更换5个方面进行总结。该部分内容规范了腕带管理要点,既概述了一般情况又对特殊情境进行了阐述,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有利于实现同质化管理。第11~12条对照片应用的作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描述。照片可作为临床实践患者身份识别替代性方案。第13~14条描述了身份识别卡应用情境及信息要求,可作为门诊、社区的特定情境下患者身份识别工具。第15~16条对现有的新工具/技术类别进行了列举,内容推荐积极整合新技术,以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基于此,医疗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场所和不同类型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身份识别工具,并在特殊场所引入智能化识别系统;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质量控制工作;同时注重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培训和宣教,促进对身份识别环节的重视[27-28]。

3.2不同类型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特点

3.2.1腕带 腕带作为一种身份识别工具,因其便携、经济、快速佩戴等优势,医疗机构管理者及患者对其接受度均较高,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腕带可有效避免口头核对时患者随口误答、护士理解错误等原因造成的身份识别错误,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准确率。但腕带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①腕带的颜色、正确的佩戴位置、腕带信息、更换条件以及销毁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因此,需制定统一的腕带管理标准以规范腕带的使用,从而降低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保障患者住院安全[12,17,19]。②腕带的使用存在一定限制,如腕带使用在门诊的限制、患者存在对腕带过敏情况、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有效佩戴腕带,以及一些患者因为文化原因认为佩戴腕带会给他们的身份贴上“标签”而拒绝佩戴腕带。因此,寻找腕带的替代工具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3.2.2照片及身份识别卡 照片在临床上也有使用,虽然获取方式简单、经济成本低,但临床的接受度不高,这可能与需要阶段性重复获取、图像清晰度不足等因素有关。目前照片作为腕带的替代工具,在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拒绝佩戴腕带患者的人群中运用最多[2,10]。身份识别卡一般作为特定情境下的身份识别工具,如用于血液透析、门诊输液以及癫痫患者等身份信息识别[18]。其局限的使用范围可能与普通病号服无固定患者身份识别卡的卡袋,造成身份识别卡在治疗时不方便携带和读取等因素有关[29],因此临床需重视身份识别卡的便携性和可读性等问题的改进。

3.2.3新工具/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工具/技术,现有患者身份识别新工具/技术主要包含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等[2,13,30-31]。新工具/技术的应用可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6,27,32]。不同类型的新工具/技术各自具有优缺点,如条形码可与其他工具(如腕带等)结合使用,具有花费少、便捷、适用范围广(如药房、患者护理)等优点,但需配备读卡器,且信息编码有限等;射频识别技术可提供唯一的ID,可将信息与其他媒介链接,适于追踪,且标签可重复使用等,但此技术存在价格昂贵、存储容量有限、为短程数据传输、受读卡器电池寿命限制等问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识别快速、准确等优点,但其花费大,存在隐私问题,受年龄或身体限制,必须链接生物特征历史数据,且存在与其他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结合困难等问题,临床接受度低。临床实践者需结合目前医疗现状评估识别工具/技术应用的适宜性(如成本、接受度等),进行身份识别工具的选择。

4 小结

本研究严格按照循证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相关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文献,制定信息提取表统一提取文献信息,采用AGREEⅡ、JBI对应的评价工具等评价证据,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证据分级标准分类证据,并采用JBI证据推荐级别系统结合专家讨论对证据级别进行科学推荐,最终整合完成的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最佳证据可信度较高,可为临床实践中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证据应用者在使用证据时需考虑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临床适宜性,结合我国国情及地方、医院政策等做出决策,进而实现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有效管理,促进患者安全。由于本研究仅进行了证据总结,尚未开展证据应用,且涉及的文献更多的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论证问题,涉及的基础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并结合循证方法评估证据应用过程中的利与弊,科学地运用证据。

猜你喜欢
腕带循证指南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肝移植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中的应用分析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Misfit×Swarovski
Misfit EKOCUCLE腕带
“电人”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