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亮, 孙乃辉
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EPISBO)这一名称首次由黎介寿院士提出,其为腹部术后较易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术后约1~2周,占腹部术后所引起肠梗阻的近20%,因肠壁出现轻重不一的水肿和(或)渗出而引起动力性与机械性两种肠梗阻并存的类型[1-3]。EPISBO不仅可减少胃肠道的蠕动,还能对胃肠道血液的供应产生一定影响,如治疗不及时,可能继发腹腔感染、肠坏死及肠瘘等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甚或危及生命[4]。目前,临床对于EPISBO的治疗大多选用保守治疗方案,多以促使胃肠黏膜的分泌量减少与通透性改变的药物治疗为主,以减轻肠壁的水肿和(或)渗出程度,进而使得病情得到缓解[5]。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仅使用西药治疗EPISBO疗效并不理想,且长时间服用西药还易发生不良反应[6-7]。中医在治疗肠道疾病上有其独特的方法,其认为“胃者,五谷之腑;大肠,转输之腑;小肠,受盛之腑”,机体内腑气不畅会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治法以通达降逆为主[8-9]。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应用中药通腑承气汤治疗对EPISBO患者胃肠功能康复、不良反应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胃肠外科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4例术后EPISB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西医炎症性肠梗阻常规治疗方案,42例)与中药组(常规治疗方案+中药通腑承气汤,42例),两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术后1周出现小肠梗阻;(2)影像学检查显示小肠梗阻改变;(3)自愿参加该次临床观察。排除标准(1)麻痹性肠梗阻;(2)绞窄性肠梗阻;(3)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配合治疗者。该项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3 治疗方案
1.3.1 常规组 西医EPISBO常规及对症支持治疗,予以禁食禁水、肠外营养、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或预防性用药、胃管以胃肠减压、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等常规非手术治疗,同时给予0.2 mg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1559,国药一心制药公司),皮下注射,3次/d,14 d为1个周期,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1.3.2 中药组 在常规组常规西医用药治疗之上,加用中药通腑承气汤加减方,具体方药如下:炒莱菔子20 g,木香15 g,番泻叶10 g,厚朴10 g,乌药 10 g,赤芍 10 g,桃仁 10 g,玄明粉 5 g(冲服),炙甘草5 g,如患者腹部症状明显,可加大木香与乌药的剂量;如患者出现其他不适,可酌情加减用药。中药及其熬制均由本院中药房提供与完成,1剂/d,中药汤剂浓缩的总量为500 mL,早晚各温服一次,口服,250 mL/次,14 d为1个周期。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评判[10](1)无效:临床症状及腹部影像学相关检查均未提示改善,甚或加重,重者需行手术治疗;(2)好转:临床症状及腹部影像学相关检查均有所改善,饮食基本正常;(3)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腹部影像学检查未见肠梗阻,饮食恢复正常。
1.4.2 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检测 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8(IL-8)、降钙素原(PCT),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TNF-α、IL-8及PCT水平。
1.4.3 胃肠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 记录每位患者鸣音恢复、腹部症状(腹痛腹胀)消失、肛门排气及胃管撤离的时间,以及出现头晕、恶心、皮疹(脸红)不良反应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比较,比较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后,中药组临床总的疗效为88.1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TNF-α、IL-8与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血清hsCRP、TNF-α、IL-8与PC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胃肠功能康复情况评价指标的比较 两组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后,常规组肠鸣音恢复、腹部症状(腹痛腹胀)消失、肛门排气与胃管撤离时间均长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胃肠功能康复情况评价指标的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后,常规组与中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76%、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3.1 术后EPISBO非手术治疗 术后EPISBO多是由于术后腹腔内大量产生的渗出液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使得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与降解过程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腹腔内发生术后炎症性黏连。临床对于腹腔术后EPISBO多采用的是禁食禁水、肠外营养、抗感染、胃肠减压、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等西医非手术治疗,但此种治疗易并发重症感染、肠坏死及肠穿孔等[11]。
3.2 通腑承气汤治疗EPISBO的作用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EPISBO应属于“腹胀”、“腹痛”及“闭肠”等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胃肠,所属于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腹部手术可使机体元气损伤、气虚血瘀,致使湿热瘀滞或腑气雍滞等阻滞于六腑之中,导致六腑转化功能失常,腑气不同[12]。气血津液在脾胃系统内运动的基本规律为“脾升胃降”,说明胃肠蠕动与“脾胃”两脏腑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脾不和可出现腹胀腹痛,胃失降可出现呕吐反胃。因此,术后EPISBO治疗需以通腑化瘀、行气消痞为主。本研究选用的中药通腑承气汤主要药物组成为炒莱菔子、木香、番泻叶、厚朴、乌药、赤芍、桃仁、玄明粉、炙甘草,方中炒莱菔子可消食化痰除胀;番泻叶、厚朴与玄明粉可泻热通便;木香、乌药可散寒消痞、行气止痛;赤芍、桃仁可通腑化瘀;炙甘草起调和主要之功,上述药物合用以达通腑化瘀、行气消痞之效。现代相关药理研究证实,木香、厚朴能够加速胃肠道的蠕动能力,改变肠壁血管的通透性,同时还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与内毒素的生成,减轻炎性反应,以对肠黏膜起到修复与保护作用[13-14]。
3.3 本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两组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后结果显示,中药组临床总疗效88.10%(37/42)显著高于常规组71.43%(30/42),常规组肠鸣音恢复、腹部症状(腹痛腹胀)消失、肛门排气与胃管撤离时间均长于中药组,中药组血清炎性指标hsCRP、TNF-α、IL-8与PC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常规组与中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76%、7.14%,无明显差异。说明通腑承气汤可减轻机体发生的炎性反应,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临床上术后EPISBO患者服用中药通腑承气汤加减方,一方面可缩短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所需的时间与减轻炎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治疗花费的负担,另一方面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多,表明其安全性尚可,有一定的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